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马头镇舞春牛被评为新丰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春牛,又称春牛舞。广东省中部偏北的韶关市新丰县一种喜庆丰收和祈祝新的一年获得更好收成的传统舞蹈。为报答牛的功德,颂扬牛的勤奋,弄条牛的模型,以牛和人们农事活动为内容进行尽情歌舞的一种表演形式。
清同治5年(1866),新丰县马头板岭村陈子恩高曾祖陈奕耕,带着陈植丙祖父陈传炉,同连平县隆街镇沐柯村的欧阳田,在板岭村陈屋坝开始组建春牛队。曾活动于新丰、翁源、连平各地,流传至今已有150年历史。
表演形式是《舞全牛》。表演者共六人:牛郎一人、村姑(挑花篮)二人,农夫(驶牛)、太公、白鹤各一人。全舞共四节:1、“贺年”。鼓乐声中,牛郎、村姑与春牛载歌载舞,向乡亲们庆贺新年,恭祝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人平安。2、“开耕”。牛郎在《春耕曲》中架上牛轭,做驶牛犁田、耙田动作,耕田毕,牛郎卸下牛轭休息,春牛在一边吃草,村姑表演播种、插秧。再现春耕劳动过程。3、“戏牛”。春牛脱缰狂跳乱跑,牛郎赶上欲穿牛绳,被牛角抵弹跌倒,牛郎束手无策。村姑在《爱牛曲》中抚摸春牛,牛驯服地到河边自由戏水、搔痒,牛郎顺势抱住牛头,穿上牛绳,牵牛至一边休息。4、“丰收”。在《丰收曲》中,牛郎、村姑喜洋洋地收割、打谷,挑起金谷与牛共舞,欢庆丰收。太公、白鹤亦随着各节陪伴表演。
表演时间,原为农历二月初二,“惊蛰”季节前后。“惊蛰”有“牛藤直”之称,“舞牛”意为庆祝开耕“祭牛”,表现劳动人民对五谷丰登的期望。现在多在春节期间举行,以贺岁、节庆为主。
舞春牛历史悠久,积淀在民间,体现农耕,涵盖乡村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传承着客家民俗文化传统,对研究客家风情,有重要参考意义,独具历史价值;唱词格律与押韵方式多样,具有文学价值;舞蹈技巧丰富多彩,形态各异,集歌舞乐一体,具有艺术价值;自娱自乐,开发旅游业,助推经济发展具重要参考价值。
深受群众欢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