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韶关库 > 新闻报道

罗坑镇擦亮“有机茶乡”金名片

2022-04-07 22:13:24 来源:韶关日报

“胡远娇,茶青24公斤,现金240元;梁木兰,茶青21公斤,现金211元……”3月30日下午6时许,笔者在曲江罗坑镇猴采红茶业有限公司有机茶种植基地看到,当地村民陆续收工,将当天采摘的明前茶青搬到磅秤上,过秤、收款、离开,结束当天的采茶生活。

“每到采茶季,咱们这里的村民就像工厂里的工人一样,每天8时左右进山采茶,傍晚6时左右下山交易茶青。与工厂工人不同的是,他们每月领工资,咱们当天结工钱。”村民胡远娇笑呵呵地告诉笔者:“自春分开摘春茶以来,她同其他村民一道,每天进山采摘茶叶25公斤左右,收取现金200多元。”村民梁木兰则对笔者说:“采摘完茶叶之后,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摆摊,吃旅游饭……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据了解,近年来,罗坑镇以党建为引领,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过程中促进生态茶产业品牌升级,发展茶园观光、采茶体验等茶旅结合项目,通过茶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促进荒山增绿、茶场增效、茶农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奏响茶旅融合、和谐发展最强音。

增强品牌影响力

谁也不曾想到,这样一处茶旅融合的基地,10年前却是贫瘠落后。真正让罗坑茶享誉中外的,是如今开荒种茶后建成的1.2万亩茶叶基地。万余亩茶叶基地的建成,则是罗坑镇狠抓茶产业建设和茶业能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其实,罗坑镇具有悠久的制茶史,在辉煌了一段历史后,由于战乱以及交通等诸多问题,罗坑茶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被邻近的茶叶所超越。为重振“罗坑茶”雄风,2014年,曲江区举办“广东·韶关曲江(罗坑)首届茶文化节”,以茶为媒、以节会为载体,观表演、品红茶,共享文化节盛宴,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罗坑茶品牌影响力大大增强。

2015年,由南方日报社、广东省文联、华南农业大学以及广东省民协联合举办、备受关注的“寻找广东十大茶乡”系列评选活动启开,该镇推送的雪花岩、猴采红等茶企脱颖而出,罗坑镇等10个茶乡获“广东十大茶乡”称号,猴采红牌原生态高山红茶等荣获“广东十大名茶”称号,本次评选活动共有24个茶乡和52家知名茶叶品牌参加评选,是我省茶产区和茶企一次“集体亮相”。罗坑镇站在了广东好茶的前沿。

茶旅融合促发展

随着“罗坑茶”的驰名,周边农家乐也渐渐热闹起来。村民沈堂境抓住茶旅融合的发展机遇经营起民宿,一年能为家庭增收近10万元。“民宿拓宽了我们的致富路。”沈堂境说。

慕名前来罗坑茶旅融合基地的游客也逐年递增。2021年,罗坑镇接待游客10万余人,该镇的民宿、农家乐也因此发展起来,均以体验农村生活为主题。目前,全镇共有民宿30家、农家乐18家,接待能力不断增强,旅游收入大幅增长。

“每天都有外地或本地客人入住,游客可以到田间地头体验农家生活,也可以自己动手做农产品和纪念品。遇到假期,房间供不应求。”山居小院民宿经营者黄源鸿说。

“品有机茶、吃农家菜、住茶园民宿,罗坑镇茶旅融合基地有得玩,值得一来,也值得大家常来。”3月30日下午,刚与朋友从曲江大塘结伴而来的游客黄先生禁不住点赞——在茶文化体验方面,游客可跟随茶园主人采茶、炒茶,还可逐一品尝绿茶、红茶;吃农家菜,菜肴丰富又有瑶族风味;住在民宿,数间木屋客栈隐匿于树林里,游人可静坐在阳台远眺茶园,静心品茶……“民宿+农家乐”逐渐成为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的新型富民产业。

茶产品打出名气,茶产业逐步壮大。罗坑镇依托“广东十大茶乡”的影响力,抓住茶叶全域有机建设和乡村全域旅游发展契机,积极推进茶旅融合基地建设。

精心做好“茶文章”

罗坑镇党委书记罗锦球表示,下一步,该镇将围绕深挖茶史、茶艺、茶人、茶事、茶趣等内容,体现茶叶种植加工、观赏、科普、运动、养生等功能性特点,增强产业发展内涵,打造产业品牌,扩大慢生活小镇影响力;重点建设茶山漫步绿道、休闲凉亭、生态垂钓园、茶体验坊、露营地及科研教学区、实验区、游乐区等配套项目,推进景区周边特色民居改造,开展永久性保护和传承。同时,加强茶旅资源产品开发,通过开发情景体验互动性活动,让游客既能了解茶知识、茶文化和制作工艺,又能观看茶艺表演等,提高游客参与体验度,提升产品品位与档次,全力打造茶叶生态旅游景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振兴。罗坑镇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新型茶旅融合发展则是大势所趋。

“茶旅融合不是两个产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以茶为载体,以茶园观光,茶叶采摘、炒制、品饮、风俗体验为内容,以茶文化为特色、以大众旅游为抓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的系统工程。”罗锦球说,茶树是当地村民的“摇钱树”,罗坑镇要实现振兴,茶旅融合必须以茶文化为核心,让游客体验茶产业各个环节,打造茶旅经济链,提升茶产业及相关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贡献率,让茶叶在旅游体验中增值,让旅游业在茶产业发展中获得新天地。


作者:唐忠祥 通讯员 侯莉 杨献会 欧文艳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