路边一望无际的稻田已由绿转黄,金黄的稻穗在秋日的阳光下闪闪发光,乡野田地一派丰收景象,“你看看颗颗饱满,比之前肯定高产一点,起码多两三百斤,”再过一个星期左右,眼前的水稻就可以收割了,在清新区三坑镇新兴村村道边村民朱继科边望着长势良好的稻穗,边盘算着今年的收成:估计亩产量可以达900斤以上。
这是该村委会多年来第一次迎来的大丰收年。在村里,除了朱继科的几亩稻田外,葵背村委会的两千多亩农田都有望在今年迎来大丰收。说起丰收,村民们离不开的话题,便是水:“今年好耕很多了,方便了,随时要水都可以放水。”原来,一直以来,葵背村委会的灌溉都是用该村木坑和葵背岭上的山沟水,每年到了耕作时期,农户们都要跟时间赛跑,抢着放水灌溉田。大部分年份,村民们甚至要三更半夜去放夜水,以保证不耽误水稻的下秧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放夜水的情况呢?这还要从30多年前说起。一直以来,葵背村以耕作为主,村民们都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于是修建了一条土渠,然而随着日久失修,该土渠的排水灌溉作用早已被大大削弱,这几年来,到了春耕农忙时期都要大修。“土坑淤泥堵塞,各种垃圾堆积着,水流不畅,要灌满一块田至少需要2天,如果碰上炎热天气,水源稀缺,水还没灌倒田尾,就被太阳蒸发掉了。”葵背村委会主任潘启兴坦言,对那些距离水源远的农田来说影响很大。上造下雨天较多,还可以勉强继续耕种,一旦到下造,在全村旱田较多的前提下,等到水的时候,无奈已经超出正常的秧期;“需要水的时候没水,灌浆期水不够,造成穗不饱满,谷不好,多是白色的干粒。”村民朱继科说,因水源问题导致水稻很低产,为此,村委会每年都要拿出一笔钱将堵塞的渠道疏通再加固,耗费人力财力效果也不见得好,这让村民们很是苦恼。
就在村民们对土渠绝望的时候,2012年出现了转机,这一年,清新区争取到省级水利示范县项目建设,葵背村委会的葵背灌渠也在去年被敲定为157宗水利项目的其中一宗,从去年年初开始动工。而像这样的水利工程,在省级水利示范县项目中一共有157宗,到目前为止,基本完成了122宗,剩下的计划在2015年4月份完成。
葵背灌区施工负责人米浩泉介绍,葵背灌渠工程包括32公里水利坑,6座陂,2条槽,经过一年多建设,今年五月份完成投入使用。其中,陂头建设按照每条村的实际灌溉用水需求,储好一定量的水,流到各条村各家田里面,根本性解决灌溉用水流失的问题。除此之外,施工方也在各条土圳的原来基础上,做了圳底硬底化的三面光工程,让水不再渗到泥土下。“渠建设好后,村民们不用排队放水,水源充足,以前产量都是七八百斤,现在水利建好后应该有九百斤,”潘启兴笑言,农户们以后再也不担心耕田的用水问题了,产量也可以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