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远库 > 新闻报道

岭背镇黄坳村:发挥村级组织作用 自筹资金80万推进土地置换整合

2016-08-17 18:54:53 来源:清远日报

  与邻村长着的青翠禾苗不同,岭背镇犁头村黄坳村小组田间里忙碌一片,大型机器正在修建机耕路和水利设施。
  “大家这一季都不种水稻,全力支持村小组土地整合置换整合工作,腾出土地以便机器施工。待整合后,全村耕地446块可整合分为65块耕地,实现了‘一户一地’耕作模式。”黄坳村村民小组组长欧国卫诉记者。
  政府主导
村级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岭背镇高度重视农村综合改革,在七月份镇党委班子调整之际,专门安排从市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镇———黎埠镇到岭背镇任副书记的熊锦标同志,负责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并要求在近期内在土地置换整合工作上取得突破。
  “土地置换整合工作的顺利推进,与镇政府的重视和引导,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发挥积极作用密不可分。”熊锦标说。因此,他选择了之前村民理事会作用发挥较好并且在美丽乡村中取得明显成效的黄坳村作为试点。黄坳村小组有65户村民,耕地以水田为主,面积共122.23亩。由于农户分散种植,户均耕地约7块,耕地“零碎化”严重,村民之间均有“插花地”,经营生产难度大,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自从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后,黄坳村召开多次村民理事会、村民代表会议,谈论如何针对水田耕地“零碎化”问题进行土地整合,经过村民代表商讨一致同意进行土地“零碎化”置换整合。但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开始,有3户村民担心整合后划分的土质不好,死活不同意,村两委干部和村民理事会积极做工作,并不计较个人得失,最终商讨通过了整合方案。”欧国卫说。
  据了解,在针对土地置换整合中遇到的复杂情况而召开村小组党支部、村民理事会会议上,一些老党员表示了理解和支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促使很多村民改变了观念,促进土地整合工作顺利推进。
  按照实施方案,黄坳村规划出2.5米宽的机耕路共6条约1100米,占地约4.1亩,修建约1630米的“三面光”排灌渠,占地约0.98亩。欧国卫告诉记者,修建机耕路和水利设施所占用的耕地均由各农户按每亩所占比例分摊,“不仅为进一步实现农业耕作机械化、提供农业生产效率打下坚实基础,而且为群众的出行及休闲提供了方便。”
  借势借力
村民自筹资金推动土地整合
  “黄坳村土地置换整合工作,村民积极性非常高,政府没掏一分钱。”岭背镇党委副书记熊锦标说。
  修建机耕路和水利设施都需要花钱,黄坳村是如何解决的?欧国卫说,一方面,村民每人规定不少于500元,共筹措资金50多万,另一方面,不足部分由他和村民欧金素先行垫资。他告诉记者,他是做工程的,可以节省租赁机械费用。如今,两人已经垫付资金数十万用于土地置换整合和美丽乡村建设上,“到时村集体所属的鱼塘可以出租,资金回笼不成问题。”
  借势借力,是黄坳村开展土地置换整合工作的一大亮点。黄坳村临近犁头河,受洪灾影响,水浸的耕地几乎不能耕种,依托中小河流项目治理工程建设,黄坳村将河堤作为机耕路使用,这一举措一下子就节省了3万元资金,并且新增耕地约20亩。此外,由于河道改直,黄坳村利用原来的河道涂滩推挖成约10亩的鱼塘。记者在黄坳村时也看到,机械正在开挖鱼塘。
  同时,黄坳村借助高标农田建设的机遇,将水利排灌渠的修建交由高标农田承建方建设,这又节省资金8万元多。“资金都是由村民自筹,必须确保每一分都用在刀刃上,是要给村民造福,并想方设法地节省资金。”欧国卫说。
  环境美化
黄坳村计划发展生态旅游
  自筹的资金,一方面除了开展土地置换整合工作外,黄坳村还将资金投入建设美丽乡村,建成了文化站、公园、池塘、假山、羽毛球场、篮球场等等。
  走进黄坳村,巷道洁净、绿树环绕。很难想象,几年前,祠堂前的池塘里污水横流,村道破烂。“由于发挥村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作用,我们不仅建设了文体设施,而且修葺了祠堂,重建了门楼,扩宽了道路,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改观,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优化美化了生活环境。”欧国卫说。
  下一步,黄坳村计划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养殖业,并利用农村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发展生态旅游,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在鱼塘边开发特色农庄,增加村集体收入。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