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金秋的连州、连南和连山,稻穗金黄、重峦叠嶂,水草丰茂,林木葱郁,天空湛蓝,河湖鱼翔浅底。
“人在江边走,城在山水间。”用于形容“三连”的城市最合适不过了;“推窗见青翠,卧榻闻林风。”则是“三连”农村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连州发展鹰嘴桃、水晶梨、菜心,还是连南建设中的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排瑶国家湿地公园;无论是闻名遐迩的连州地下河景区,还是连南、连山正在发展的全域旅游;无论是推进中的连南林农转型试点,还是连山已经获得的“氧吧之城”荣誉……这一切都是三连地区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用实际行动构筑粤北生态屏障。
2018年7月,在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省委书记李希指出,广东要以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为重点,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其中,“一区”就是把粤北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发展区,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8月19日召开的清远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高标准推进粤北生态特别保护区、重大生态廊道等生态工程建设,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让绿色真正成为清远可持续发展的底色。连州、连南和连山作为粤北地区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三地通过造碳汇林、林农转型、创建国家级生态公园、发展绿色产业等,正在成为粤北生态屏障构筑着的中坚力量。
1、进行碳汇林先造后补试点 半年完成2万亩造林任务
10月15日上午,连州市星子镇赤塘村委会附近的大山上,钟芳荣看着今年4月份种下的人工林,脸上难掩心中的喜悦,树木已有近1米高,他摸着树叶子,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1030亩的人工林里含有松树、枫香等多种树种,不难想象3年后,这里将是满目青翠。
“20世纪90年代,附近的山林被砍伐后,光秃秃的一片。现在国家政策好,有补贴,很多人抓住机遇,把荒山变回金山银山,我就是其中一个。”钟芳荣说。另一头,在连州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陈志明一早就踏上山路开始了一天的征程。跋山涉水去巡山,已经成为陈志明每天的工作和习惯。
从1988年7月,21岁的陈志明走出中南林学院的校门,到连州市(当时称连县)林科所工作到如今,年过50的他已经与大山过了大半辈子,成了今天的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大东山管理处主任。“自然资源变化大,植被恢复快,政府越来越重视。”这是陈志明多年来守护这片原始森林最深的感触。
连州,粤北地区的一个县级市,全省两个2019年碳汇造林先造后补的工作试点单位中的一个,其任务占清远全市的70%。连州市林业局的统计数字显示,该市在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了2万亩的碳汇造林任务。为做好试点工作,连州市制定《连州市森林碳汇造林先造后补工作试点实施方案》。钟芳荣是积极响应政策的一员。他说,这次植树造林与以前都不相同,以前是300元每亩的补贴,现在是按800元每亩的补贴分三年发放,第一年都有350元每亩,到手都有30多万,这样算下来除去各种成本,林农们几乎没什么经济负担,国家政策好,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在连州,除了造碳汇林,该市积极推进建设数字体系推进生态保护区工作。建立基于开发地理信息系统平台ArcGis10.2的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全市万分之一地形图、卫星影像图片、生态公益林按村组分界界线图层三图合一,集成生态公益林村组、界定书号、面积等信息于一体,方便直接全面查询生态林位置信息,现完成度达85%,已全部安装在全市12个镇(乡)林业工作站的电脑上。
与此同时,还建立野外移动GIS信息系统,使用UG905参与到野外工作,使用无人机垂直航拍,并将广东省测绘局测绘的1987版1:10000的地形图、连州市生态公益林图层叠加到GPS中,在野外可即时查询生态公益林信息,适用于野外鉴定、造林地检查等工作,数字体系的介入更是为科研工作以及巡护工作增添了不少便利。
2、推进林农转型 林区群众不再依赖伐木
10月17日上午,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江镇大龙村,占地8亩的菌棒存放基地,25万棒香菇菌棒已经被拉走放进了各个林农的香菇种植大棚内。大龙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唐荣军说,这个基地放不下那么多菌棒,今年要种植40万棒,等全部拉走后,继续生产培育菌棒。
林农石红华夫妇看着摆放在种植大棚内的两万棒菌棒,石红华高兴地说,下一步就是管理,等待出菇。石红华夫妇是三连地区众多林农的一个缩影。
三连地区连南森林覆盖率高,尤其在连南连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当地林区群众依靠伐木作为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人到中年的石红华说,“我们这里的伐木是爷爷种树孙子用,我当时结婚就靠爷爷那辈人种的树砍伐卖钱,置办的结婚家当。”
“我家早就不砍树了,成本太高。”石红华说,一亩地的杉木,20年砍伐一次,可产木材13立方米,每立方米的木材收购价是900到1200元之间,一亩地可卖木材的钱是13000元左右,人工成本超过一半,这样算下来,每亩杉树林每年收入只有300多元,“但我种植两万棒香菇,一年收入就有六七万元。”
唐荣军介绍,2016年,该村第一年试种香菇,仅有4户群众参与,“今年参与农户21户,初步预计种植香菇40万棒,预计产值200万元,利润可达60万元,种植户年均增收预计可达3万元”。
唐荣军说,2016年之前,村民收入中伐木收入超过六成,通过林农转型,到2018年,村民收入中伐木收入已经下降到35%左右。大龙村发展林下经济,不仅种植香菇,还有茶叶等农业产业。除此之外,在培育制作香菇过程,全部使用本村村民做工,仅今年,4个月的菌棒培育制作期内,平均每天就需要30多名村民做工,仅此支付村民报酬就超过35万元。
大龙是连南三江镇金坑片区三个行政村之一,金坑片区则是三连地区林农转型的试点地区。金坑片区总人口不足连南全县总人口的5%,却拥有林地面积近20万亩,占连南全县林地面积约15%。由于林业效益差,跟石红华夫妇一样,现在很多林农已经不再依赖木材收入。一项数据显示,在2014年,上级下达给连南4万立方木材砍伐指标,用了不到50%。
除了种植香菇,金坑片区在林农转型发展试点中,还培育茶叶产业;鼓励和引导片区种植茶叶,鼓励发展其他林下经济项目,例如种植太子参,推进“云上瑶家”民宿项目等。负责农林农转型试点工作的连南政协副主席唐海英表示,随着林农转型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整个金坑片区林农的收入对木材的依赖性将逐年下降,“林区的生态保护成果将更加明显”。
3、创建国家级生态公园 生态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10月17日上午,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北入口,一辆大卡车正将一车石头卸下,紧邻的一条小河,正在修建的护堤已经一半完工,几名工人正在现场忙碌。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管理处主任李春荣看了现场后,县林业局,寻找公园建设的更多资料,因为他刚刚从其他部门调过来工作才一个月。“要尽快熟悉工作,公园建设时不我待。”他说。
连南是广东省21个有岩溶土地分布的县(市、区)之一,根据广东省2017年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连南有岩溶土地面积19114.7公顷,石漠化土地面积237.9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13380.4公顷,是广东省岩溶分布典型县。连南岩溶土地主要分布在三排镇等四镇,其中三排镇是连南岩溶分布的最主要区域,占连南对应项面积的43.4%、99.9%和49.7%。
为了加强生态保护,连南从2017年启动申报建设国家石漠公园,今年1月4日,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同意开展建设。省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主任陈尖表示,建设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是广东推进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具体行动。
李春荣介绍,公园内为典型的岩溶峰丛洼地地貌,前期重点建设范围内石漠化面积3.5公顷(都是中度石漠化),占前期重点建设范围总面积的0.6%;潜在石漠化面积237.8公顷,占42.1%;非石漠化面积324.0公顷,占示范园总面积的57.3%。
据了解,省市下达的首期专项资金2307万元到位。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的北部入口项目已经于今年7月1日正式动工建设。
“建设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将进一步筑牢生态保护屏障,努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对于提高连南生态保护和生态发展水平,推动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连南县委副书记、县长唐金文表示,今后连南将把石漠公园与民族文化旅游相结合,推动生态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创新局面,打造生态发展新模式、新样板。
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属南岭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广东省北部环形生态屏障和北江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唐金文表示,该公园将与连南现在正在建设的瑶排梯田国家湿地公园、板洞省级自然保护区、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共同构筑成连南生态安全屏障。
4、打造“森林氧吧”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回到连山,我就想打开车窗,呼吸家乡的新鲜空气,这几年家乡变化太大了。”10月14日晚上,常年在珠三角做生意的连山人赵锋在县城的一家茶餐厅,和几个朋友聊着家乡的趣事。
赵锋的感觉是对的。连山空气清新,全域负氧离子水平整体较高。该县的共有2处负氧离子固定监测点的检测数据显示,大旭山风景区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为4120个/立方米,县气象局观测场年平均负氧离子浓度为1651个/立方米。另外10个移动监测点测得负氧离子浓度均超过1000个/立方米高值区高达21703个/立方米。
连山无工业污染,空气质量优,空气优良天数全年占比95.6%,连山森林覆盖率高达85.34%,位居全省县级首位,被誉为“岭南翡翠绿洲”。全县拥有7个自然保护区,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4种,珍稀濒危植物21种。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黄腹角雉、蟒蛇,珍稀濒危动物34种;拥有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12个,全县饮用水源、城市河流、出境水河流水质达到国家I、Ⅱ类标准。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委书记杨蔚宁介绍,连山地处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新格局的粤北生态发展区,森林生态优势突出,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包括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气候宜居县、广东省林业生态县、广东省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等。
近年来,连山为申报“中国天然氧吧”开展一系列的创建举措。
县委副书记、县长冯红云介绍,该县把创建工作列为县重点项目,县政府成立了创建“中国天然氧吧”领导小组,邀请省市气象局领导专家指导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工作,全县以打造“中国氧吧之城、岭南避暑胜地、壮瑶风情之都”三大品牌为目标。制定了《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创建“中国天然氧吧”暨推进全域生态旅游实施方案》,并最终在今年7月18日获得“中国天然氧吧”荣誉。
杨蔚宁说,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将有利于连山全面助推“绿水青山”优势向“金山银山”转变,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我们也将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重点发展旅游业。”连山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也让该县不断获得相应的荣誉。近日,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公布了2019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市、区)名单,全国32个县入选,广东省仅2个,连山成功获评。
5、发展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0月18日,连南瑶族自治县八排瑶山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覃少凡来到位于连南涡水镇的茶叶育苗基地,查看茶苗长势情况,该公司位于大坪的1200亩茶园。
八排瑶山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连南稻鱼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三厂”之一。连南山多地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有着千年瑶寨等瑶寨村落,瑶民们世代居住在山上,高山悬湖,梯田层叠,通过长年的耕作,形成了“林下植茶树、梯田栽水稻、稻下育鱼苗”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
为了保护生态,连南着重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产业。2018年以来,按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要求,全力推进稻鱼茶产业园建设。
连南稻鱼茶现代农业产业园覆盖全县多个乡镇,以有机稻、稻田鱼、高山茶三大农业产业为主导,融合加工、物流、科研、休闲、旅游等产业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式农业产业园。
覃少凡说,在大坪茶叶种植基地今年栽种的700茶苗中,开垦种植茶叶用于当地村民的劳动报酬支出将超过400万元,解决当地50多名村民的长期就业问题,三年后进入茶青采摘期后,每年将解决当地群众就业100人左右,每年用于茶园管理、采摘等方面的劳务报酬支出将超过500万元。
单纯的就业和农产品增值并不算什么。连南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稻鱼茶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一贵说,“结合连南民族文化旅游丰富资源,我们把县城民族风情街产业列入产业园建设规划当中,以民族风情街城南市场为‘龙头’,以广东瑶族博物馆为‘龙尾’,把县城一河两岸风光、旅游服务业等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致力于把该核心区打造成一个集生产、仓储、物流、批零、直销、电商、旅游、体验、科技支撑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核心功能枢纽,推动产业园延伸拓展、融合发展。”连南稻鱼茶产业园只是三连地区发展低碳循环绿色产业的一个缩影。清远市委七届九次全会上,清远提出要正确理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摆脱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的旧发展模式,积极破除旧动能,培育新动能,全面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连州,鹰嘴桃、水晶梨、菜心已经发展成为农业支柱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在连山,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在连南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等,全民参与,全域发展等,三连在低碳循环绿色产业发展方面,正在走着属于各自实际的路子,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