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千年古邑英德市浛洸镇鱼水村大塘村,我们一下子被这个“鱼米之乡”所深深吸引:整个村落以曾氏宗祠为中心,向四周有序延伸,共九栋合计十二进,有大大小小一百多间房子,结构布局井然有序,无处不显示出壮观、严谨和大气;正门口是一方半月形的大池塘;不远处就是一马平川的广晟农场(原广州军区军马场),放眼望去土地平缓,满目青翠,生机盎然;左边几公里外,风光旖旎的连江(小北江)蜿蜒流淌,养育滋润着一江两岸千家万户;村前村后是一片片肥沃的耕地,分别种着水稻、桑叶、花生、莲藕等等农作物,一派欣欣向荣景象。行走在这个百年古老村落的田间地头和村头巷尾,探寻它的历史、文化和现状,我们的思绪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心里萌生一种强烈的探求欲望:它的历史渊源有多深?它神秘面纱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本真面目?
大塘村的大:一个村民小组1368人
在浛洸镇,大塘村确实很“大”:一是村子大,整个村子有一百多间房子,且现在还住着不少人家;二是人口多,该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老曾掐着手指数了数,提供了一组数据:全村共有220户人家,人口1368人,清一色姓曾;三是“地盘大”,村子拥有大片的肥沃的水田旱地,可耕种的土地资源相当丰富;四是名气大,以前因为村子大、人口多、人心齐,作奸犯科分子不敢贸然进村犯事;五是水塘大,据说门前那口水塘在很久以前面积最大的时足足有368亩!显然大塘村并非浪得虚名。
大塘村的老:延续几百年的古村落
水流有源,树生有根。说起祖上的迁徙历史,浛洸大塘村的曾老伯仍然津津乐道。大塘村人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杰出先辈曾子为傲,他们说,在中国儒家历史上,孔子、曾子、颜子、孟子被尊为“四大贤人”。据该村曾氏族谱载,2573年前,曾氏祖上居住在山东武城,后来的迁徙路径是:移居山东嘉祥县→江西吉安→福建长乐→广东兴宁龙归洞→英德石灰铺油兰洞→平塘,最后才迁到浛洸凉伞埠(今大塘村)定居,时间大概是明末清初,至今至少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大塘村的美:客家围屋,纵深12道门
大塘村坐北向南,整个村子的房子原来都是砖木瓦面结构的平房。“最初是建了三栋,后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发展,加建了六栋,形成了现在的九栋十二进的建筑格局,”熟悉村中历史掌故的曾老伯介绍道。这种建筑格局,融入了有很多建筑学、地理学和美学等元素,凸显了经济性、坚固性、物理性、防御性和艺术性。
从大塘村的“心脏”———曾氏宗祠进去,只见墙头高高,庭院深深,每栋房子的两旁都有一个侧门连通,上栋和下栋之间都有天井连接。最深的一栋的中间显眼位置,神龛上就供奉着曾氏祖先的牌位。曾老伯告诉我们,“一进表示一个门,进和间不同的是,进是指纵深方向的门,每进去一院就是一进,但一进院子可以有多个房间。”住宅的进深,在建筑学上是指一间独立的房室或一幢居住建筑从前墙皮到后墙皮之间的实际长度。
为了保证围屋有良好的天然采光和通风条件,曾氏祖先采取的措施之一,是将黑房间用于次要的生活功能和设施安置,如储藏室、走道等,用人工照明来弥补天然光的不足;另一措施是在围屋内部建造内天井,将光线不足的房间布置于内天井四周,通过天井来解决采光、通风不足的问题。天井的另一个功能是集雨排水。
村子正门前是一块用来晒谷、乘凉的大禾坪。在禾坪前面是一个半月形的池塘,面积数百平方米。池塘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更有浇灌菜地、蓄水防旱,以及防火等功用;还有就是村里人的“集体菜园”,逢年过节就打鱼,家家有份人人共享。而半月形池塘的装饰与点缀,与建筑群交相辉映,不仅使围屋整体美观,还寄予了人们“家家团圆,事事圆满”的美好愿望。
大塘村客家围屋的特点主要有四个:一是坚固性,如此坚固的民居,与精心选择屋址,科学的设计,用料及施工方法分不开。据说,围屋主建筑的墙壁,下厚上薄。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和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铁混凝土似的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二是安全性。为防止盗匪的打劫及猛兽的袭击,建造的围屋,皆防范严密,甚为安全。三是封闭性。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连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实实的。四是合族聚居性。住户虽多,但由于房间、厅堂、天井也多,能以厅堂及天井和若干房间组成一个个生活小单元,又令住户各各得其所各有空间,显得幽雅、舒适、安宁。
大塘村的味:围屋隐含的生态意义
十年前,法国远东学院香港研究中心主任劳格文、研究员宗树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与宗教系副教授谭伟伦、韶关学院教授曾汉祥等知名专家学者曾专门考察了浛洸镇大塘村。专家们对其建筑特色、人文历史、民风民俗等进行了调研分析,指出了该村隐含的生态意义:第一,一座围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族,反映了客家人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围屋内的配置有大小天井,正屋后面有风水林,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屋背后的山头林木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围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古色古香,十分壮观。第二、围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传承,蕴含了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第三、围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围屋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客家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大塘村的古:传说故事印证村风硬朗
没三两下功夫别去大塘村教打
在浛洸,有一句话俗话很经典,“没三两下功夫别去大塘村教打”,主人公是大塘村人曾兰凤。相传此人身高体大,臂力过人,能举起三四百斤的石墩,还学得一身好武艺,但他为人憨厚老实,从不有恃艺凌人。一年,一个教打师傅想到张陂三江墟附近几个村子教人拳脚功夫。村子里的人不知教打师傅真实功夫如何,为一试其身手,便对他说:“你的功夫如何,我们不知道,如你打赢大塘村的曾兰凤,我们就请你做师傅;打不赢,则免谈”。教打师傅不服气:“曾兰凤是谁?怎能约到他?”“他有个同村兄弟在三江墟卖粉,每逢墟日,曾兰凤都来赴墟,会落脚粉店,你去找他就行了。”等到墟日,教打师傅一早来到粉店,碍住店家不让做生意,目的就是引曾兰凤出来交手。果然,时近中午,曾兰凤赴墟来到兄弟铺子,见门前冷清,便问是什么回事。兄弟实言相告。曾兰凤好声好气对教打师傅说:“老表,让我兄弟搵餐吃的吧,有什么对不起你的地方,请多包涵!”教打师傅早就等曾兰凤出声了,“多管闲事!你是不是要找打!”话音未落,教打师傅早已按捺不住,一个“双龙出海”直扑过来,竹帽都来不及放下的曾兰凤,反应极快,一个侧身闪过,再来一个“顺水推舟”,只是轻轻一推,只见教打师傅一个“恶狗抢屎”倒在地上。教打师傅恼羞成怒,二话不说,又一个双脚连环,踢向曾兰凤,曾兰凤不慌不忙迎上去,像旱地拔葱,抓住教打师傅的双脚,三下五除二捋下了他的长裤。教打师傅面红耳赤退去。第二个墟日,教打师傅不甘心,偷偷跟着曾兰凤来到大塘村,偷偷从背后袭击,曾兰凤一回头,眼疾手快,一个下蹲,双手举高,稳稳抓住教打师傅的手脚,再一个虎步,硬生生把教打师傅扔在地上。教打师傅从此再也不在三江墟教人打拳。“没三两下功夫别去大塘村教打”这句话也就声名远扬。
英德地方匪首梁猛熊不敢进大塘村
解放前,英德地方匪首梁猛熊、黄华胜等多股土匪共5000余人四处活动,先后袭击潖江、回岐两区和等地占区乡总数的62%;土匪无恶不作,到处抢粮、烧屋、奸淫妇女等。有一次,梁猛熊带人攻打石牯塘大成屋村,返回黄花时途径大塘村,有土匪想进村抢劫,梁猛熊一看这里的的地形地势,二看村庄的建筑规模,三看烟囱冒的烟,连忙催促匪部仓促离开,远远绕道而行,更别说进村入户动手动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