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远库 > 新闻报道

近5万群众摆脱住房困境

英德3年多建成农村解困房10916套

2014-03-12 11:44:05 来源:清远日报

       英德市把解决贫困户住房难问题作为事关幸福英德建设重中之重的一项民生工程来抓,着力做好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及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搬迁安置工作,福祉一方群众。从2010年6月30日以来至本月10日,建成农村解困房10916套,使近5万困难群众居者有其屋。
  探索建设模式———打破异村界限建美丽新村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英德市以科学规划引领,搞好新村规划,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推进,避免“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规划”的现象出现。
  对整村搬迁安置的新村,规划用地合理避让基本农田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全部选择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地方兴建,避免造成“二次搬迁,二次改造”;对危房分布较集中、具备原地改建新村条件的村庄,则坚持在原址重新规划后拆旧房建新村。
  英德还在新村建设中灵活穿插散户,该市大湾镇塝脚村打破不同自然村和不同姓氏之间的狭隘界限,将两条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的贫困村庄马骝坳和西瓜顶村的18户移民与其它自然村的12户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结合起来,集中安置到一个地方建设新村,既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又节约了土地和资金等资源。
  借鉴树山经验———发动更多社会力量帮扶打造新村
  碧桂园帮扶西牛镇树山村整体推进改造熊屋和罗屋两个自然村贫困家庭住房,树立了整村推进新村建设的典范,形成了良好的宣传带动效应。从2011年“广东扶贫济困日”开始,以帮扶贫困户改造住房为主题,开展了“扶贫助困”募捐活动。把向企业和社会人士募集到的善款1亿多元,结对扶持建设了35条幸福安居工程新村共3531户农村困难住房,加上各级财政补贴,每户扶持资金达3万元;另按每户约5000元的标准配套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帮扶资金,并积极整合各种有效资源,根据建设进度及时完善新村饮水、道路以及电力、文体、村级小公园等基础设施,提升宜居水平,打造了石牯塘镇萤火村水围老屋组、英城街廊步村黄洞村小组等一批新村亮点。
  残联动员牵线———企业全额捐建残疾人安居房
  针对残疾人居住条件差的情况,英德市在全省首创“残联动员+企业全额捐建,无需受助对象出一分钱”的“残疾人安居工程”。
  英德有残疾人6.38万人,占该市人口5.38%,有残疾人家庭12700个,其中特困残疾人家庭650个,且大部分仍住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土坯危房里,房屋破旧不堪,生活十分艰难。
  作为残疾人的“娘家”———英德市残联,在2011年春节过后,便组织调查组利用20多天的时间,进村入户,拍照立档,基本摸清了全市650户特困残疾人危房户的底子。并聘请专业人员测算,若改泥砖危房为楼房,按照每户80平方米的标准建设,每户需投入资金6万元。对于房子的面积,英德市残联也经过考虑,由于一般农村家庭的杂物较多,从造价、实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后,决定建80平方米。
  “为特困残疾人改泥砖危房为楼房”的方案,得到了英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英德市政府发文明确将特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作为对各镇(街)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1年3月19日在英德潮人经济文化促进会上,英德市残联动员热心人士募捐,筹得善款84万元。此外,同年“全国助残日”当天,发动22家爱心企业和英德市湖湘经济文化促进会捐款132万元。筹得两笔善款共216万元后,英德市残联立即启动首批24套安居房的建设。据统计,仅2011年募集捐款666万元,建成特困残疾人安居房111套。
  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特色镇村公园100多个
  初春,当人们走在英德乡村会发现一个奇特景象:每个村庄的村头,都有一个几吨重的黄蜡石为座并刻上村名的石“牌坊”,成为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是英德全面启动镇村“公园化”战略工程的一个缩影。
  英德以公园化的理念规划、建设、管理城镇和农村,营造现代文明和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宜居城乡新貌,用三年的时间实现了“每个镇有2个以上的休闲公园,每个行政村有1个以上的小公园”的目标。
  根据自身实际,各镇街还因地制宜,各创特色。该市浛洸镇建成了规模较大又极具文化特色的廉政文化公园--鹿城公园;东华和横石水镇利用条件较成熟的村落,发挥村落丰厚的传统文化,兴建了雅堂、联雄等村级文化公园;英红镇利用与工业园区相邻地段建设廉政教育基地“清风园”;大湾、九龙等依托文英书院、金山祖庙、迴龙古庙等文化古迹规划建设文化休闲公园;桥头镇利用新行政中心进行布局建设休闲公园等,都体现了各镇特色。
  同时,按照新型城市化建设理念,加快宜居城乡建设,着力造环境于民、还空间于民。先后完成了东岸滨江公园首期建设,新建镇级公园9个、村级公园21个,目前全市共建成镇级公园39个、村级公园75个。完成绿道网总体规划修编,建成绿道52.7公里。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