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坐落在大陂村下洞自然村,入村经村委会南行约100米即可到达。方形围屋、白墙黑瓦,居中正门肃肃大开,两边侧门稳稳旁启,浓重的乡愁伴着客家建筑的风情迎面而来。这片占地986平方米的屋楼始建于晚清时期,历经200多年的荏苒光阴,见证乡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向有心寻根和无意而过的客人,向大陂峥嵘沧桑的昨日、今日与明日,静静诉说、娓娓道来。
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墙,堂屋居中、走廊相通,村史馆的修筑最大程度保留了旧居原貌,这不仅出于对历史、传统的尊重,更是民心乡情与农民工匠智慧巧思的生动呈现——大量采用破旧泥砖房拆后的木材、瓦片等作为修缮材料,变废为宝、改旧为新,真正实现“留住历史、记住乡愁”。 屋内,有历史起源、重要人物、特殊事件、村规民约等上墙介绍,以文字反映散落在岁月长河里的故事与细节,让记忆成串、让思绪成诗;有别具特色的艺术符号,各类装饰充满美好的象征寓意,倾诉自古民间最质朴的祈盼与心愿。稍稍弯腰,便可进入别有洞天的专题陈列室:“制酒工艺”“手磨豆腐”“农业农产”“农耕文化”……里面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农业产品,展示着精耕细作的技术设备,这里是生动形象的乡村体验馆,让人忘却逼仄灰冷的钢筋水泥,重拾来自泥土与劳作的自豪骄傲。 后院诉说着大陂村更为立体的历史。五常之道渗入有形的劳作器具、蓑衣斗笠、箩筐簸箕,村民自传统文化修来敦厚淳朴的民风,自劳作实践总结安居乐业的智慧,充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怡然意趣。步枪、火铳、大刀静卧于玻璃展柜,它们的柄把已经腐朽、刀刃已经破锈,但那些红色记忆却更加鲜活地激励人心——进击的英姿、斗争的呐喊、弥漫的硝烟、轰隆的炮火……革命精神不曾消散,先辈们用鲜血战胜了敌人、震撼了世界,把不朽英魂留在小小村庄的平静与安宁之中。 岁月流转、思念情切,村史馆定格了记忆、重现了历史、抚慰了乡愁。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下,大陂驶入发展快车道,书写耀眼的新篇章。但大陂人不曾忘却传统文化、乡村历史所沉淀下来的精神力量,它是汩汩流淌的血脉、是倔强不屈的筋骨,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因认同与自信——坚毅进取、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