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远库 > 新闻报道

清新农村土地流转“转”出多重效益

整合土地资源 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

2014-11-05 11:51:19 来源:清远日报

         不久前,嫁到虎尾村近10年的媳妇江玉娇从上海回到了村里.刚踏进村口。眼前的景象还是令在外务工多年的她眼前一亮:花圃的红花绿叶,宽敞的休闲广场,崭新的文体健身设施,篮球场、羽毛球场、文化室也跃入眼底,这些与城市小区不相上下的配套元素,在她5年前离开村子外出务工时还被一片杂草地占据,而这一切都是在村民理事会的引导下,整合土地资源土地流转带来的变化。
虎尾村
旱地、荒山变身“金山银山” 村集体经济收入由1万跃升至10万

  虎尾村,位于清新区浸潭镇东面,距镇政府约7公里,四面环山,全村136户950人,耕地536亩、林地3000多亩,地少人多,是典型的山区村,正因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曾一度是浸潭镇落后村的代表之一。为了改变人多、地方窄、环境差的落后村貌,2000年,该村率先成立7名村民组成的“队委”开展自我治理。全体村民想方设法筹集了约90多万元的资金,拉开新村搬迁和公益事业建设的序幕。村民们集资在山脚前统一平整了一大片土地,并以“一户一宅”的原则,规划了136块72平方米的宅基地。每块宅基地以抽签的形式进行分配,并规定了“两层半”的建筑模式。目前,山脚下的新村已建成80多座整齐划一的新楼房。
  “新村建成后,村民们张罗着进一步改善村居环境,还寻思着怎样发家致富。”村民理事会理事成财合说,长期以来,虎尾村村民以耕种水稻为主,人均年收入2500多元,村集体收入也仅有1万元。“如何摆脱个人与集体的贫困,首要的是选好自治组织。”2013年4月初,以一户一票的形式,在“队委”的基础上顺利选出了5名理事会成员,成员全部自愿免费为村民服务。“除了旱地、荒山,村里还有什么可以挖掘的资源呢?”理事会成立伊始,理事长成焯明为“如何摆脱贫困”挠破头皮,每天忙完农活就跑到村民家中听意见,或者与理事会成员碰头商讨法子。“旱地、荒山也是资源啊,可以在土地流转上做文章!”有些外出的村民回来后向理事长提出建议。
  当时,虎尾村周围近2000多亩旱地、荒山,长满了杂草以及零散杂木,即使早些年已分到户,由于没有经济效益,村民们也疏于管理,连一条机耕路都没有,这些资源一直荒废闲置。“一定要想办法盘活这些资源!”为此,成焯明带领理事会成员召开多次村民大会商议,将旱地、山林收归集体所有,由集体通过公开投标招租的形式,实行统一发包。目前,全村集体共发包山地、林地1700多亩,集体收益达到10万元。“过去没人想耕作的旱地荒山,如今都成了金山银山!”成财合说,如今,旱地和荒山都被全部利用起来规模化种植砂糖桔和经济林木,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都得到提升。
  村集体经济和个人的荷包鼓起来了,村民们建设新村的信心更足了。土地流转的未来几年收益村民们选择全部用于村中公益事业:今年,理事会牵头投入2.5万元,装修了文化室,购买了风扇、大圆台等,方便村民议事决事及举办红白喜事;投入7万元,种植了大红花、香樟、桂花树,修建了垃圾收集点,安装了巷灯,并定期聘请村民对村道养护。理事会的三年建设规划方案也获得通过,并筹得各类资金28万元,建设内容包括今年内完成安全食用水、村前道路及巷道硬底化、广场绿化工程;2014年加固修缮两处文物古迹;2015年计划对旧村进行整体改造。
福兴村
土地流转后 租金比原来高出6倍

  滨江地区的虎尾村尝到盘活村集体闲置旱地、山地带来的甜头时,地处清西平原的太平镇福兴村也在悄然掀起一场土地调整的变革。与虎尾村地少人多、旱地、山地闲置等情况不同的是,离圩镇较近的福兴村面临的问题更多:从1982年起,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家庭开始自食其力,促进了当时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该制度的问题频现,村民的土地矛盾日益严重。例如人口嫁娶迁移、出生、死亡土地都没有发生变化,形成了一些家庭人口多而没有耕地,而有些却死亡后还保留有土地,人口流动又形成弃耕现象,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影响了农民奔康致富。
  面对诸多现实问题,福兴村在2002年也曾提出“土地流转”,可惜的是,这想法遭到了大部分村民的反对,调整土地承包权没有成功,土地流转因此而“流产”。今年3月,村委会的干部和村民理事会成员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土地流转意见,村民理事会理事长陈乐明说:福兴村这次土地流转得到了本村党员大户的有力支撑。陈海清是北坑村“两委”干部,有较强的发展意识,是村里的党员能人,也是本次土地流转的重要推动者。陈海清自家经营鱼塘12亩,按方案,鱼塘也无条件收归集体所有。用他的话来说,自己算是本次土地流转改革中亏得最多的养殖大户了。
  当时,隔壁堂兄也曾因自家6亩果园“亏了”致电陈海清:“自己的地种得好好的,现在不但要收归集体,继续耕种还要每亩每年上交400元。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你是亏得最多的,跟兄弟说一声,你想要这事成还是败?”陈海清知道,只要有几个大户联合起来反对,土地流转这事就必然“黄”了。他平心静气地对堂兄说:“从短期来看,村里的种养大户都有一定的损失,但从长远经济效益来看,村里有了分红,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说实话,我自己是党员,是村干部,也是福兴村里的一分子,为了我们村子有起色、能发展,我是极力赞成这种模式的,我想让它成功,让村里的人都富起来。希望大哥不要太过看重眼前小利,跟我们一起做吧。”听完陈海清的分析后,堂兄同意了。村里的老党员陈广威,家里虽有18亩地,却因缺少劳动力连续多年丢荒。当听到村里进行土地改革时,陈广威立刻同意将土地经营权收归集体,他也成为村里土地流转最有力的支持者。
  在党员和理事会成员的带动下,村里的农户都纷纷同意将自家的土地收归集体,开展统一流转。土地流转方案实行土地集体所有权、村民当年户籍人口均等享有土地流转权益收入不变;将村所有土地重新归还集体,全村土地流转所得收入全部归集体所有;收归之后的土地实行整片公开流转,村民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转让权,所有流转土地每5年调整一次10%的土地增值金等。
  群众统一了意见,然后就理顺土地类型、地块、闲置土地整合、原有土地承包权的延续性,结果得出结论全村集体土地可以流转出让290多亩,比原来约多20亩。目前可以整块集体转让约有130多亩。“土地流转很快见效了!”陈乐明告诉记者,该村因此还引进了3位外商前来投资发展3大主导产业,主要从事微生物食用菌菇类、花木生产、水果种植3个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项目。3位经营者长期就地聘请17名劳动力从事生产,他们均是无法外出或需照料家庭的中年劳动力,每人月工资约1800元。“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两个孩子,收入也不错!”今年40多岁的村民张金土夫妇俩在花木场上班,两人的工资,加上土地流转分配金,一年有三万多元收入。
  “每亩租金比原来高6倍,村集体收入增长超30倍。”陈乐明算了一笔账:此前村民零散出租土地租金不过只有120元每亩,如今土地流转后收入最高每亩达1000元,最低800元,比原来的租金120元要高出6倍左右。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000元,预计201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15万元,预计全村总收入218.5万元,人均收入约1.45万元,村人均收入比2013年增长40%。
农办
土地流转“转”出多重效益 清新改革样本发挥聚变效应

  “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集体收入,优化配置农村土地资源,土地升值,发展适度规模生产经营,”清新区委农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在农村综合改革中,清新区委、区政府重点引导村民通过自治自决,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稳定农户的承包权的前提下,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村庄进行互换并地,通过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开展土地流转,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的问题,盘活集体经济,“转”出多重效益。
  以虎尾村、福兴村为例,记者观察,在理事会的努力下,通过这次集体土地实行公开流转,确保了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保障了全村村民均等享有土地流转增值收入权益不变,重要的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它行业,把因几十年承包责任制造成的土地问题、村民矛盾一次性彻底解决,为农村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生产、农业机械化生产扫除了障碍,为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新活力。
  如今,不管是地处山区的虎尾村,还是位于经济较为活跃工业重镇的福兴村,作为清新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鲜活样本,在改革中,这些样本的力量正在发生聚变效应:在福兴村的带动下,近期,北坑村的望牛岗、丫了屈、坑坝、黎壁坑等村共流转土地930多亩;在山塘镇,花三村100多亩耕地150亩鱼塘以及沙塘村100多亩闲置田地200多亩鱼塘,都采取收归村小组集体经营集体统一发包招租;在石潭镇南楼村委会寨背岗村,村民理事会将村里的荒地集中起来统一发包,荒地上种起了香瓜,建起了火龙果园……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