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远库 > 新闻报道

连南农综改的“城西成效”

2016-11-02 17:43:06 来源:清远日报

  10月最后一天,天气有些凉,上午10点半,位于连南县府所在地三江镇城西村一块50多亩的水田上,50多岁的村民刘连英正和五六个同伴翻田,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她擦了擦脸上的汗说,她在这里干活一天8小时报酬70元,“要是以前,我这会儿会在家睡觉,要么打牌,现在有事做,多少有点收入。”

  这块50多亩的水田,是连南三江镇城西村通过农综改的土地整合,承包给以村民李金荣为负责人的金荣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可以常年解决6到10个村民的就业问题。该合作社还租用整合的100亩地用来种植马蹄。这只是城西村农综改工作的一个缩影。

  从2014年清远开展农综改工作以来,城西村不仅完成了“三个重心下移”工作,“三个整合”也稳步推进。通过土地整合,100亩的马蹄种植基地、50多亩的蔬菜种植基地、25亩的百香果和无花果种植基地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初步形成;整合资金100多万,不仅用于村里的文化室等公益事业,还解决了全村3700多人每年需要交纳的医保费用50余万元。城西村的农综改成效已经初步呈现。

  土地整合: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初现

  在上述50亩蔬菜基地的对面,是一块25亩的果园,种植着无花果和百香果,负责人郑康豪看着挂满枝头的百香果高兴地说,这一批果子还有半个月到一个月就可采摘了。郑从2012年开始,租用了6亩,到去年整合土地后,继续扩租,面积达25亩地,不仅有百香果,还有10亩无花果。“土地整合后,租用起来就更加方便了,一家一户租用非常麻烦。”他说出了土地整合给他带来的便利。

  百香果每有六七个月是采摘期,可生食或作蔬菜、饲料。果瓤多汁液,加入重碳酸钙和糖,可制成芳香可口的饮料。种子榨油,可供食用和制皂、制油漆等。据科学预测,其果实含有人体所需17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另外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和多种氨基酸等物质及微量元素。

  “前后投入了18万元,到明年就可以收回成本,然后开始有盈利。”郑康豪说,百香果及无花果主要销往珠三角地区,由于其营养价值高,销路不成问题。无花果不易保存,便会制成无花果干,每斤大概能卖六七十元。

  城西村的耕地已基本整合到位,郑康豪下一步打算扩种10亩地,同时也准备养两三百只果园鸡。通过“果树—昆虫、草—鸡—鸡粪肥土—养树长果”的良性循环,从而减少果园虫害、有效利用鸡粪,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药物残留,保持果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产优质果品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可生产优良家禽,是生态种植果树的最佳模式之一。

  相对于郑康豪,李金荣的合作社种植的马蹄和蔬菜,则不仅有了适度规模经营,更重要的是,她两个基地长期需要当地村民帮忙施肥、翻田等,“一年之中,只要天气没什么问题,每天都需要6到10个人干活,主要是妇女,每天70块钱报酬,干8小时,多少可以增加一些群众收入”。

  土地整合带来的好处还远不止这些,该村党总支书记苏光星表示,已经有老板相中他们已经整合好的一千多亩土地,“用来搞什么,如何流转利用,我们正在和对方接触沟通。”

  资金整合:全村人的医保费用再也不用个人交纳

  在整合土地的同时,城西村的资金整合也卓有成效。苏光星介绍,他们的资金整合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整合各种涉农资金等共计一百余万元,这笔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这笔钱用于村的文化室建设等公益事业,仅是文化室建设就用了10多万元,更重要是全村人的医保费用再也不用个人出钱。苏光星说,全村3700人,今年的医保费用是每人每年150元,总费用达55.5万元,“每人的费用看起来不多,但是全村人累计起来,那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在城西村,每年的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村里利用整合资金为村民举办文艺晚会,为大家奉献精彩大餐。该村60岁以上老人,在重阳节,每人还发15元小红包,钱不多,但全村60岁以上老人有700多人,这项开支每年就有一万多元;全村路灯等公共用电费用也需每年支付8500元;在春节,对于全村0到54岁的女性村民,0到59岁的男性村民,每人发10元;55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村民,每人发20元。

  “这些资金的整合,是经过村集体和村民共同努力的成果,资金整合后如何使用,都是由村民小组和村委会通过议事确定,主要用于村集体发展和村民利益的维护。”苏光星表示,整合的资金真正用在村民身上,让全体村民从中得到实惠,这些钱才整合的有价值。

  而在农综改前,涉农财政资金以及村集体收入的使用,相对是项目分散、使用分散、管理分散等,资金使用后的效益也不高。苏光星坦言,资金整合后所使用的项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是用在了刀刃上,“让整合的资金在阳光下运行,村民看得见,摸得着,也有利于村干部和村民关系的维护,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改革思考:农业产业化需要配套用房土地政策支持

  在记者走访郑康豪的果园即将结束时,碰到了国土部门的人前去督导他对一处建在果园边的三间房屋整改情况。原来,为了果园的发展,以便将来存放肥料、农具和果子,他建了三间房子,结果被国土部门发现是基本农田当中,法律不允许,国土资源部门下达了整改通知书,这让郑很被动。“明年扩种果园,没有这些房屋,果子的分拣、打包等都会非常麻烦,怎么办?”郑有些担忧。

  对此,三江镇党委书记邓伟强表示,郑康豪遇到的情况在三江镇其他村也都存在,“农综改中,我们发展农家乐、种植、种养业,都遇到了配套简易用房不能搭建的瓶颈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发展,镇党委政府也头痛,要进行适度规模经营,但又不能与法律法规相违背”。

  邓伟强建议,能否对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临时性简易用房不在国土资源部门的相关规定之内,“农业产业化需要配套用房土地政策支持,当然这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希望能得到国土部门的支持”。

  农村要发展离不开土地,农业产业化配套用房也离不开土地,这个土地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邓伟强表示,下一步,该镇计划将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遇到的配套用房使用土地问题,进行一次专门的调研,尽可能形成调研报告,进一步向上级党委政府反映,“希望能通过上级党委政府层面,协调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