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小江镇在全县先走了一步。从去年2月起,该镇便在全镇范围内全面推行“下基层、住农村、访农户”活动(简称“下、住、访”活动),镇干部下到村中,住进农户家中,宣传国策,听取意见,帮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小江镇“下、住、访”活动开展了一年,取得很好成效,截止2013年底,“下、住、访”活动已为群众办实事共365件。
今年3月19日,阳山县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乡镇开展“下基层、住农村、访农户”活动的实施意见》,把只在小江镇开展的“下、住、访”活动向全县13个乡镇统一铺开、统一推进,逐渐推动此项活动常态化。
缘起
县委书记自带被子住农村解难题
小江镇推行“下、住、访”活动,还得从两年前的一次县委书记下访住村活动说起。2012年10月28日,县委书记伍文超轻车简从,带着被子来到小江镇黄牛滩村住了下来,一住就是三天。这三天时间,伍文超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倾听村民心声诉求,收集意见建议。
“晚上8点多,伍书记和村干部一起坐渡船来到村里,然后走进我家。”黄牛滩李屋围村小组村民李红林清晰地记得,村民当时听说县委书记要来,一下子都凑了过来,“家里来了10多位村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向书记提出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钟屋村小组走访时,村民向伍文超反映:上游黄牛滩村小组农田多,需要大量水源,钟屋村小组地处下游,近400亩农田基本上没办法得到有效的灌溉,“农田”变成了“旱地”,这一情况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急需更换失修的水轮泵从连江河里直接泵水才能根本解决。伍文超把这一情况认真记录下来,表示将想办法加以协调解决。
去年3月,在伍文超的协调帮助下,钟屋村更换了新的水轮泵,一条长400多米的新水管将河水直接输送到农田灌渠。
“看到哗啦啦的水流进田里,别提多高兴了,我们不用为缺水而发愁了,也不用三更半夜看守水渠了。”村民钟玉华激动地说。
此后一段时间,伍文超还几次来到黄牛滩村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在书记的引导下,石灰田村小组村民将村边的几间泥砖房拆除,结合空地筹资筹劳建起了篮球场,添置了一套体育器械,新建了一个码头,并在村道安装了5盏新式路灯,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黄牛滩村委会办公楼前的一块空地和一排泥砖房,也变身为一个篮球场,砌上了围墙,添置了文体设施,种上了绿化草木,村民有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书记下到村里,为群众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村容村貌开始发生变化。”黄牛滩村党总支部书记李森华说,原来村里因农田水利、房屋纠纷等的信访现象比较多,现在通过领导下访,干部住村,信访量大为下降,村民有困难都愿意直接找村干部反映。
推行
干部“住农村”重拾好传统
受县委书记下农村住农户访民情的启发,小江镇党委政府将镇村干部“三包五员”工作制进一步深化,从2013年2月底起,决定在全镇范围内推行镇干部“下基层、住农村、访农户”活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诉求,宣传政策法规,解决实际问题。
“‘住农村’,应该说这是一个我们干部几乎‘失传’的好传统。现在重提,怀疑的有,观望的有,认为‘作秀’的有,反对的也有。”小江镇党委书记林光强告诉记者,该镇从2012年11月起开始筹划“下、住、访”活动,先后召开了中层、村支书征求意见座谈会,专题研究,“大家认识到,‘下住访’活动是充分考虑小江镇的社情民情实际的,是密切党群关系的迫切需要,是破解我镇信访维稳老大难问题的现实需要,是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的需要。”
林光强介绍,2013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镇党委政府就组织全体镇村干部召开“下、住、访”活动动员大会,活动的基本做法是:镇干部下到村中,首先和村小组、理事会长一起看村容村貌,看水利看道路等基础设施。到住户家中后,召集村民代表和理事会成员在院子里在树荫下坐着小板凳聊天座谈,重点了解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晚上,逐户走访村民,聊天拉家常,记录村民的意见和诉求。
3月6日下午,林光强来到烟寮村山脚下的田边,在田地干活的村民一下围了上来,听村民说蓄水的山塘已多年不蓄水,林光强就和村民一起爬了三公里的山路去山塘察看。晚上,林光强在村小组长陈明光家后院的一棵枇杷村下,听村民代表、村民理事会成员和村中老人反映各类问题,并一一记录下来。随后,林光强还走访了几户村民。晚上近11点,林光强回到陈明光家中整理好走访记录后住了下来。
就这样,林光强在全镇带头开展了第一场“下、住、访”活动。林光强住到烟寮村后,镇里投入2万多元为烟寮村小组维修好了黄牛滩电站的水轮泵并将160米破损水泥抽水管更换成钢管,切实解决了烟寮村600多亩农田灌溉难的问题。
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小江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和干部纷纷走进各个村组开展“下、住、访”活动,自带被褥等生活用品,在农户家中吃住并缴纳伙食费,广泛收集民情民意,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现场
田埂地头听民声
今年3月24日上午,小江镇镇长韩锐锋来到小江村东安村小组的田边,正在田里干活的村民黎志林走上田埂,光着脚丫、卷着裤腿便迎了上去。看到镇长来了,在田地干活的其它四位村民也围了上来,你一言我一语反映问题。
村民向镇长反映,村里去年底刚刚修好的三面光水渠,有一段涵洞由于淤塞比较严重,水流不畅,看镇里能否帮忙解决。韩锐锋随即和村民一道前往现场察看。
“镇长你看,上流水位这么高,经过这段涵洞后,变得这么浅了。里面塞积比较严重。”村民告诉韩锐锋,涵洞只有10厘米直径,由于年久失修,涵洞清淤比较困难,需要拆掉重新修建,“希望政府支持5吨水泥,剩下的我们自己组织村民出工出力修建就行了。”
村民还反映,村里连接省道S114线的2公里机耕路,涉及两旁1000多亩农田,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尚未能铺设水泥路,遇到雨季路面泥泞,不方便农业生产机具通行,希望政府能够想办法帮助解决建设用的水泥材料,村民再筹工筹劳、筹款买沙石把它修成水泥硬底化机耕路,便于村民生产和出行。
韩锐锋对村民说,“你们反映的问题我已记下,我们争取帮你们向上级申请立项。”随后,韩锐锋还来到小江村的另2个村小组、黄牛滩村的其中2个村小组走访,他说,这个星期准备到下坪村住一晚,听听那里的群众有何问题需要镇政府协调解决。
数据
2013年,小江镇干部已“住农户”共198户465人次,走访农户2535户,收集诉求378条。每月“下住访”后,召集镇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和工作组长召开一次“社情民意收集调处专题会议”,对群众的意见诉求进行研究,指定部门和专人负责抓好落实。截止12月,共为群众办实事365件,对收集上来的群众意见378条已处理完毕349条,另有29条在办理中,真正做到“件件有回音”。
成效
一年帮群众办365件实事
“以前这里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土路,遇到雨天泥泞不堪,出行很不方便。”小江村邝屋村小组村民邝直炽指着村中连接省道S114线的村道说,镇长韩锐锋在去年的“下、住、访”活动中,来到村里走访,村民向他反映了这一情况,后来镇里就将修建水泥硬底化村道一事列为“一事一议”项目向上申报,获得补助资金4万多元,村民再自筹6万元,投工投劳于去年4月份把这条300米村道铺成了4米宽的水泥硬底化道路。
“当时向镇长提意见,也不知道管不管用,没想到他们真办到了。”提起这件事,村民陈玉英竖起了大拇指。
小江村党总支部书记毛志伟告诉记者,自镇里推行“下、住、访”活动以来,小江村60%的村小组都铺设了水泥硬底化村道。他说,现在镇干部下村,村民都会主动打招呼,热情邀请他们到家中坐坐,“群众都觉得,干部是真正为他们办实事的。”
在镇的推动支持下,群众热情高涨,投工投劳,掀起了办公益事业的高潮。如沙寮村委会,拨出水泥25吨为南岸村小组修建了排污渠、篮球场和道路;拨出水泥10吨为江头村小组修建了100米的硬底化村道;拨出水泥13吨为鱼咀村小组修建了码头、水井和蓄水池,等等。截止2013年底,“下、住、访”活动已为群众办实事共365件。
韩锐锋说,小江镇“下、住、访”活动开展了一年,赢得了群众的赞扬和口碑,并通过活动充分发挥了村小组党支部和村民理事会的作用,在镇引导下,激发了群众加强自治和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积极集资筹劳,办成了一批批实事。如沙寮村的下坪村小组,镇只是通过资助50吨水泥的牵引,就激发了村民集资10多万元修建了470米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