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湖新区发展总体规划获批的消息获得更高层面的证实。3月21日,市规划局网站发布消息称,省发改委已正式批复《广东清远燕湖新区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年)》(下称《规划》)。省发改委表示,省直有关部门、直属机构要加强对燕湖新区开发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协助解决《总体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推动新区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省发改委指出,清远市珠三角地区北缘的交通门户和物资集散地,规划建设清远燕湖新区,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对清远而言,燕湖新区是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重要抓手,是清远融入广佛都市区的战略平台,对于促进广清一体化发展,打造粤北地区新经济增长极,探索区域合作和城市低碳生态建设新模式,均具有重大意义。
市规划局此次发布的《规划》,对燕湖新区的定位、空间布局、发展步骤等做了详细说明。按照省发改委的要求,燕湖新区的规划建设将凸显江城、湖城、山城特色,打造成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和低碳生态建设的典范。
产城联动:分步实施避免摊子铺得过大
燕湖新区规划总面积513平方公里,包括清城区东城街道、洲心街道、龙塘镇和源潭镇等两街两镇,2012年常住人口44万。其中,核心区为燕湖新城,面积45平方公里。
“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为目标,将燕湖新区打造成为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典范。”《规划》提出了“三区一平台”的发展定位:清远跨越发展引领区、广清一体化合作平台、珠三角新兴产业拓展区、岭南低碳生态示范区。
发展定位表明,燕湖新区不仅是清远的新区,也是广清的新区,是珠三角的新区,是全省的岭南低碳示范区。燕湖新区的历史使命不可谓不重大。
这也决定着,燕湖新区的规划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它将分步实施,以避免因为摊子铺得过大,财力承受不了,形不成聚集效应。“产城联动”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产城联动”,即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新区、新城集聚。
以产城联动为导向有序推进起步区建设。燕湖新区要坚持科学规划、从容建设的理念,加快莲湖、江北等的产业起步区建设,为燕湖新城核心区起步区的发展提供实体经济支持,促进燕湖新区多点起步建设、产城融合发展,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紧凑生态建设。
三大起步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燕湖新城核心区起步区面积7平方公里,江北专业服务业起步区面积5.2平方公里,莲湖高新技术产业园起步区面积2.8平方公里。
燕湖新区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步骤,以起步区建设为基础,有序推进燕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力争“五年初见成效、八年基本成型、二十年大发展”的目标。近期到2017年,起步区初见成效,核心区基本框架初步建成;中期到2020年,起步区建设基本成熟,核心区主体功能基本建成;远期到2030年,建成辐射能力强、融入广佛都市区发展的岭南湖城。
空间格局:一轴两网一心四片
《规划》显示,燕湖新区将构建“一轴两网、一心四片”的空间格局。
“一轴”,即展现“岭南湖城”特色的城市中轴线。顺应区域功能拓展方向,打造城市中轴,串联江北、燕湖新城与银盏等城市服务功能集聚片区,并与城市外围山体相连,集中展现燕湖新区城市景观特色。
“两网”,指利用自然生态本底形成蓝网(水系)、绿网(绿地系统)。《规划》要求保育燕湖新区的独特生态本底,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形成分隔城市功能片区的生态廊道。
城市蓝网“江湖连通”,建设大燕湖、学子湖、东湖等人工湖,构建串连银盏水库、迎咀水库和人口胡的“连湖”景观带,发展特色水上交通,串联城市滨水活动空间。建设北江风光带及大燕河风光带,改造河滩岸线和滨水码头,大同滨水景观视线通廊,梅花城市滨水公共空间。
“三山伴城”的城市绿网如何构建?《规划》指出,优先保育二帽山、飞霞山和王子山三大山林生态区,并依托松苏岭、蟠龙岭、牙鹰岭等形成的景观林带相互串联,建设兼具生态、游憩功能的绿道网络,打造三山伴城、山林围城、引绿入城的生态景观格局。同时,加强区域绿地建设,划定燕湖新区基本生态控制线,形成城市增长边界。“一心”指高标准建设核心区———位于北江南岸的燕湖新城,包括商务文化组团、商业服务组团和商贸旅游服务组团,是清远市未来的商务商业、文化休闲和公共服务中心。
“四片区”指的是打造功能互补的主题发展区,即江北专业服务区、龙塘现代物流园、源潭现代物流园和银盏休闲旅游区。
北江专业服务区,重点发展呼叫中心、金融保险后援、职业教育等专业服务功能,积极吸引珠三角地区的职业教育机构和外包服务企业入驻,成为立足清远、面向珠三角地区、辐射中南地区的专业化服务基地。
龙塘新兴产业区如何打造?《规划》给出了答案:推动产业园与龙塘镇联动,加快推进现有工业园区改造升级,提升生产服务功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源潭现代物流园总体规划正在研究中,《规划》要求加强与广州空港经济区联动,推进“大商贸、大物流”发展,打造区域物流基地。
银盏休闲旅游区将发挥紧邻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广州白云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发展温泉疗养、健康养生、高端居住,强化面向广佛都市区、珠三角及澳港地区的生活配套功能,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际旅游度假区。
扩容提质:避免新城崛起老城衰落
燕湖新区规划建设,如何避免新城崛起、老城衰落的现象发生?
2012年,清远被制定为粤东西北扩容提质唯一试点,这一历史机会被视为避走“新城崛起、老城衰落”老路的重要契机。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所长李志认为,清远可率先在城区扩容提质方面取得突破,这要靠三个抓手,一是加强交通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产业园区建设,三是做大做强地级市中心城区。清远作为省的扩容提质试点城市,重点是打造完善中心城区的功能,这与“南融北拓桥头堡”的战略、“两城两区”的定位、“产城融合”的思路是结合在一起的。
这些观点在《规划》中都有体现。规划提出,要促进燕湖新区与清远现有城区有机衔接,共同组成清远未来中心城区,成为带动清远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平台。
“扩容提质的重点是江北新城(省职教基地),燕湖生态新城,银盏新市镇,清新飞水片区。重点提质片区是江北旧城中心区、百嘉科技园、龙塘片区、银盏片区和清新太和建成区。”李志口中的这些片区,大部分都在燕湖新区的范围之内。
根据《规划》,发挥燕湖新区要积极融入广佛都市区功能格局,主动参与珠三角产业分工,促进产城融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和健康休闲等产业,建设具有清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发展三大重点分别是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区域联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健康、绿色为主题的健康休闲业。
区域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扩容提质有着重要意义。“清远跟广州之间要参与分工,但也一定要有自己发光的地方。”李志指出,珠三角现在面临的发展机遇之一,是一部分产业往外辐射,主要到清远等环珠三角地区。
《规划》指出,要实施“南融北拓”的区域发展战略,深化广清一体化发展,加快融入珠三角地区,强化对粤北乃至中南内陆腹地的辐射带动,探索广清共建产业园区、将燕湖新区融入珠三角地区规划发展。
在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中,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划》提出,要加快建设出省高速等区域性通道,积极融入珠三角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广清一体化的公交网络建设,发展有轨电车、旅游公交专线、水上交通和绿道慢性系统等绿色交通,并加强市政公共设施体系和综合防灾减灾系统建设。
岭南湖城:打造岭南低碳生态新区
“岭南低碳生态城区是清远的未来之路。清远未来不能也不可能再复制珠三角或广州的道路,而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在李志看来,清远要打造岭南低碳生态城区,既要有岭南特色,又要符合低碳发展要求。
“构筑展现岭南湖城特色的生态低碳城市”也是《规划》的要求。根据《规划》,燕湖新区要打造展现“岭南湖城”特色的城市中轴,构建“江湖连通”的城市蓝网(水系)和“三山伴城”的城市绿网(绿地系统)。同时,以燕湖新城为核心,带动江北专业服务业集聚区、龙塘新兴产业发展区、源潭临空经济发展区和银盏休闲旅游区四片主题发展区集聚集约建设,形成生态型组团式的“岭南湖城”格局。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岭南湖城”特色指的是具有岭南特色、且生态环境良好河湖水系特色,它能使清远的地域特色和生态资源优势有机结合。
生态方面,强化“岭南湖城”特色,引入江、山、湖、田等特色景观,实施河湖联通工程,优化一江两岸城市风貌,营造青山伴城的城市景观,构建田园入城的城市公园绿地,营造山水交融的岭南特色城市格局。
低碳方面,《规划》指出要积极引进低碳产业,发展绿色交通,推广低碳节能技术与绿色建筑,喷剂新型低碳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提供燕湖新区碳汇能力,以燕湖新城建设为试点,打造国家级低碳生态示范城区。
与此前的规划不同的是,《规划》对燕湖新区城市中轴北、中、南三段作了明确的功能定位。北段凸显“江城”特色,展现滨水城市活力,区域内包括学子湖、澜水河、黄腾峡极限运动基地、职教基地、松苏岭公园和市民服务中心等;中段凸显“湖城”特色,区域内有文化湾、休闲岛、大燕湖等,将打造为城市客厅;南段包括王子山、银盏温泉、银盏国际旅游度假区、银盏水库休闲区等,凸显“山城”特色,塑造岭南山地建筑。
燕湖新区在开发的同时,要加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挖掘燕湖新区文化和自然资源,建立飞霞原生态文化风情圈、北江文化风情圈和银盏养生文化风情圈等三大主题文化风情圈,彰显北江文化、原生态文化及养生文化特色。
这么大规模的燕湖新区开发,会不会破坏生态?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很多人一听到新区新城,可能会理解为推倒重来,但燕湖新区不会采用这种模式,它会尽可能地尊重并利用好原有的生态,不去人为地变动。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马向明曾说,扩容提质的最终落脚点是“让城市更宜居、市民生活质量更高、工商业更繁荣”,这大概也是检验燕湖新区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