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其辉是清远市清城区飞来峡镇石颈飞桥村农民。他有三兄弟,现已分家各自建起二至三层小洋楼。李伯良回忆说,在田地调整前,他三兄弟同住一间泥砖屋,一直到结婚后才分开房住开。
据飞来峡镇介绍,飞来峡镇是清城区农综改试点镇。自开展试点工作以来,飞来峡镇摸索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整合新模式,“四招”破解当地农村耕地价值性低、利用率低、规模化低和丢荒严重等“三低一严重”问题,逐步形成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多赢局面。
集中自包 村收入3千多元增至2万多元
石颈飞桥村是飞来峡镇一个相对偏远的山村。6月5日,记者在该看到,村前有一条笔直宽阔的水泥路。水泥路旁,有一块绿花带,绿花带上安装了四台健身器材。另外,村口还有一口大鱼塘。而村前则是一排崭新红色的新楼房。
据该村村长李其辉介绍,村内现有60多农户,村民200多人。目前有三分之一的青壮年出外务工。针对村庄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留守当地耕作的劳动力下降,而导致村中的丢荒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石颈飞桥村先行先试,探索出“集中自包”土地整合的新模式。
所谓“集中自包”模式,即将家中缺乏劳动力而闲置、丢荒的部分旱地约130亩,集中整合起来,统一由村小组进行集中管理,再根据地类不同,以每亩300-1000元不等的租金,竞价承包给本村的村民耕作。
目前,该村通过集中自包模式,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由过去每年3千多元增加至2万多元。
返租倒包 土地年租金150元/亩涨至650元/亩
飞来峡镇禾仓塘仔边村,是一个人口不足200人的小村庄。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1044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1万元。
在此之前,塘仔边村因山高坡陡,道路交通条件较落后,经济发展环境相对恶劣,村集体经济一直十分薄弱。
90年代初,为提高村集体经济收益,村小组将该村的山坡地以每年35元/亩的价格承租给他人,这一签就是30年。由于当时定价较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该收益已不能与土地价值相对等。
2013年初,该村开始探索实践第一轮“返租倒包”模式,将村已发包出去的土地返租归村整合后,由集体统一管理,从原承包者手中以每年150元/亩的价格回租85亩,再以每年650元/亩的价格倒包给其他承包者种植绿化树。
通过“返租倒包”的方式,增加村小组集体经济收入4万多元。在第一轮试验成功后,塘仔边村又继续深化工作面,将返租面积增加到200亩,使村小组每年的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8万多元。
立体发展 首届油菜花观赏节收入超10万
飞来峡镇坳头村委会位于飞来峡大坝下游,受地理位置及飞来峡大坝泄洪影响,每逢雨季出现汛情,坳头东坑村、塘美村等村小组的大部分农田都会受浸而导致农作物失收,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早造生产。
为充分利用好土地资源,东坑村理事会整合东坑及周边自然村150多亩土地资源,在时间上进行“立体种植”。即是指在早造种植期内,引入油菜花进行种植,供游客观赏;晚造种植水稻,晚造水稻收割完毕后,在冬季种植蔬菜。
今年3、4月份,该村还在空间上进行“立体发展”,即是在种植油菜花等具有观赏价值的经济作物的同时,通过与广告宣传公司和旅游公司合作,利用连片种植油菜花这一特色,成功举办了首届坳头油菜花观赏节等活动。
据统计,油菜花观赏节吸引观光游客达5万人次,为当地带来了超10万元的经济收入,在扣除市场运作成本,东坑村小组实现了从过去1.2万元的固定收入提升到6.2万元。
聚散为整 608亩土地增加收入51万元
龙埗牧牛地(土名),位于飞来峡镇龙埗社区范围内,总面积608多亩,土地使用权分别归属于龙埗居委会大埗一、二、三、四和清华居委会元岭一、二等6条自然村共1022人。
据该村介绍,因该地块农田较为零散且涉及不同村小组农户所有,一直以来都无法实现规模化种植经营。
今年初,该村村民自发将牧牛地涉及6条自然村共608多亩土地进行整合并发包,用于种植冬瓜、黑皮甘蔗和花卉等高效益的经济作物,其中冬瓜种植基地315亩、黑皮甘蔗种植基地205多亩、花卉种植面积88亩。
据统计,牧牛地608多亩土地平均年租金为850元/亩,增加群众收入51.73万元;另一方面,土地发包种植冬瓜、黑皮甘蔗和花卉,每年可带动当地群众就业200多人,增加群众就业收入1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