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新城王锦辉中学一角。
“在有生之年,将足迹踏遍祖国的贫困地区,亲手创办100所希望小学……”这是今年87岁老人王锦辉的心愿。
为了实现自己的“希望之梦”,二十多年来,王锦辉行程50多万里的艰辛助学路,情牵“希望”,无私奉献,谱写了一幅幅助学帮困的道德篇章。
如今,王锦辉的这一心愿已提前实现。到目前为止,他已捐建“希望学校”113所,遍布广东等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45个地级市、69个县(乡镇)和香港地区,直接捐助贫困学生达400多人次,捐资助学金额达到8000多万元。
5月23日,王锦辉再次来到粤北韶关南雄,了解他捐建学校的发展情况和受助学生的近况。记者与之随行,深刻感悟了这位耄耋老人不同凡人的心路历程,亲眼见证了其感人至深的仁爱善心。
白手起家成大业
王锦辉1923年出生,祖籍广东省东莞市石排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正逢战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因家境贫寒,王锦辉仅读了四年书就不得不辍学回家。他后来到广州谋生,当过“小货郎”,开过杂货店,挨家挨户收购过土特产,尝尽人间酸苦。然而,无论怎样艰辛努力,他总是过着食不果腹,衣不暖身的贫困生活。
1957年,王锦辉怀揣20元钱,只身前往香港闯荡天下。那时的香港劳力过剩,打小工非常辛苦,而且挣钱极少。人到中年、没有学历、举目无亲,初到香港的王锦辉因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只得到建筑工地打杂,劳筋骨饿体肤,备尝酸苦。但王锦辉志存高远,没有听天由命得过且过,他忙里偷闲跟那些老师傅学习有关建筑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为以后发展自己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好运总是光顾有心人。1963年,王锦辉审时度势,果断组建了自己的公司。他特意在曾祖父和祖父的名字中各取一字,为自己的公司取名为“金城”营造有限公司。其时,香港的各种公司多如牛毛,竞争异常激烈残酷,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王锦辉卧薪尝胆,迎难而上,终于在逆境中闯出了一条生路。
“人要行正道,守得穷。贪来的钱,给我再多我也觉得不舒服。”这是王锦辉经常说的一句话。正是凭着一股拼劲与一颗赤诚的心,他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一时间客户纷至沓来,大大小小的工程不断,业务一直扩展到整个东南亚。王锦辉靠着自己的勤奋和真诚,终于成为香港房产界叱咤风云的领军人物。
心存大爱播阳光
功成名就的王锦辉没有花天酒地锦衣玉食,他刻骨铭心自己曾经的贫穷。生性乐善好施的他开始在心中编织自己的梦想。1985年,王锦辉把公司交给儿子王国强打理,自己退居“二线”,积极在香港投身社区服务,在香港和内地义务参加多项公职,全身心开展慈善事业。因他性格豪爽,乐善好施,众人亲切称他为“辉叔”,平易近人的他欣然笑纳。
赤子报国,志在兴教。“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王锦辉深感知识的重要性,兴学重教的信念和追求一直扎根于心。1996年,为进一步推进和管理慈善教育捐助事宜,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金城营造王锦辉教育慈善基金会”正式成立。集团公司每年都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资金拨给基金会。王锦辉的心愿是:在有生之年,将足迹踏遍祖国的万水千山,在金城集团成立50周年时,亲手创办100所“希望小学”。
1997年,踌躇满志的王锦辉开始大规模地捐资助学,一间间漂亮的校舍,从原来的危楼上拔地而起,一个个“希望”也就从这里放飞。王锦辉是建筑方面的行家,对捐建的希望小学,他有个近乎“苛刻”的习惯:每个项目都要一一过目。他反对“大笔一挥签了支票就了事”,对于别人的不解,他解释说:“要对山区的孩子负责,希望自己的每分钱都花到刀刃上。”
更难能可贵的是,年事已高的王锦辉总是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千里迢迢躬身前往每间捐款学校主持奠基仪式、验收工程质量、主持落成开幕、探访贫困村镇的穷孩子等。他每一年有一半时间在广东,几乎全部用来从事捐学的事。遍布全国各省市的100多所希望学校,除了西藏捐建的希望小学无法前往之外,每所学校他都至少跑两次。从考察、选址、建校到开学典礼,他均事必躬亲。甚至遇到生命危险,他也都从未停步。2003年4月19日,湖南汨罗的一所希望小学要开工了,和往常一样,王锦辉老人去“看场”。那天,天下着小雨,王锦辉一行在回程的路上,一辆货车突然失控,撞向他乘坐的小轿车。小车被货车撞得严重变形,他锁骨轻微骨裂,耳朵被玻璃碎片割伤,需要回缝。车祸后,王锦辉老人并没有后退,车照坐,山路照跑,钱照捐。“辉叔是在捐心,他把感情都给了穷孩子们。”捐建学校所在当地的村民都如此赞叹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王锦辉老人的善心善举,影响、带动、辐射着家人、朋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助学爱心团队”,形成了一批又一批的“爱心使者”。他的夫人王太太每次都陪同他前往贫困偏远山区的希望学校。他的儿子王国强全力支持父亲开展慈善公益事宜:“反正钱是带不走的,最好多做一点善事。健康的时候,做多点善事,自己开心一些。我们都非常支持他去做。”王锦辉的孙子王绍基在婚礼上发动宾客向“汶川大地震”灾区捐款,并当场将筹得的580多万元礼金悉数捐给地震灾区。基金会总干事周金生,全面结束自己经营的企业,义务参与基金会管理工作,走访每一间希望学校至少4次。国内、香港的教育工作者、各界专业人士,多年来也大力支持王锦辉助学帮困工作,义务参与项目评估、勘查质量等。
爱心浩荡力无穷。2006年8月,王锦辉捐建100所希望学校的愿望提前实现了。至今,他在全国各地捐建的希望学校已达到113所。尽管心愿已提前实现,但王老先生却善心不已、善行不止,一如既往坚持助学兴教。他用朴实的语言对记者说:“帮人的脚步不能停止,做完100家之后,会继续去做的。最重要的是我有精神继续去做,不敢说做多少家。总之有生之年,有精力去做一家,多做一家,就有一家。”
扶贫助困圆美梦
粤北韶关,是王锦辉先生心中的第二故乡。在将爱的阳光播撒到祖国各地的同时,他同样将爱心延伸到人杰地灵的粤北山区韶关。
2006年7月,韶关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王锦辉老人得悉情况后,立即召来基金会干事周金生,让他赶赴粤北考察灾情。在省侨办的安排下,周金生来到韶关灾区进行调研,然后将情况上报王老先生及基金会。经过一个月的酝酿,9月8日,王锦辉一行风尘仆仆来到韶关。下车伊始,他就立即来到受灾群众家中,过问赈灾情况,向受灾群众送去问候和温暖。当天,在省侨办领导的见证下,他与韶关市领导签下了“金城营造王锦辉慈善教育基金会”捐资重建韶关灾区农村“全倒户”房屋协议书,将309万元支票亲自送到韶关市有关领导手中。
捐资助学,同样是王老先生在韶关的重要善举。1999年,王老先生在韶关南雄捐建了珠玑灵潭小学,此后又分别全额捐建了珠玑下土分小学、界址大坊小学,捐资改造了新城王锦辉中学、黄坑中学、梅岭镇梅岭小学、界址大坊金城希望小学等,还对韶关学院进行了捐助,仅在南雄的捐款就达480多万元。这些捐款对南雄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他向南雄王锦辉中学捐款120万元兴建了新的教学大楼,使得该校教学条件得以大大改善,学生规模由当初的1200多人扩大到现在的2700多人。“王老先生的捐助对我们学校的发展简直就是及时雨,是雪中送炭!”该校校长陈广海与记者谈及王老先生的捐助时,充满敬佩地说。
家住南雄黄坑镇茅坑村的何乙妹、何飞龙姐弟,命运多苦,家境贫寒。父亲多病,母亲体残,爷爷年迈。住房破旧不堪,全家人生活捉襟见肘。高二时,其父不幸染病去世,家里欠下数万元债务。姐弟俩的学业无以为继,双双陷入辍学的困境。王锦辉老先生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困境中的姐弟俩伸出了援助之手,向他们寄去了充足的学费,并鼓励他们要更加坚强,努力学习。2006年高考前夕,一直心挂何家姐弟的王锦辉与夫人一起来到何家。看到他们居住的房子破旧不堪,随时都要倒塌时,王太太难过得当场落泪了。他们夫妇当场决定:支持姐弟俩完成所有学业。
由于有了王锦辉的无私援助,何乙妹姐弟俩没有了后顾之忧,两人刻苦学习,终于不负重望双双考上了大学。承诺如金的王锦辉老人没有食言,继续援助两人上大学。在他的全力支持下,何乙妹姐弟俩于今年顺利完成大学学业,目前两人均落实了工作。“王伯伯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人生,可以说,没有王伯伯几年来的无私资助,我们姐弟俩根本不可能完成高中学业,更不用说考大学找工作了。王伯伯不仅从金钱上给予资助,而且从精神上给我们很大支柱,他老人家让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学会了什么叫爱心。我们今后也要像王伯伯那样,身怀慈善之心,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别人……”何乙妹姐弟俩日前在南雄老家接受记者采访时心怀感激地说。
杨柳青青,满山翠绿。5月23日,87岁高龄的王锦辉老人偕同夫人王太太再度来到他魂牵梦绕的韶关南雄。尽管这天他一大早从香港出发,经过数小时的舟车劳累,直至中午时分才到达南雄,但精神矍铄的王老先生却一点都不觉疲惫。下车伊始,他就直接来到何乙妹姐弟家。得知恩人要来南雄,专程从佛山赶回的何乙妹姐弟早早就在村外等候。一看到王老先生出现,何乙妹就飞奔而上,一声亲切的称呼之后,何乙妹便是喜极而泣。王老先生拉着何乙妹姐弟俩的手,风趣地说:“三年不见,姐姐长漂亮了,弟弟长高大了。”他的话语引来在场人的开心大笑。得知姐弟俩大学顺利毕业,目前均已落实了工作时,王老先生很是高兴,他语重心长地对何乙妹姐弟俩说:“工作要用心去做,不要有贪心,要踏踏实实干事,老老实实做人……”看到他们一家人目前经济条件仍很差,王老先生又关心地向何乙妹的爷爷和母亲送上慰问金。
随后,王老先生兴致勃勃地前往黄坑中学、新城王锦辉中学等学校,详细了解这些学校近几年来的发展情况。得知他所捐建的学校近年来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社会培养了不少人才时,王老先生非常欣慰,他说:“我捐建学校和资助贫困学生的目就是要让穷学生能上学,山区学校有条件为社会培养人才。”
丈量祖国大地,播撒一片丹心。如今,王锦辉老人在全国各地捐助的希望学校已达113所。在他家里的中国地图上插满了113面红三角旗,地图的旁边则挂满了各地送来的锦旗。每面红三角旗都代表着一个“希望之梦”,每增加一面红三角旗,在山区就会放飞无数的“希望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