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清远库 > 新闻报道

乡村新闻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清远探索

2019-10-23 05:19:39 来源:清远日报

      从2018年8月9日开始,清远在全国首创“乡村新闻官”制度,全市309名乡村新闻官已走马上任。
  2018年8月21日,这一制度推出不到两周,央视《新闻联播》就对此进行了报道。
  清远是农业大市,长期以来,农村由于信息闭塞,存在城乡一体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远视察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
  这些“乡村网红”,用本土语言生动传达上级政策,讲好本土故事,帮助农民致富,形成一种极具特色的新型乡村振兴模式,连接媒体矩阵平台和电商销售平台,以此打通城乡一体化中信息不对称的“最后一公里”,落实乡村新闻惠民工程,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乡村新闻官一年多来的生动实践,既走好了新闻舆论工作的群众路线,又创新了农村兴旺、农业发展、农民受益的做法,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鲜活样本和方法路径。
  “乡村新闻官”的创新探索,是清远推动乡村新闻治理的缩影,成了新闻施政和新闻惠民的首创之举,也成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举措,或将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清远经验”。
  动因
  城乡信息不通畅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长期得不到真正破解。
  佛冈县石角镇的中华里村如大山深处的世外桃源。
  桃源虽好,但路难走。从清远市区驱车一个小时,驶出国道之后还要再开6公里崎岖的山路,方可见到豁然开朗、屋舍俨然的景象。虽然距离广州不到100公里,但是偏僻的位置、闭塞的交通让这座500人的村庄“遗世独立”,也成为粤北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个缩影。
  李庚原是土生土长的中华里人,过去多年一直在北京做生意。2017年,李庚原回到家乡,当上了党支部书记,同时还是村里的理事会会长,用李庚原自己的话说,他就是一个“现代族长”。
  这个族长不好当。李庚原回忆说,山地难种,村民收入微薄,传统的水稻、柿子种植创造的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多元,村里80%的劳动力在临近乡镇打工。2014年集体收入只有一两千元,村集体的正常运营都难以保障。如何整合、盘活两三千亩的集体土地资源,成了他上任后的头等大事。“没有产业没法推动乡村振兴。”李庚原说。
  “家乡发展不好,总觉得脸上无光。”同样从外地创业后返乡的刘逢明说。他所在的水西村位于清远市清新区北部,背面靠山,三面环水。尽管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但由于村民纷纷外迁,加上全村拥有9个姓氏,内部凝聚力不强。在2013年前,水西村仍是一个村经济经营低下、环境脏乱差、村中事务无人问津的典型“问题村”。
  远在连山黑山村的雷健则多年苦于没能将家乡的资源转化为经济收入。黑山村有1000亩梯田,每到金秋时节,梯田的景色便美轮美奂。村民在清水活泉里养鸭,只喂米糠不喂饲料。“只是这样好的美景、农产品,外界却不知道,实在太可惜了。”
  清远市是广东省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也是农村农业大市。目前清远乡村旅游和乡村创业如火如荼,产生的优质农产品众多,比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33个、有机农产品23个、绿色食品认证38个。
  清远还拥有着无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南部温泉资源丰富,天然喀斯特地貌加上北江等河流,形成独特的山水画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2%以上,生态环境独冠南粤。
  青山绿水,掩藏不住莽然生长的贫困和发展缓慢的缺陷。受限于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很多乡村对外信息接收相对闭塞。在城乡信息不通畅的情况下,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长期得不到真正破解。
  长期以来宣传资源配置倒“金字塔”,导致宣传思想工作与普通群众“隔着一条河”,宣传思想工作到不了岸,宣传思想工作的覆盖率、到达率、有效率较低,沙滩流水不到头。某种程度上,思想武装不了党员群众,政策掌握不了党员群众。这导致农副产品知名度不高、销路难、价格低现象普遍存在,甚至出现过“千亩冬瓜滞销”“砂糖橘滞销”等,给农民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如何破解农民“增产不增收”,如何对接好城乡资源的重大命题摆在了清远市党政领导面前,也是李庚原等村干部最为关切的问题。
  破题
  全国首创“乡村新闻官”

  2018年,李庚原多了一个新身份,他是清远市首批入选的乡村新闻官之一。
  “龙山的鹅,民安的鸡,四九的梅子,黄花柿。”这个绕口令说的就是佛冈县区域内的各种土特产。自从当了乡村新闻官,这个头衔激发了李庚原的宣传热情。
  赋予李庚原这一头衔的是清远市委宣传部。
  去年8月份,清远市委宣传部在“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理念指导下,在全国首创的“乡村新闻官”制度,推动乡村新闻治理,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
  乡村新闻官,虽然“官”不大,职责却不少。
  根据《清远市关于成立乡村新闻官队伍开展乡村新闻发布的实施方案》,为能够达到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清远通过加强领导、加强保障、加强把关,进行档案化管理、定期考核评价、畅通退出机制,建立了一套长效机制。
  乡村新闻官要用本土语言传达好上级政策,讲好本土故事,重点是做好“三传一助”—————传思想、传文化、传文明,助致富。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是新闻发言人,更是“服务员”“宣传员”。
  目前乡村新闻官一般由各村村支书或回乡创业的“新乡贤”担任,要求政治素养好、政策水平高、大局意识强、熟悉农村情况,有较强语言表达能力和新闻宣传意识。
  全市像李庚原一样的乡村新闻官共有309名。用清远市委常委、传部部长崔建军的话说就是“红色网红”。2018年8月21日,这一制度推出不到两周,央视《新闻联播》就对此进行了报道。
  清远乡村新闻官制度的创立,为赋能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有益探索。“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宣传员,单一的说教式、填鸭式的宣传是没有效果的。宣传工作一定要跟老百姓的生活结合起来,跟为老百姓解决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这样你的宣传才有效。”崔建军认为,乡村新闻官兼具宣传员、营销员、服务员、管理员等多重身份,一句话概括,就是乡村群众的代言人。
  在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晋升教授看来,乡村新闻官制度是宣传思想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的一次生动实践。“通过传思想、传文化、传文明,有助于解决城乡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助农民致富,则有助于解决城乡之间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机会不均衡的问题。”张晋升说。
  触网
  乡村网红 一炮而红

  在理论框架搭建起来后,如何让乡村新闻官更加顺畅地开展“三传一助”工作?清远首先搭建起乡村新闻官传播矩阵。
  清远整合全市政务新媒体平台,将“乡村新闻官”播报与129个政务新媒体协同联动发声,邀请人民网、新华网、农民日报、南方网、腾讯等媒体参与宣传报道,打造传播矩阵。与此同时,清远注册“乡村新闻官”微信公众号,依托抖音、快手等短视频主流平台展示“乡村新闻官”形象,集中发布全市“乡村新闻官”播报内容和新闻媒体报道评论。
  新身份、新平台带来新思路。去年秋天,柿子成熟的季节,李庚原通过图文、短视频、直播等不同形式向外界推广村里的这一特产。李庚原在网上累积了数万粉丝。珠三角地区的游客纷至沓来,美食和摄影爱好者挤满了小小的村落,也带热了旅游消费。“柿子采摘节”为村里创造了2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
  “90后”林旺花是英德市西牛镇花田村的扶贫专员———村里605户家庭中有10%是贫困户,她的日常工作是收集、整理贫困户的资料数据。
  乡村新闻官让她一炮而红。2019年年货节上,林旺花在宣传本地特产时竟随手抄起一把水蛭向台下听众做展示。水蛭是一种可以入药的水产,外形与蚂蟥类似,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当时,全场都被林旺花的“生猛”举动惊呆了。回想起那一刻,林旺花笑称自己当时已经忘了害怕。作为乡村新闻官,她就是想抓住每一次机会,为乡亲们多宣传农产品。那一场,林旺花拿下3000多个订单。
  村官里边,各大网络平台的“幕前玩家”还属水西村的刘逢明。刘逢明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他喜欢坐在农庄内,拍拍远处的九鼎山,近处的木栈桥,或是拿着手机随着性子,“走到哪儿,我就拍到哪儿。”沿着农庄小路向村内延伸,刘逢明举着镜头,半蹲在水塘边,将结队的青头鸭、清澈的山涧水拍成短视频分享出去。
  “我希望更多人看到水西的变化。”水西村经过了两次蜕变。第一次是在1967年,全村进行了一次大改造,对杂乱分布的建筑、街巷进行统一规划,初步形成背靠九鼎山、三面环水的发展布局。第二次则是在2013年前后,水西村党支部、村民理事会应时成立,返乡创业的刘逢明赶上了这一轮发展热潮,并见证了水西村的再一次发展。
  如今,跟随刘逢明的镜头,不仅乡亲们改变了水西村的旧印象,粉丝们则对这个焕然一新的村落有了新的期待。刘逢明将短视频素材存放在手机内,或配上文字将自己组织村民清挖村前水塘淤泥,清拆破旧泥砖房的故事对外分享,或写上一个主题,将家乡的点滴变化呈现在屏幕上。
  不过,有一个“拍摄成瘾”的村官并非得到全村人的理解。尤其是刘逢明“网红”属性越来越强,非议少不了。面对议论,刘逢明笑着说,“我是想红,但我更希望自己的家乡变网红。就像芦笋腐竹一样,我也是村里的一件产品,网友能通过我这个媒介,更好地认识水西村。”
  赋能
  把乡村新闻官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

  “推销推销,推得出去才有销路。农村的产品很多,乡村新闻官要做的就是帮农户打通最后一公里。”清城区石角镇石岐村党总支书记、“乡村新闻官”黄志敏说。
  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让清远乡村新闻官懂得互联网时代的思维和宣传技巧,学会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
  2018年10月15日,筹备已久的清远市乡村新闻官培训学院在清远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来自各区县的160多名乡村新闻官首次走进校园,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脱产培训。
  乡村新闻官培训学院还整合广东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清远市职业技术学院、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等媒体、高校、社会企业资源,组织全市各地各乡镇官方发布负责人参加,邀请专家专题讲授播报方法和新媒体平台编辑技巧。
  目前培训班已4期、现场播报大赛20余场次,培训“乡村新闻官”350余人次、“乡村新闻官”新媒体编辑人员150余人次。
  功夫不负有心人。清远市委宣传部进行的资源整合和宣传攻势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乡村新闻官“网红效应”不断显现。清城区石角镇石岐村经黄志敏推介后,“周末游客量激增,比平时多了二三十桌客人,老板忙接待,饭都顾不上吃”。
  刘逢明则介绍,一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香港有机农业公司租赁了村里400亩土地,种植经济价值非常高的芦笋、青菜、薄荷等有机蔬菜,“芦笋去年的价格是一斤15元,今年的价格预计会更高。”通过乡村新闻官播报,这家公司得知政府非常支持这里发展有机农业,而且村民非常团结,因此今年还追加了投资。
  在水西村,一些长期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了解到村里的产业升级后,纷纷回来村里工作,“单单是大学生,去年就回来了五六个,有的人去了有机农业公司工作,每个月也有3500元至4000元的收入。”截至目前,清远已推出乡村新闻官播报130多期,阅读量超55万,短视频在快手、抖音等平台点击量超过1300万,视频直播在快手平台点击量超过1000万。
  通过各地乡村新闻官推介,芦笋、毛葡萄、清水鸭、太子参、擂茶等一批原先默默无闻的农产品被挖掘出来。乡村新闻官带来的影响却不止于此。
  自从当选乡村新闻官以来,雷健将更多的黑山村美景通过多个网络端口传播了出去,意外收到了奇效,“2017年我们全年只有5万多名游客,但2018年8月到12月末不到半年的时间,村里就吸引了5万多名游客,游客数量同比增长了一倍。”目前整个黑山村已经开了3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不少人来到村里后徒步、骑自行车、参加稻香节,更进一步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以往提到黑山村,根本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现在通过电商卖鸭子、搞旅游、搞农家乐,村里的光棍们竟然都脱单了。”雷健笑得合不拢嘴。
  “乡村新闻官作为一个创新的传播枢纽,值得挖掘更大的潜在能量。”在参加乡村新闻官活动时,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巍青介绍了他通过网络搜索,买了连山清水鸭,发现物美价廉、口碑很好。他建议,清远的乡村新闻官可以利用好互联网新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知道“清远鸭”。
  今年5月,清远签订乡村新闻官十大赋能合作项目,通过与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南方报业集团、建设银行清远分行、清远邮政等合作,进一步打通乡村新闻官在物流、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渠道。
  赋能项目的打造,要把乡村新闻官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要通过三传一助,通过连接媒体矩阵平台、物流平台和金融平台,以多平台矩阵赋能,推动城乡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赋予基层党员干部更多的能力,不断为乡村新闻官赋能。
  格局
  乡村新闻官倒逼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

  对于乡村新闻官的理解,黄志敏有更大的格局。“乡村新闻官不只做推销,更重要的是通过乡村新闻官‘三传一助’,推动村庄变美了、乡村产业兴旺,村民的幸福指数提升了,大家从心底里觉得农村不比城里差。”
  “去年的时候,我可没有这样的底气。”黄志敏说,去年刚成为清远市乡村新闻官的时候,他曾到广东其他地级市去播报石岐村,虽然在会上他推介了村里的金花茶、葡丰生态园,但没过多久游客到访了石岐村发现情况不如他说的那般。“当时就有许多人‘骂’我,说我是吹水书记,我感到很懊恼。”
  回到村里,黄志敏痛定思痛,决心要将石岐村推广出市、出省,甚至出国。他与村委号召村民积极建设村庄,通过土地流转,黄志敏与村民们齐心协力在村中整合土地资源,建设了占地690亩的葡丰生态园,600多亩的波记蔬菜基地,以及占地350亩的金花茶场,种植了百香果、葡萄、桑果、金花茶等不同种类的特色农产品。
  “现在我去外面播报的时候底气十足,因为我知道,石岐村如今村貌变了,村民富了,越来越多人到我们那里去体验田园生活了。”黄志敏表示,他作为乡村新闻官,现在实打实地为石岐村做宣传,不会再有人说他“吹水”了。
  对于乡村新闻官的身份,黄志敏认为,那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乡村新闻官不单单是让我做‘网红’这么简单,更多地让我们的老百姓获得收益,打通了城乡之间宣传的壁垒。”面向未来,黄志敏还将在石岐村深耕在“农旅结合”的道路。“我们石岐村紧靠美林湖摩天轮,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完全有能力承载更多的老百姓,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市民来我们这里体验田园风光。”深山里的中华里村,同样迎来巨大变化。村里修建了具备标准化篮球场、观赏池、休闲亭台的乡村公园;通过“三整一心”计划完成土地整合,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投入千万资金修水利、开农庄、铺机耕路、搞养殖场、办游泳场、开观光道、建游客接待中心。通过激活内生动力,村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越发美丽,产业蓬勃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10月18日,佛冈丰收节在石角镇黄花村举行,作为丰收节的重要活动,黄花“做田了”活动主场设在中华里村,游客在村里拉禾桶、捉鸭子、抛秧盘……玩得不亦乐乎。
  当天,李庚原带着镜头,在新华社现场云、快手短视频开了直播。“现在村里建设搞好了,产业多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自然大家也更有素质。”李庚原说,乡村新闻官播报带来的影响力,倒逼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良性循环,现在播报也更有底气了。”
  “乡村新闻官”制度打通城乡一体化中信息不对称的“最后一公里”,通过传思想、传文化、传文明,助致富,赋能清远乡村振兴。成为推动清远市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引领型”改革创新亮点,成为清远的名片。
  正如刘逢明在担任乡村新闻官后所讲的,“我是乡间的代言人、是政府的联络人,是村民的贴心人。只有帮助广大农村对外推广宣传家乡特色,通过三传一助助力清远乡村振兴。”
  眼瞅着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刘逢明计划联系附近8条自然村10个村小组的致富带头人,通过发展共同体,打造乡村特色品牌。
  至此,清远首创的乡村新闻官制度成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一个有力抓手。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