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韶关库 > 新丰县库 > 课题报告

产业振兴,先行一步,茶峒村为什么能?

2018-07-20 11:34:10 来源:中共新丰县委党校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粤北山区如何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从而破解乡村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目前新丰县上下乡村振兴的重头戏之一。茶峒村是新丰县往北最远的一个偏僻山村,交通基础设施并不发达,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些重要因素也不占优势。但是,目前该村已经聚集了几间大型茶场、花场,一个大型生态旅游区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多元产业的框架在该村已经初步形成。

振兴乡村,茶洞村的发展形势如何?它为什么能先行一步?作为典型山村,它能给新丰县其他农村提供哪些有益的经验?带着这些思索,我们新丰县委党校2018年青干班第一组12名同学踏上了解密之路。

        一、茶峒村基本情况

        茶峒村位于新丰县黄磜镇北部,处于新丰、英德、翁源三县交界之地,是新丰县北部门户之一,S244省道从黄磜镇中部南北向穿过,可快捷通往新丰县城。是新丰县乡村建设示范点,同时也是黄磜镇重要农业经济生产基地。全村全村有2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92户,总人口2338人;旱地 468亩、水田1590亩,合计耕地2058亩;林业用地1785.5公顷,有林面积1767.6公顷,森林覆盖率82.33%。主要以高山茶、花卉和佛手瓜种植为主要产业,其中高山茶是该村的农业龙头产业,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800多亩。

        二、主要调研情况

        调研期间,我们召开有关村“两委”负责人、农业企业负责人等不同群体的座谈会,走访调研了茶峒村的三家较大型企业,包括仙堂山茶场、森涞大丰茶叶庄园、岭南红叶世界生态旅游区(在建),通过调研,切身感受到了茶峒村这些年来的大变化大变样:农村变美了,产业变强了,农民变富了。 

        (一)一二产业融合---仙堂山有机高山茶园(茶峒高山茶专业合作社),由茶峒村62位村民合作创建于2006年,种植占地面积总共520亩,铺设水泥砼路面约4公里,加工厂面积600多平方米,固定资产约530万元,现有员工18人,技术人员6人,管理人员5人。茶园严格按照GB/T 19630-2011有机食品标准进行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从2010年11月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至今。主要产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产品注册商标为“茶峒”、“仙堂山”、“三叶粒”,通过设立“茶峒高山茶”专柜、“茶峒高山茶销售部”、成立微商平台,实现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据统计,茶园的每位股东每年收入约3-4万元,总增收约248万元;每年雇佣采茶工人约400人,为农民增收约80万元。

        (二)一二三产业融合---森涞大丰茶叶庄园,属于外商投资企业,是一家集茶叶自产、 自制和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观光农场。占地560亩,主要从事种植、经营有机高山茶,经营住宿和餐饮服务。目前大丰种植连片有机茶300多亩,建设茶叶加工厂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民宿约650平方米,固定资产约为1800万元,已注册商标“东轩源”和“蝉红”。据统计,大丰每年雇佣采茶工人约240人,为农民增收约48万元。

        (三)三产业融合---岭南红叶世界生态旅游区项目计划以炫丽的红叶景观为主题,创建1000亩红叶观赏基地及3000亩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着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山体运动于一体的国家5A级旅游区。该项目是韶关市重点旅游项目,新丰县“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总投资约20亿元,占地3万亩,分三期开发,十年完成。目前已建成别墅4幢,平整停车场面积约10亩及新建人工湖3个,园区道路已经开拓到20多公里,种植高山茶200亩,种植红叶苗木7万多株(枫树450亩、景观树180亩),种植桃树、李树100多亩。同时,投资100万元(其中20万元为上级有关部门配套资金,其余由岭南红叶世界解决),基本完成村口到景区全长2.5公里的村道拓宽工程,由原来单车道拓宽至6米的双车道。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它是一个可以一二、一三、一二三等多种组合的经济发展载体。一二产业组合(如仙堂山有机高山茶园)是传统农业的提升,必须以品牌做大做强为背景;一三产业组合(如岭南红叶世界生态旅游区项目)是农业发展的进步,但很难大规模推广;一二三产业组合(如森涞大丰茶叶庄园)是现代农业的新发展,不需要大规模土地流转和大企业综合管理能力,投资分散,风险最小,就业岗位最多。调研还发现,专业合作社更能带动村民抱团致富,如仙堂山有机高山茶园(茶峒高山茶专业合作社)的股东人均每年可收入约3-4万元,总增收约248万元。因此,我们认为一二三产业组合的专业合作社较适合目前茶峒村的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三、做法经验

        (一)充分利用气候优势。茶峒村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典型的高寒山区,这里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912.6毫米,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发展产业,种植的反季节蔬菜、高山茶、名贵花卉种植等均品质较高。

        (二)找准治理乡村模式实施“村两委+乡贤”的乡村治理模式,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得乡贤会力量得到发挥,推动了乡村治理及农村产业发展。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动、大户带头、乡贤参与”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茶峒村优势资源发展产业,并鼓励党员、致富带头人、乡贤人士发挥带头作用,引导和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逐步形成了以农业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以旅游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良好局面。

        (三)挖掘“农+旅”发展模式。  通过发展以“农家乐”、“农庄”等休闲观光农业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全域旅游与生态型现代农业融合,倾力打造产业优势互补的宜居、宜业、宜养、宜游的美丽乡村。例如森涞大丰茶叶庄园,非常注重精细管理,精深加工,融入创意,提升品质。引入台湾高山茶制作技术,对其种植的茶叶进行精心加工、制作、包装,使其成为茶叶中的“极品”。其它时间则搞好茶园管理,让茶树健康生长。游客可以在庄园品茶、嬉戏、体验、观星、露营,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不仅保持了产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资源消耗,保证了良好效益。

        四存在问题

        近年来,茶峒村通过挖掘自身优势,经济发展潜力逐渐 显现出来,呈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产业融合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专业人才供给不足。茶峒村农业发展主要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之,农业发展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盈利低下,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也较为缓慢。

        (二)土地资源供应不足。由于韶关市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农转用报批)指标紧缺,用地报批难度较大,需时较长,导致许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难以正常实施。同时,新丰县是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农户承包土地少,并且目前土地流转政策还不规范,部分农户对土地流转存在误解等,使得园区内土地大规模流转形成较大难度。

        (三)农业产业融资不足。现有的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押方式相对较少,租用土地及大量农业设施又不能抵押,能够得到银行贷款的规模十分有限,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

        (四)农业品牌创立不足。总体上看,茶峒村虽然已有部分农业品牌,但每个品牌规模体量都很小,缺少整合,品牌知名度不高;在品牌传播方面,总体上缺乏统筹规划,碎片化广告宣传居多,没有将电视媒体、平面媒体及各类新媒体进行协同宣传,导致品牌不强,农产品销售市场无法做大。

        (五)产业融合发展不足。茶峒村目前的产业融合以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为主,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对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触及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

        五发展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

        (一)是补齐人才“短板”。与高校合作,聘请专家团队,从园区规划、技术支撑、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合作,加强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同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农业开发与经营,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大力培育乡土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增强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突破用地“瓶颈”。在农转用指标和供地指标上向乡村旅游用地倾斜,考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需求,适当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用地需求。探索租赁供地,对旅游用地试行土地使用权租赁。建立新丰县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实行集体建设用地公开交易制度,鼓励和引导村民成立农业合作社或股份公司,加强对农村土地流转收益分配、使用的引导和监管,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多办一些政策类和技术类的培训班,从而让当地农民群众更多地去接触与学习农技专业知识以及现代市场知识,从而尽可能地避免各类不必要的利益损失,从而尽可能地加快土地流转进程。

        (三)是解决资金“缺口”。建议借鉴巴中市农业产业发展融资风险保障金试点工作模式。按照《财政部 农业部 银监会关于印发〈关于财政支持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财农〔2015〕121号)的相关规定,结合新丰县实际,实行“农业+担保+银行”模式,加强银行、企业的深度广泛合作,推进贷款保险担保机制,支持和鼓励农村小额信贷和中小企业贷款,打破产业融合发展的资金瓶颈。

        (四)是强大品牌“软肋”。完善精品品牌创建体系,促进产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树立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品牌。以品牌建设为引领,促进提质增效,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将品牌推上线,通过电视媒体、平面媒体及各类新媒体进行协同宣传。同时,对农产品的品质也要高标准严认证,筑牢品牌根基。

        (五)是打破发展“局限”。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第七篇“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中,首次提出“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因此,我们可以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如新丰县的客家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资源,积极打造客家文化浓郁的人文景观,以铺开文化旅游格局。将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开发和创业就业融为一体的同时,有效实现乡村优美环境、人文风俗、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的集中和集聚,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日益推动乡村振兴。


作者:潘红英、徐慧雯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