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远库 > 新闻报道

从“清郊区”到“中心城区”清新25年转型路

2013-09-17 21:17:40 来源:清远日报社

25年前,清新区叫做“清郊区”,是清远县一个镇区,按现在说法那时清远百姓还是“广州市民”;
  1988年建市,清远县一分为三,清郊区作为县级区走上艰苦建设的道路;
  1992年,清郊区改设清新县,改制后能更方便获得政策和资金支持,投入县城建设和经济发展;
  2012年,清新县改设清新区,重投市区母体实现中心城区一体化,再次积极迎接转变,顺势发展。
1985:那时还叫“清郊区” 清远县还属广州管辖
  清城骑车到黄坑,5公里走了40分钟
  1985年,32岁的甘新民从韶关市下属的连南瑶族自治县的乡下,到广州市下属的清远县工作,她的工作单位是清郊中学(今清新区何黄玉湘中学)。
  这一年,清郊中学刚刚从清城镇的松岗路清郊村搬到了郊区的黄坑村。
  原清远县主要分为清东、清西和滨江三个片区,黄坑村属于清城镇。
  在市老促会理事长、清远县最后一任县委书记赵伯杰的记忆里,清远县归广州管的时候,黄坑那边就叫清郊区,不过是乡镇一级的区。再往北的就是滨江区的山区镇,所以去黄坑的路叫做滨江路。
  甘新民家住清城镇上廓街(今东城平安街),每天凌晨骑车出发到黄坑上班,5公里的路程需要40分钟。
  松岗街去黄坑一路都是泥路,两边各种了一排白千层树
  “那时候从清城去黄坑一路去都是泥路。从松岗街尾拐去黄坑的一条直路,两边各种了一排白千层树,后面都是农田和低洼泥地。等过了黄坑桥,才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村居和小卖部,现在凯逸酒店那里是县农科所,再往前一点才到粮所的加工厂。”如今退休多年的甘新民回忆当年往返清郊中学上班的日子。她说,当时黄坑就是清远县的郊区,没有什么起眼的房子,清郊中学老师学生都是清城人为多,每个人都是骑着自行车早出晚返。
  甘新民当时并不知道,这个城市发展的巨大转折将在两三年后的1988年到来。
1988:清远撤县设市 清城、清郊成市辖区
  “统调干部和送行的队伍差不多200多人,从韶关浩浩荡荡开车过来”
  1988年元旦,现市关工委主任、时任韶关市妇联副主任的邹学军正在广州的娘家度假。
  韶关市的同事打来电话,通知她马上赶回韶关参加处级干部大会。
  1988年1月3日,从韶关抽调到清远进行各部门组建工作的副处以上干部82人名单公布。邹学军及其丈夫名列其中。
  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地级)和清远市清城、清郊两个市辖区(县级),市委、市政府暂设在原清城镇。将广州市所辖的清远县、佛冈县和韶关市所辖的英德县、阳山县、连县、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划归清远市管辖。在广东省与清远差不多时间建立新市的还有河源、汕尾、阳江。
  “我清楚记得那天是1月11日,统调干部和送行的队伍差不多200多人,从韶关浩浩荡荡开车过来,中午在英德白沙吃饭,那条路很难走,到清远已经傍晚了。”邹学军说。
  到清远以后,邹学军和另两名韶关妇联调过来的同事开始了清远市妇联的筹建工作。之后,她成为清远市妇联第一任主任。
  清远新城有考虑选在清郊区黄坑
  同年2月6日,清远市党政班子召开会议,初步确定近期经济发展目标:三年打基础,五年初见成效,决定以清城北江南岸的小市作为新建城区,即新城。
  “刚开始有考虑选在清郊区,一个是军营(今龙颈镇中南部的军营村),一个是黄坑,还有就是小市(今北江南岸)。首选方案是小市,但是这个方案占用太多农田。最后班子决定,城市要依河而建的,如果到没有水的地方建城不好。最后下定决心,依托旧城建新城。”邹学军说。
  清远建市的新城没有选在黄坑或者更北的地方,黄坑却成为了清郊区干部心目中的理想选址。
  2月24日,清远市委、市政府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原清远县平原区的16个镇划为清城区,滨江区的13个镇划为清郊区。
  “最早考虑清郊区在禾云镇设区政府”
  4月中旬,清远市党政班子先后两次举行会议,讨论发展工作,还研究了设立太和镇的问题。
  两个月后的6月25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清郊区设立太和镇,管辖原属清城区清城镇的黄坑、乐园、周田3个行政村。区政府驻太和镇。
  “最早考虑清郊区在禾云镇设区政府,当时的干部思想一下子转不过来”。赵伯杰回忆:第一,禾云的基础比较差,第二,清郊区包括四套班子以及科局级干部基本上家都在清城,子女读书在清城,一下子都去滨江,办公地点有困难,住宿有困难,家庭要离开,很多不方便。加上禾云圩的条件比较差,吃水、什么生活配套设施都要从头开始建设。最后市委同意了清郊区的意见,把区委、区政府驻地选在了黄坑。”
  与此同时,清远市的新城建设已拉开序幕。清远市委、市政府在此后十年城市建设的重心放在了北江南岸。
  七、八个人挤在10多平方的房间办公
  1988年6月28日,由于没有办公楼,清郊区委、区政府在太和古洞原清远县干部疗养院(现清新区第一中学内)挂牌。
  “当时可以说是‘三无’,无经费、无办公楼、无交通工具!”在清新区老促会会长、当年清郊区第一届区委常委潘国培的记忆里,清郊区仅有17万开办费,所有建设和项目都需要投入,办公经费能省则省;没有办公楼,清郊区政府在清城先锋路原清远县第三招待所作为临时办公地点,七、八个人挤在10多平方的招待所房间办公,全区只有三、四辆车子。
  “虽然距清城区仅2公里,但这里都是农村,根本就没有街。一片农田,三个村委会,最高的楼就是黄坑村委会,两层半高”。清新区老干大学校长、时任(1989年)新洲镇党委书记余灿新印象里,县城也仅有一条宽12米的沥青路107国道。当时仍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缓慢,区办企业少之又少,新洲镇的镇办企业新达保温瓶厂、玻璃马赛克厂当时算全区比较大的企业。
  而这些项目大多都是新组建的清郊区党政班子四处活动拉回来的。“建市以后厂全部收给了市,一个也没有下放到区。区一级可以说‘一穷二白’。”赵伯杰说。
  “年轻一点的干部去清郊区,年纪大一点的去清城区,离退休的同志市里包”
  在干部人事的分配上,当年采取“年轻一点的干部去清郊区,年纪大一点的去清城区,离退休的同志市里包了,不要给两个区更多负担。”赵伯杰时任建市以后第一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他说,“范金樯比黄伙荣年轻,所以去了清郊区。”范金樯和黄伙荣分别是清郊区第一任区委书记和清城区第一任区委书记,在此之前,他们都是原清远县的县委副书记。
  “范金樯很积极,清郊区的工作艰巨、困难很多,经济基础也比清城区薄弱得多。一建市分开以后,定了班子,范金樯就带班子去六甲洞大种笋竹。创业时做了很多事情。”赵伯杰说。
  也正是因此,1991年2月召开的建市三周年暨表彰会上,范金樯成为受表彰的“新市建设创业模范”之一。
1992:撤区建清新县 1988年曾向市里请示设“清和县”
  建县是为获得省更多的政策支持  
  “清新”的县城名字是在1992年1月敲定的。更早之前曾经提出过叫:清和县。
  1992年1月6日,清郊区就建县名称问题召开区四套班子领导及各界人士座谈会后,一致同意将县名确定为“清新”。
  当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清郊区,设立清新县,行政区划不变,县政府驻太和镇。
  赵伯杰说,建县的原因是县级建制能获得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直接的资金划拨。
  “因为区的体制属于市辖区,在省财政是没有户口的,财政不独立。清新是贫困地区,以农业为主,滨江区的镇都是山区镇,在当时作为市辖区对它的发展并不利。”邹学军的说法与赵伯杰一致。“这样省财政可以直接转移支付、下拨扶贫款,而作为市辖区有很多制约”。
  事实上,早在1988年的10月21日,清郊区委、区政府已向清远市委、市政府提出请示,要求设县。当时清郊区提出的名字是“清和县”。
  1989年1月19日,清远市委、市政府召开会议,讨论扩大郊区缩小城区、逐步使清郊区向县级建制过渡的问题。
  无论最后叫“清和县”还是“清新县”,可以说,清郊区从成立伊始就是朝着建县的方向发展的。
  为了带旺人气,班子领导带头从清城区搬进清新县城居住
  建县后,清新新一轮建设热潮兴起。
  1992年11月,县政府按现代化新县城的标准重新修编太和镇的总体规划。县城太和镇定位为以轻工加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达的综合性新城镇,人口规模近期规划为6万人,远期规划为15万人。
  至1996年,随着县城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现代化的清新县城已见雏形。
  但是仍有不少干部职工住在清城区,为了带旺县城人气,县委县政府动员干部职工搬到县城居住生活。“由班子领导带头,从清城区搬进清新县城居住,带旺清新县城。”潘国培记忆犹新。
  1992年6月,位于清新县城中心的清郊中学更名为太和中学。2005年1月再次更名为清新县第二中学。
2012:撤县设清新区 回归市区实现中心城区一体化
  清新又一次重回母体是在2012年。
  2012年11月,国务院同意广东省调整清远市部分行政区划,正式批准撤销清新县,设立清远市清新区,以原清新县的行政区域为清新区的行政区域。
  “随着城市的发展,清新成为区,县城纳入市区的范围。本来清新也是清远县分出去的,两个区原本就是一体的,顺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现在的决策也是对的。”邹学军说。
  “现在中央都在推动农民进城,原来几个新成立的市都扩大了市辖区。清远的中心城区从原来的20多万人,要扩大到100万人的目标。从城镇发展的角度看,扩大是有好处的。”赵伯杰也赞同以清远中心城区扩大体量来拉动城镇化。
  首任清新区委书记郑小燕在日前召开的清新区委六届七次全会上表示,清新将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的支持,高标准做好清新区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的修编工作,注重城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四规融合”,加强城镇总规、控规、修建性详规以及配套性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加强清西四镇与清城区的统筹发展,统一规划管理,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布局,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尽快实现中心城区的一体化。
  “如果说从清郊区到清新县的转变是为了生存,这一次从清新县到清新区的转变是为了更大的发展!”见证了清郊区、清新县、清新区的三次挂牌仪式的潘国培和余灿新道出了同样的心声。
  ◆本文史料出处:《清远市志(1988--2003)》,《清远市志》编纂委员会编《清远改革开放大事记》,《清远改革开放大事记》编纂委员会编《清新县志(1988--2005)》,清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