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0日,英德市全面动员部署“创强”“创均”工作,吹响了创建省教育先进县的“冲锋号”。此前,该市于2013年9月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市”,今年5月又顺利通过“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评估验收。
关键词:创强
21个镇(街)创建为省教育强镇
英德自2009年启动“教育创强”工作以来,经过几年努力,2013年9月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市。全市24个镇(街)中已有21个镇(街)创建为省教育强镇,占镇(街)总数的87.5%。目前为止,余下英红、东华、横石塘等三镇正加紧推进,计划9月份向省申报评估验收。
英德自启动教育创强工作以来,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资源总量、教育均衡化、现代化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办学效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教育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位居清远市各县(市、区)前列,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逐年提高。但创强历经多年,目前仍有三个镇尚未创建为省教育强镇,剩下‘最后一公里’。按照省的标准要求,两年内未能实现省强教育强镇100%全覆盖,是要摘牌的。因此,今年内英德必须实现省教育强镇全覆盖,全力以赴,志在必得。
关键词:创均
查漏补缺 全力冲刺
据介绍,英德市去年启动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今年3月提出申报,5月通过了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的省级评估验收。据省专家评估组反馈的意见,英德“创均”工作中仍存在城区学位普遍紧张、市区小学大班额问题突出,以及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学科专任教师配备不足,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
针对存在问题,英德提出着力抓市区学校的扩容提质。目前,该市已启动市五小、六小、七小新建教学楼工程,力争新教学楼在年底前投入使用;市一小改扩建工程将于明年秋季开学前完工,以解决市区学校大班额及城区学位紧张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配齐学校功能场室和图书、教学设备设施,加强学校管理,在近期完成全市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解决城区学校之间、城镇学校之间存在的不均衡现象。英德还将严格执行国家“师生比”配置规定,整体规划教师资源,合理配置各学校教师专业教师,并利用今年暑假教师调配时机加大教师交流力度,逐步解决好教师结构性缺编的问题。
英德市长黄镇生指出,英德与清城、清新是清远最后一批申报均衡县的县(市、区),只有英德在今年顺利创建为均衡县(市、区),清远才能在明年全面转入创建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因此,英德创均衡县须再接再厉,下半年全力冲刺国家级评估验收,确保顺利通过认定。
关键词:创先
力争2017年创建成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
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工作,英德出台了《英德市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划(2015-2020年)》(征求意见稿)和《英德市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向各镇(街)、市直有关单位广泛征求意见。
根据实施方案,英德已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创均、创先工作领导小组,计划分宣传发动及自查摸底、全面创建、冲刺迎检等三个阶段进行,通过“教育治理能力提升”、学前教育普惠促优、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终身教育多元建设、阳光教育、强师兴教、科研促教、教育信息化等十大工程,力争2017年底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达到珠三角水平,全市城乡居民子女均可享受优质教育,实现教育优质高效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黄镇生指出,英德必须树立一种意识(即责任意识),强化两个保障(即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形成三种机制(即协调机制、督查机制、奖惩机制),加快四个动作(即让基础“立”起来,让设备“硬”起来、让教师“动”起来、让质量“提”起来),努力实现英德教育的现代化。
谈及让教师“动”起来时,黄镇生指出,当前,英德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比例偏低,全市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比例分别为15.4%、60.2%和3.5%,与评估方案必达指标要求的70%、90%以上、15%以上差距很大。他专门提出,对资格证、专业技术职称均为小学的初中教师一律调整到小学或幼儿园任教,以解决好部分中心城镇学校超编、边远乡镇学校教师缺编问题,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均衡配置,使教师逐渐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同时制订积极开展各类教师成长工程,不断培育和壮大骨干教师群体。
根据初步测算,英德推进教育现代化需投入专项资金共80050万元,其中基础教育学校巩固提高专项投入14930万元,新建基础教育学校专项投入28800万元,教育信息化投入11000万元,教师学历提高及培训投入1520万元,民办基础教育学校达标专项投入23800万元。针对经费投入问题,黄镇生要求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三创”建设工程的顺利推进。按照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的要求,依法落实“三个增长”。各镇(街)政府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搭建教育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保障推进“三创”资金投入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