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大湾镇连塘围村村民余光仁最近很忙。在高中内宿两个月没有回家的一对儿女,这个周末就要回来了。他和妻子忙前忙后给孩子准备吃的,闺女爱吃的各种水果、蛋糕,儿子常年喜欢吃的雪糕,在市场上买的海鲜,好不容易找到的野生山猪肉……看着一大堆好吃的将冰箱塞得满满,客厅和房间的空调也擦得干干净净,夫妻俩脸上掩不住喜悦。
“以前没条件,用电高峰时段电视都看不了,更别说冰箱和空调了,现在农网改造了,再也不用担心用电问题,孩子们回来可以过住得舒舒服服的。”余光仁边将刚买的西瓜搬进屋边对记者说道。
2013年7月,徐少华常务副省长到英德调研农网建设,要求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加快农网改造;2013年8月,清远市“千村万家”农网改造升级工作全面铺开;2013年11月,余光仁所在的村子完成农网改造,难掩喜悦的他给徐副省长写了一封感谢信,并得到副省长的专门批示;2014年5月,清远供电局提前一个月完成所有733个“应改未改”台区改造升级,30万名像余光仁一样曾被低电压困扰的村民过上电气化新生活。
三方互动争取最大支持
“说起清远农网改造升级经验,还是得益于供电、政府及村民的三方互动。”据清远供电局计划发展部主任陈伟坚介绍,农网改造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是征地青陪等民事纠纷,但此次因为有了三方的良性互动,这一难题得到有效破解。”
6次协调会、6次现场办公,协调解决28项电网规划建设等难点问题,市政府和清远供电局每月定期召开的电网建设联席会议,政企互动协调解决农网改造建设中存在的青赔等民事难点问题,并督促各县区办理落实相关协调工作。与此同时,去年12月,市政府出台三份关于“加快推进电网规划建设”的文件,为顺利完成21个前期工作节点、圆满解决631项清赔民事工作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
除了有当地政府作为坚强后盾外,农网改造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欢迎。
“在加快改造力度的基础上,供电所还定期到各个村委、村民家进行走访,一方面介绍此次农网改造升级行动,另一方面宣传科学、安全用电知识。”英德局大湾所所长张桂达说,由于改造为农民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在走访过程中,听到的都是村民的支持和赞许,一些尚未改造地区的村民,也都期盼着供电队伍能够尽早来到村里。
摸清家底算好农网改造经济账
作为广东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清远地区电网历史欠账严重,农网改造任务艰巨。如何将有限的改造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切实解决好群众最迫切的用电问题,是摆在清远供电局面前的一个难题。
“要将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首先得摸清家底,进行全面、准确的核查。”为切实用好农网改造资金,该局有关技术骨干及设计人员80余人深入“应改未改”台区,下田间、到地头,开展现场确认、复测,摸清台区真实情况,提出优化方案,加班加点进行施工图预算审查,为规范整改、合理用材提供第一手资料。正是由于前期细致的勘察与深度设计,农网改造项目可研准确率达97.7%,物资上报准确率达100%。
在“应该未改”台区进入收尾阶段的同时,今年1月,清远供电局组织精锐力量,成立局长亲自挂帅专项工作机构,以“三医联动、三阶段审查”开展方式开展农配网普查,历时88天,完成全市数据总量19991项普查工作,并结合普查结果,制定配电网一体化项目库,电网规划建设更加符合清远电网实际。
2014年4月,公司年度规划第一阶段审查充分肯定该局数据管理工作,在16个无规划辅助系统地市局中位列第二,全面普查工作列为全省配电网规划工作亮点。
目前,清远“应改未改”台区已全部改造完成。据悉,在“十二五”规划后两年,清远供电局将根据全面普查结果,陆续进行低电压台区改造,确保在2015年底基本建成安全可靠、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进一步提高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和综合电压合格率,更好地满足农村各类客户的用电需求。
效益
助力支柱产业茶农增收五成
在改善村民生活的同时,农网改造还为清远的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电力保障,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激活传统支柱产业
岭南古邑清远英德被称为“中国红茶之乡”,英德红茶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颇受欢迎。英红镇盛产英德红茶,该镇农村居民多有种植茶叶树的传统,每年他们将茶叶采回家中,通过手工炒茶,卖给当地的茶叶收购商,赚取基本的生活费。
“现在炒茶比以前可轻松了不少,按个开关,监控一下温度,过几分钟炒好的茶叶就出来了”。据英红镇村民张大爷介绍,近年来,通过农网改造,英红镇电压稳定了,村民纷纷用起了自动炒茶的机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以前炒10斤茶叶要人工不停地来回翻炒大半个小时,炒茶叶火候要够,手不能停,实在太辛苦了,特别是夏天的时候,衣服是湿了一件又一件,而且炒茶时特别注意火候,一不小心把茶叶炒焦,就白忙活了”。
手工炒茶让制茶者苦不堪言,而前几年他也尝试使用自动炒茶机器,可是由于电压不稳定,机器愣是启动不了。使用了自动化生产设备后,不但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益,还可以利用自动化设备根据需要调整茶的成品成状。茶叶产量较去年增加了近1倍,收入也翻了一番。
据了解,目前英红镇有近两成居民以种茶为生,农网升级改造后,当地增加了约50多台自动炒茶机器,茶叶的产量增加了约40%,农民收入增加了50%,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催生新兴经济
家住英德市大湾镇长山村的林老伯最近特别开心,他常年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回家创业,做起了养鱼的生意,他和老伴、孙子终于结束了“留守”的生活。
长山村由于经济发展落后,许多青壮年都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在家带着孩子,许多老人都感觉非常孤独。可是最近,该村的情况悄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年轻人返回家中开始经营起自己的小生意。
“其实在外打工很不容易,家里老人孩子都照顾不到,现在村里的用电情况好了,可以用上增氧机这些大功率的设备,我就想着回来养养鱼,做点小生意,也好照顾家里人嘛。”林老伯的儿子如是说。
据了解,由于长山村位置偏远,与外界的联络较少,许多农产品都是自给自足,很少向外界销售。
“以前家里买了电脑,但是电压不够,又经常停电,电脑也基本用不上。”林老伯说,现在电压稳定了,儿子就用电脑来卖东西。“家里的花生、青菜、走地鸡都可以通过电脑卖给人家,可方便啦!”
确实如此,随着农村供电质量的提高,富起来的农村居民也注重提高生活质量,电脑已经进去千家万户,村民已经能够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将大湾本地的农产品推销到大城市。
经验
改造出“新招”保障低压电稳定
在这轮农网改造升级中,清远供电局以科技为支撑,通过科学规划,提升装备科技含量,使群众尽早用上安全、优质电。过程中,一些新技术、新设备逐步得到推广应用,为农村电网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逐步推广“低压调压装置”
2008年,英德等县(市)农村电网于逐渐开始被接管。此前电网基础薄弱,线路较为陈旧、低电压问题突出,随着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用电水平已成为“掣肘”。然而,全面“更新换代”所需投入大、建设周期长。
面对农村用电的“燃眉之急”,清远供电局逐步推广应用低压调压装置。这个与便携式“变压器”类似的装置,将末端用户电压升高,短期内农村电压偏低局面得到改善;同时,继续开展更换线路、变压器等农网升级改造工作,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用电质量。
连南县地处山区,农村电压偏低问题突出,而80%以上的电压偏低问题是由于供电半径过长导致的。线路末端电压偏低区影响用户数一般少于20户,但新建、拆分台区投入资金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所需资金庞大,更要命的是建设周期一般要2-3年,难解群众用电的燃眉之急。
清远供电局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利用低压电压器临时解决居民用电质量问题的方案。低压调压器的工作原理与变压器相似,是通过改变线圈匝数来进行调压的,相当于小型变压器。将它安装在变压器供电线路的中间偏后的位置,代替新建变压器,将偏低的电压调高后再供给用户,进而解决线路末端用户电压偏低的情况。
据了解,安装一台三相低压调压器大约只需投入2-3万元,一台调压器安装到运行仅需一个月时间,调压器安装后,居民末端电压可提高10-20伏,保证末端电压达到国家标准要求,能够较快解决群众用电问题。
研制“新型户外低压刀闸”
薄弱的农村电网,除了电压偏低,另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停电频繁。清远供电局的员工在日常运行维护中发现,户外低压刀闸因接触不良烧毁,是停电故障发展的一个主要元凶。
为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该局自主研制了“新型户外低压刀闸”,对原有的低压刀闸进行改良。经过4个月的试验运行,30个实验台区故障次数由同期的35宗下降至0宗,有效解决了停电次数多的难题,保障用户的稳定用电。据悉,下一步,该局还计划将新型刀闸在全市推广,有效解决农村电网停电频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