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韶关库 > 新闻报道

韶关:在科学发展中铸就辉煌

2006-01-08 10:39:59 来源:韶关日报

  编者按:

  长篇通讯《韶关:在科学发展中铸就辉煌》从宏观角度对近年来我市科学发展的辉煌历程进行了综述:包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实现思路与决策的质的跨越,在注重经济发展数量的同时更加关注质量,努力实现和谐发展,以及坚持执政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让全市人民更多地享受发展成果等内容。文章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韶关过去的发展轨迹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更让我们对韶关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因此本报特在市第十次党代会即将召开时发表此文,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2006年12月30日,透过荧屏,一个无比温馨的画面定格在韶关许多老百姓记忆的屏幕上:在乐昌市灾后重建的新居里,村民们迎来了市委书记徐建华和代市长郑振涛。尽管寒风清冽,但爱在心头,驱散了冬的萧瑟……

  明天,中国共产党韶关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将隆重召开。

  回望过去的3年,市决策层带领320万韶关人民在科学发展中铸就辉煌的宏伟历程弥足珍贵,“执政为民”四个大字将永远镌刻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韶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思路与决策实现了从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到和谐发展的质的跨越

  三江潮涌竞扬帆,曾经是韶关改革开放25年、特别是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发有为的真实写照。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韶关而言,怎样选择发展的路径?如何在各种矛盾交织中突破难点?韶关人民最关心最关注的是什么?这无疑是关系到韶关能否在追赶时代大潮中,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命题。

  25年的探索与实践,韶关历届决策层在破解“经济总量偏小、财力不足”等严重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突出问题中,给出了良方:无论是“跳出农业看韶关”还是“以工业思维考量山区工作”,无论是“农业稳市、工业强市、第三产业旺市”还是“三大战略重点”,发展思路都集中在“加快发展”上破题。

  实践已经证明,上述这种基于不同历史阶段提出的发展思路,符合当时的韶关现实,引领全市迅速做大经济“堆头”,积蓄财力推动社会各项事业进步,成效卓著。

  站在2004年的门槛上,韶关感到了来自全球性的跨国跨地域发展潮流的冲击和震撼。新的发展思维,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发展态势,不仅昭示着韶关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圈刻不容缓,而且提示韶关如果不牢牢把握与时俱进,将会失去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分工与竞争的宝贵时机,更有可能被“边缘化”。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年4月27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韶关市第九次代表大会,确定了“建设粤北经济强市,争当全省山区发展排头兵”的总体指导思想。从中彰显的是:市决策层勇于直面各地发展势头有增无减的严峻现实,亮出“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警示牌”,举全市之力再扬加快发展的旌旗。

  发展提速赋予韶关新的活力。但在经济指标增长的同时,“三农”、就业、教育、医疗、环境等各种矛盾也日趋尖锐。韶关发展又一次遇到了新的考验。

  这年岁尾,中共韶关市委工作会议召开。这次会议延续了“三大战略重点”的核心要求,勾勒建设“经济发展、文明法治、和谐安康、环境优美”新韶关的宏伟蓝图,首次吹响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军号。

  2005年发生的“全面关闭煤矿”和“整治北江污染”两件“要事”,足以让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变化,感受到了市决策层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韶关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全过程,促进“和谐发展”的决心。

  关闭所有煤矿、无条件退出煤炭生产领域,意味着全市每年巨额税费的锐减,并直接影响物流业的发展;而韶冶在国际金属市场铅锌价格居高不下之时停产整顿,则直接拉低全市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宁肯经济增速放慢也要关爱生命,注重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可以说,这样的抉择透着执政者的政治智慧,更是民生大于天的最佳“样本”。

  改革开放28年之后的2006年,是韶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困难与压力、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应对宏观调控、韶钢韶冶等因市场价格波动与整治污染而利润空间变窄、工业经济主要指标遭遇下滑危机、“7·15”超百年一遇特大洪灾损失惨重、数万全倒户重建家园任务艰巨等,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再次处于“风口浪尖”上。

  为了更好地掌握全局发展态势,提高驾驭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能力,市委书记徐建华、代市长郑振涛和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一起,着眼于在破解难题中革新图变,多次深入基层进行细致地调研,在不断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寻求科学发展的方略。

  一年春风飞度,从厂矿车间到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从田间地头到重建新居的施工现场,从城乡统筹劳动力招聘专场到慰问特困群众,从如火如荼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建设工地到慈善募捐的红箱前,都留下了徐建华、郑振涛等市各级党政领导的身影。在紧紧握住村民们长满老茧双手的瞬间,在民声热线传递的社情民意中,在现场拍板解决实际问题中,市决策层的思考渐渐清晰:大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在“快”中求“好”、“好”在“快前”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突显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成果。

  令人振奋的一刻终于到来:2006年10月31日,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出台《关于构建和谐韶关的实施意见》。会议提出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夯实构建和谐韶关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强调了“百姓所盼”,突显了“全面开创和谐韶关建设新局面”的指导思想,深化了走进新世纪后韶关在不同历史时期确立的发展思路,浓缩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精华、内涵和本质要求。以此为标志,韶关开始了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由“加快”向“又好又快”的转变,掀开了韶关大步迈向和谐社会的极具开拓性的一页。

  科学发展观贯穿经济领域的突出特征是:经济发展不仅注重数量,而且更加关注效益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物质基础和提供强劲支撑

  在广东省经济发展的版图上,韶关曾经作为战略后方与交通要塞,担承着发展南粤经济的重任,钢铁、冶金、机械制造、电子等产业“群雄崛起”,创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经济建设奇迹。

  当“变革图新”成为时代主流,当改革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当开放的大潮汹涌而来,当科学发展成为决定一座城市兴衰的重要因素之际,韶关经济向何处去?怎样在保持并放大原有优势的同时,续写新的“发展传奇”?如何挖掘经济建设新的“兴奋点”和亮点?一系列的拮问与思考,既是在反思中总结得与失,又意味着韶关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与考验。

  进入新千年后尤其是2004年以来,市决策层不断深化对“发展”的再认识: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加快发展,只有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跟上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才能为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环保等社会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牵住工业的牛鼻子”,实现经济总量扩张,提升运行质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这一基于韶关现实的正确决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承接上年发展的良好势头,2004年,韶关经济航船破浪扬帆,加速上行,各项主要指标再攀新高。其中最大的亮点是实现“八个突破”,为多年来鲜见:经济总量突破300亿元达到325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0元;可支配财力突破30亿元;税收收入突破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200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400亿元;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

  应该说,2006年极不寻常。在关闭煤矿带来的后续影响和遭遇超百年一遇特大洪灾等多种不利因素的挤压下,韶关经济经受了特别严峻的考验:财政收入一度下滑,甚至在年初出现负负增长;韶钢韶烟等创税大户利润空间变窄,致使工业增加值增速放缓,直接拉低全市GDP增长;洪灾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救灾复产、重建家园任务艰巨。

  在这关键时刻,市决策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在化解难题与危机中走出“重围”,全市各行各业戮力同心,锐意进取,“负重前行”,韶关经济发展呈现了“又好又快”的喜人局面。2006年,预计全市GDP达到388亿元,比增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52亿元,比增1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66亿元,比增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3亿元,比增15%;外贸出口总额4.2亿美元,比增23.5%;单位GDP能耗下降4.6%,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1%和3.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9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904元等,各项指标一路飘红。

  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继续担当重要的支撑作用,下面一组数据反映了工业总量的逐年扩张:

  2004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34.67亿元,比增18.7%。

  2005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36.62亿元,比增14.3%;

  2006年,在受到韶冶停产、“7·15”特大洪灾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前11个月,全市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38.99亿元,比增14.2%。

  上述数字中凸现的亮点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前11个月,工业总量就超出2004年和2005年,说明韶关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走强,企业内在发展活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日显。

  纵观2006年,引人注目的更在于,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快”字当头,还凸现了速度与效益并存,“好”的特色鲜明:产值、工业增加值、产销衔接、消费、投资、出口、价格、货币、环保等多个重要指标互相联动,互为动力,经济空前活跃。同时,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3年来,尽管遇到种种困难,但是,农业经济稳步上升,绿色品牌效应初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工业经济一马当先,力克难关,对经济增长贡献突出;第三产业全面繁荣兴旺,旅游业龙头正在高高昂起;城乡市场活力倍增,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的方式初步显现;交通、能源、水利等“十大重点工程”逐步建成,更好地满足了经济适度超前发展的需要。全市经济保持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特别是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上扬的态势,“十一五”开局良好而亮丽。

  “不过分倚重GDP增长,而是更加强调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旨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成为现今韶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旋律。各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转换观念,敢于对污染项目说“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到经济建设全过程的全新选择。这种变化,对于正在向构建和谐社会目标进发的韶关来说,意义深远。

  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百姓分享发展成果。这既是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又是韶关320万人民的心中所盼

  走马韶关城乡,映入眼帘的是一家家新张开业的商店,一座座新“冒”出来的现代化厂房,一片片青瓦粉墙的农家小楼,一个个正在打下桩基的建设工地……这座城市每天都在“变脸”,而老百姓从中感受最深刻的体验是:日子越来越好!

  实际上,近年韶关虽然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需要投入的“盘子”太多。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培植并拓宽财源相呼应,公共财政更多的将视点“圈定”民生,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力的物质保障。

  真正让改革与发展成果惠及万千百姓,党和政府从决策到实施,必须将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愿望和利益,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年来,市决策层的执政理念不断升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体现在一系列的“民心工程”上,桩桩件件都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功德碑”。

  驻村干部“扑”下身子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访贫问苦,记录民情民忧民意民盼,与村民共商振兴农业、促农增收大计,无疑是将党和政府的爱民情怀,送到最基层、送到老百姓心坎上的生动范例。

  “千干扶千户”、记《民情日记》、写《民忧档案》,落笔千斤重,责任大于天。路通了,洁净水来了,新居落成了,贫困儿童重返校园了,又一个壮大集体经济的项目上马了……每一个“盘旋”群众心中多年难题的解决,带来的都是党群鱼水关系的“升温”,换来的都是一张张对新生活充满希望的笑脸。

  最难忘,2006年盛夏那场惊心动魄的特大洪水,数万村民尽失家园。“让全倒户”尽快搬进新居,成为全市各级党政压倒一切的紧迫任务。政策扶持、资金补贴、慈善救助、一批批干部扎进工地实时跟踪,举全市全民之力,各部门各单位相援,托起广厦千万间,在粤北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新时期感天动地的爱民交响乐章。

  “饮水思源世代牢记党恩情 永远跟党走千辛万苦不回头”。在每一座灾后重建的新居门前,那一幅幅鲜红的对联表达了老百姓的朴实情感和至诚心声。其实,“和谐”二字对他们而言,更多的就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以及对好日子的热切期盼。

  3年的发展,仅苍海一粟。却如一面“试金石”,“验”出了和谐发展的“真功夫”。这3年,可以说是韶关老百姓切身利益得到最多最大改善的3年——

  开出“帮扶快车”,举办大型招聘会,牵线劳务输出,城乡统筹就业让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十五”期间,韶关新增就业岗位逾12万个;仅去年前3个季度,全市新增就业岗位43777个,22484名失业人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拥抱新生活。

  曾经常年居住在面积不足8平方米窄小房子里的市区“双困户”,欢天喜地搬进政府出资兴建的廉租房。那一刻,他们百感交集。如果没有政府的倾力之举,他们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此举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和省长黄华华的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在全省学习推广韶关经验。

  一支支医疗队,一支支传播科技知识的专业队,一支支文艺演出队,一车车“流动图书馆”,越来越多的走进村民家门口,为缺医少药、文化生活匮乏的村民们送去实实在在的温暖和关怀,为村民奔康致富提供智力支撑。

  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是市委市政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尤其是在强调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在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农村住房难、行路难、饮水难、读书难、看病难这些关乎民生的问题上,有了新的突破。

  放眼今日粤北大地,春光无限: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西联新区建设紧锣密鼓,一座彰显山水特色的新城呼之欲出;以武广客运快线、韶赣铁路和韶赣高速公路建设为标志,未来韶关交通“新干线”令人瞩目;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保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靓丽、平安韶关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心中的目的地;确定韶关林业以生态建设为主,在全国率先提出创建森林生态市的战略构想;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涨船高”,农民荷包逐年“增肥”;跻身广东省文明城市行列、综合竞争力跃上南粤二类地区首位、荣获省“双拥模范城”两连冠;伟大的“抗洪精神”为“韶关人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现代公民教育全面展开,罗东元、李大为、林建强、刘河添等先进典型层出不穷,成为推动构建和谐韶关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力量。

  漫步三江六岸,听涛声观潮水,人们已经感觉到又一个春天的来临。前路漫漫,相信市第十次党代会制定的新的发展蓝图,将给320万韶关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相信生活一定更加美好!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