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远库 > 新闻报道

龙狮田村:旺龙

2015-02-15 10:37:46 来源:清远日报

        2月7日下午,清城区源潭镇青龙村委会龙狮田村,锣鼓喧天,彩旗飘飘。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在祠堂门前,喜气洋洋,正举办一场客家文化盛宴———旺龙。旺龙是客家人的传统文化,即从该村的龙脉起源处,客家人将“背带龙”赶回村的祠堂,旨意家族添丁发财、人丁平安、风调雨顺。据83岁的潘婆婆说,她至今见过四次旺龙活动。上一次的旺龙活动,是在1990年祠堂落成时,两次活动间隔25年。
  造龙:250条婴儿背带铺成18米背带龙
  在祠堂,摆放着一条18米长的“背带龙”(粤语“咩带龙”),龙头在祠堂,而龙腰、龙尾一直延伸至祠堂门外。龙头和龙尾各约一米长,其骨架由竹片扎制而成,再由各色各样的纸糊制。龙头形状如“鲸鱼”,龙口大开,活龙活现;龙牙、龙须由白纸条剪成。在龙头前,还放置一个直径20厘米的龙珠。
  “背带龙”最大的特色,莫过于龙腰了。龙腰由16个竹圈子和一条长约16米的红布铺成。各竹圈子直径约20厘米,相距一米,各用一根约2米长的竹竿撑着。这根竹竿就是用来舞龙用的。龙腰身上,铺着各家各户的婴儿背带,约250条。婴儿背带上写着各家的人名,背带的四条带子,均绑着一封“利是”。
  村民介绍,活动结束后,各家各户就会领回自己的婴儿背带。喻意是让自家人旺丁旺,万业兴旺。
  迎龙:300名村民从三公里外接龙回村
  下午3时,迎龙活动开始,村里一片欢腾。村里的20名青壮年男子,将“背带龙”舞起来。在龙球的引导下,一路小跑向村外的山头出发。而在“背带龙”的后面,还有两只“鸡公狮”跟随助兴(鸡公狮也是该村独有的客家文化之一,类似舞醒狮)。紧接着,三四百男女老少跟在队伍后面呐喊。
  经过约一个小时的路程,众人来到后山村一小山坳,放下“背带龙”,举行祀奉仪式。据村民称,这就是传说中的龙脉起源处。之后,众人又浩浩荡荡起程回村。
  回程不从原路返回,而是登上附近一座山头,沿着连绵不断的山峰,向村子进发。途中,先后进行五次祀奉仪式。据村长老介绍,这山峰就是传说中的龙脉。因此,要祀奉五个吉地,祀奉五方五土龙神。
  两个小时之后,众人回到祠堂。此时,等待多时的村民,格外兴奋,男女老少在龙腰下穿梭。而舞龙的小伙子也刻意举起龙腰,摇龙摆尾,配合村民的穿梭。
  据村民解释,人龙过龙门,喻意赶走邪气,得到重生,从此行好运。
  稍后,法师站在“背带龙”的前面,将混在一起的米、谷子、一元硬币,撒向众人。台下,众人各自扯起衣服,接收“龙米”。在众人一片欢腾中,旺龙活动结束。
  追溯:鸡公狮舞区级“申遗”已通过公示
  据潘家老祠堂理事会理事长潘庆龙介绍,328年前,潘家先祖从韶关新丰县来此定居,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目前,潘家在此有几十条自然村,家族2500多人。至今仍保存着客家人的鸡公狮、旺龙等民俗。
  潘庆龙表示,鸡公狮这一文化已向清城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通过公示,正等待公布确认。而旺龙的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筹备中。这两项文化均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