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韶关库 > 新闻报道

历史烽烟去 “祖屋”光辉存——探访南雄市瑶坑村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

2021-04-23 13:42:57 来源:韶关日报

在抗日烽火连绵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共广东省委领导全省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救亡运动,其中在粤北小山村瑶坑留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传奇故事。今天,翻开这段历史,与当年的人和事再相逢,记者依然心潮澎湃。

位于南雄市雄州街道荆岗村委会的瑶坑村,放在今日看来也属偏僻,驱车前进路途中,乡村公路两旁绿意盎然,一幅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正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让它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东省委的重要驻地,见证了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人民群众克服重重困难,战胜强大敌人的峥嵘岁月。

今日,当年中共广东省委驻扎的5间砖瓦房依然矗立,现已成为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的重要场所。



一个“逃难”的女人  巾帼先锋梁维平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中共广东省委北迁至粤北,其中在曲江县城韶关驻至1939年12月,省委机关秘密设在西河‘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韶关市武江区新华街道)附近的一间民房里。1939年冬,由于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制造反共摩擦,加上日寇进逼韶关,局势紧张,中共广东省委从韶关秘密迁往南雄,不久后再迁往江西信丰。”南雄市史志办公室一级主任科员李君祥介绍,1940年2月,省委机关从信丰九渡水回迁至南雄。当时,省委直属的中共南雄中心县委精心选择了党组织健全、群众基础好、离县城不远的承庆乡第六保瑶坑村(即现在荆岗村委会瑶坑村)作为中共广东省委机关的秘密驻地。

在省委机关回迁前几个月,中共广东省委机关工作人员梁维平先行以“逃难者”的身份来到瑶坑村居住,与南雄党组织对接,摸清当地形势,为省委机关回迁打前站。

梁维平何许人也?她是革命烈士甘卓棠的妻子,曾在1925年参加了著名的省港大罢工。来到瑶坑村后,待人和善、乐于助人的梁维平很快取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村里人都把她当本村人看待,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平姐”。在村里待久后,群众还给了梁维平一块地。梁维平在地上种植蔬菜,待蔬菜成熟,她便向村民学习咸菜、酸菜的腌制方法,以备省委领导同志来往瑶坑时食用。

瑶坑小学校长李贤光是地下党员,他与梁维平对接后,在学校安排了一份炊事员的工作给她。省委机关到瑶坑后,省委工作人员都以梁维平亲戚的身份往来居住。瑶坑村还建立了地下交通站,有交通员三四人。省委书记张文彬、组织部部长李大林来到瑶坑后,常驻在此,领导全省的抗日救亡工作。

“省委机关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建立了电台,在艰苦的环境里,省委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指示,领导全省地下党和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和武装斗争,使瑶坑村成为当时广东抗日的指挥中心。”南雄市博物馆原馆长朱德林告诉记者,1940年6月,省委还在瑶坑召开了扩大会议,由张文彬传达了中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指示。

1940年7月,鉴于南雄形势的变化,为进一步保存革命力量,省委机关迁往始兴红围。省委机关在瑶坑期间,得到了南雄地下党组织和瑶坑群众的掩护,未有丝毫暴露。省委机关转移后,仍在瑶坑保留了一个交通站,由梁维平负责。她一直“驻”到1946年8月,才由上级党组织调往韶关。当地群众始终认为她是一个“逃难”的女人。

一个“送子”的父亲  铁血烈士张文彬

有“孤胆英雄”之称的张文彬,在担任广东省委书记前,张文彬参加过平江暴动,还随红三军团参加了举世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9月,党中央派张文彬到香港开展华南地区党组织的整顿和建设工作。10月,张文彬担任正式成立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1938年4月撤销南方工委,成立中共广东省委员会。在省委北迁韶关期间,作为省委主要负责人的他,大抓当地党组织的发展,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

在瑶坑村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当地村民刘光珠,他的父亲和叔叔均当过瑶坑村交通站的交通员。与祖国“同生”的刘光珠对父亲小时候和他们兄弟姐妹讲过的革命故事印象深刻。“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告诉我,张文彬和他的妻子当年在瑶坑村开展工作时曾在此留下一个孩子。”刘光珠回忆那段从父亲口中听来的历史道,那是1939年的冬天,他父亲刘烈球在梁维平和李贤光的介绍下,来到交通站工作。

就在刘烈球到交通站后不久,张文彬和妻子也来到了瑶坑,那时,张文彬妻子已经怀孕。二人刚住下不久,张文彬妻子便临盆,刘烈球马上找来自己母亲为其接生,生产过程十分顺利,是一个健康的男婴。当时的斗争环境充满危险,革命同志到处奔波,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加之当时南雄农村地方封建习俗规定,外来人员不得在本村生子,所以这个孩子更不能让村里人知道。

张文彬思虑再三,亲手用自己的旧衣服将这个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的亲儿裹好交给了刘烈球,托其将孩子悄悄带到村外,希望能有好心人将其抱养。刘烈球一刻也不敢耽搁,连忙抱着孩子沿小路出村,在离村约三里地一个叫透气垇的地方将孩子放下,自己躲在远远的草丛中一直盯着,直至看到那孩子被好心人抱走后才回村。

“我父亲说,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曾派人来瑶坑寻找过这个孩子的下落,但并无所获。”刘光珠说。

1942年6月初,张文彬因叛徒郭潜出卖被捕,特务将他解押囚禁于江西太和县国民党监狱。张文彬在狱中立场坚定,严厉驳斥国民党特务诬蔑我党的谰言,痛斥劝降的无耻叛徒,明确表示“宁可坐牢而死,决不跪着爬出去”。入狱前,张文彬已身患肺病,入狱后,在敌人的残酷折磨下,病情日益严重。敌人要挟他说,只要他转变立场,不但可以获得自由,还可以给他治病。张文彬铁骨铮铮,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嗤之以鼻,不予理睬。国民党中统局驻赣观察员、特种工作办事处总干事庄祖芳等特务头子多次找他谈话,攻心诱降,都遭到他的严词拒绝。敌人长期的精神和肉体摧残,使张文彬身体日益恶化。1944年8月26日黎明,张文彬在狱中停止了呼吸,年仅34岁。

一排“老旧”的校舍  至今传承革命魂

在南雄的革命光辉史里,瑶坑村称得上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旧址的修缮保护更是刻不容缓。早在2009年,南雄就本着“修旧如旧,还原历史原貌”的原则,对南雄市瑶坑村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进行修复保护工作。2010年6月,旧址主体修复工程竣工,南雄市瑶坑村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原地恢复了一排面积约150平方米的砖瓦房,使当年的建筑原貌再现人前。


建筑修缮后,南雄还搜集到了时任省委书记张文彬、组织部部长李大林等人的一些文字资料和图片以及该村村民在那个烽火年代用过的织篮、梳妆柜等珍贵历史物品,并将它们整理陈列到旧址的房舍中。

据了解,当年旧址修复工作还与村庄整治、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使瑶坑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善。刘光珠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破旧泥砖房,经过帮扶改造后,现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

记者在旧址看到,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等几块牌子挂在旧址的显眼处。旧址砖瓦房外还制作了“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旧址史料”等宣传栏,铺设了临时停车坪。记者从参观登记簿上了解到,今年以来已有好几个机关单位的党支部前来参观学习。旧址管理人员说,遇到节假日,特别是“七一”和国庆,到旧址学习的党员和参观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雄州街道荆岗村党总支书记梁高山说:“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瑶坑村的变化非常大。借力红色旅游,该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现在村集体收入已达到12万元。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把这份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作者:赖玉平 黄俊 通讯员 邵文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