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韶关库 > 新闻报道

党建,永恒的高音谱号

——我市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巡礼

2009-06-30 02:35:50 来源:韶关日报

a01.jpg

△2009年6月29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左二),在市委常委、秘书长李石保(右二)和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肖怀跃(右一)陪同下,

到武江区慰问困难老党员。

a03.jpg

△2009年5月19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郑振涛(左二)在新丰县梅坑镇张田村调研农村党员“双定双为”工作。

a02.jpg

△2009年4月25日,市委副书记林耀明(左二)到武江区新华街道惠民西社区调研党建工作。

a04.jpg

△乳源瑶族自治县机关干部结合开展“民情日记”活动,深入基层了解农业生产情况,记民情解民忧。

  时值2009年,历史之树绽开新花,捧出一个个硕大的果实。

  6月26日,记者走进中共韶关市委组织部,既了解到近几年来我市开展党建活动的情况,又见到了广大党务工作者付出辛劳后荣获的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

  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仅2008年,我市就获得广东省6项固本强基创新成果:一是全市开展并在全省推广的“民情日记”活动,二是社区建设扫“三无”(无人理事、无址办公、无钱办事)行动,三是仁化县开展的“民忧档案”活动,四是新丰县实行的农村党员“双定双为”工作责任制,五是乳源县开展的“支部加协会”活动,六是韶关冶炼厂开展的创岗建区主题活动。据悉,在全省党建工作中一年拿下6块奖牌,这在各地级市中都是为数不多的。

  然而,2008年我市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仅仅是一个缩影,是“冰山一角”。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改革创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韶关,争当全省山区科学发展排头兵,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党建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

  党组织设置得到进一步优化。我市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结合管理体制改革和党员分布状况,及时调整和改进党组织设置,完善党建工作网络,不断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截至2008年12月底,全市有基层党组织7558个,其中党委364个、党总支405个、党支部6789个。各地突出抓好农村和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大力构建城乡党建工作新格局。随着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涌现,及时抓好党组织建立工作。全市114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已全部建立党组织;有党员的176家新社会组织,已有93家建立党组织,其余83家都纳入了主管部门党组织管理,待条件成熟后再建立党组织。

  班子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我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干部选用工作走上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轨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党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市各级党组织坚持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做好新时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增强了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2006至2008三年间,全市共发展新党员1.4万多名,其中35岁以下的占73.5%,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的占77.7%。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党的生活制度,通过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教育活动,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群众能力。党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在抗击2006年“7·15”洪灾、2008年初冰灾等大灾大难面前,全市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我市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全面加强农村、街道社区、“两新”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特别是突出抓好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好配强“两委”班子,目前全市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达到77.9%,书记、主任“一肩挑”达到82.4%。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全市村“两委”干部实现同工同酬,每人每月补贴达300元以上。高度重视解决村级组织办公用房和党员活动场所问题,近年来筹资1.86亿多元新建村办公楼832座,1202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办公楼房化。注重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切实解决社区干部不足、经费紧缺、场所较差的“三无”问题。全市204个社区现有干部910名,平均每个社区超过4名;各社区均有固定办公用房,办公经费和干部补贴每年不低于10万元。

  制度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我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从实际出发,善于总结经验,注重创新载体,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了富有生机活力的党建工作特色亮点。我市在打造民情日记、民忧档案、支部加协会、双定双为、特色党小组等党建工作传统品牌的基础上,去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党员互助金制度,得到省委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实施。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我市各级党组织又不断创新,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百姓冷暖我先知”、“红心结”等党建活动载体相继推行,并取得初步成效,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称赞。

  民情日记

  走近群众解难题 改进作风促发展

  “一句句,一行行,写的都是渴望;一道道,一杠杠,里头都有辛酸……党心民心同日月,肝胆相照耀乾坤,群众利益无小事,以民为本重如山。”歌曲《我的民情日记》对我市广泛开展、深入人心的“民情日记”活动,作了生动形象的诠释和热情洋溢的讴歌。

  2002年,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以“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为主题的“民情日记”活动。我市通过抓好始兴县罗坝镇试点工作,2003年初,在乡镇干部中全面推行这一活动。2004年初,把此项活动拓宽到县(市、区)直机关,特别是涉农部门。2005年起,进一步把活动扩展到机关驻村干部。截至2009年6月止,全市1.3万多名基层干部参加活动,累计写“民情日记”220万多篇,为民办了一大批实事好事。

  “民情日记”是沟通干群关系的连心桥。各级党员干部怀揣“民情日记”本进村入户,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记录群众期盼,真心实意为民排忧解难。“民情日记”在党群干群之间,架起了真情沟通的桥梁。

  “民情日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广大基层干部把农民在发展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帮助群众想法子、找路子,提供资金、信息和技术服务,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008年,我市农业总产值131.2亿元,比2002年增长192.7%;农民人均纯收入4848元,比2002年增长56.3%。

  “民情日记”是了解改善民生的快车道。各级党员干部及时掌握群众反映的问题困难,尽心尽力给予解决,做到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全市开展“民情日记”活动以来,共为民解决生产生活问题178万多个(件)。

  “民情日记”是农村矛盾纠纷的润滑剂。广大干部结合“民情日记”活动,深入基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003至2008年,全市农村共排查矛盾纠纷5620宗,调处解决5461宗,成功率为97.2%,排查群体性事件166起,妥善解决161起,成功率为97.0%,真正做到了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我市“民情日记”活动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2005年9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作出批示:“韶关市开展‘民情日记’活动,重在了解民情,重在解决群众困难,重在建立干部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其经验很宝贵,意义很深远。”2006年2月8日,张德江同志在视察始兴县罗坝镇“民情日记”活动座谈会上指出,通过记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转变了干部作风,化解了群众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这是一个好载体。2007年1月,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开展“民情日记”活动的意见》(粤办发[2007]1号),在全省推广我市开展“民情日记”活动经验做法。

  党员互助金

  关怀帮扶好机制 温暖困难党员心

  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带领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一些党员由于种种原因,自身生产生活发生困难,导致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这些困难党员,谁来照顾、谁来帮助?怎么照顾、怎么帮助?

  我市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问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精神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我市考察时关于照顾困难老党员的重要指示,迅速调研决策,于2008年6月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党员互助金制度,切实帮助困难党员尤其是低保线上的特困老党员排忧解难,从制度上解决他们的贫困问题。我市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委汪洋书记和黄华华省长的充分肯定,从2009年1月起,在全省推广实施。

  我市党员互助金,主要通过留存党费划拨、党建经费提取、组织党内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对处于城乡低保线、年满65周岁以上的特困老党员,定期发放生活补贴;对其他因年老、体弱、患病、伤残,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遭受重特大事故等,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党员,也给予一定的慰问照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体现党的温暖,营造党内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利用党员互助金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充分体现了党内关怀机制,使党员有一种家的感觉,感受到了党组织的温暖,增强了党员的自豪感,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

  据介绍,全市党员总数17.9万多名,到今年6月底止,共有16.2万多名党员参加了党员互助金捐赠活动,占90.5%;捐赠金额达506万元,其中市级176万元、县(市、区)330万元。

  创业示范工程

  党员示范创业 带动共同致富

  以“帮一户,带一村,兴一业,富一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是翁源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推行的一项农村党建工作新机制。

  该县拿出专项启动资金帮扶农村党员和青年创业,建立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创业示范户的榜样作用,带动本地产业发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目前,全县共帮扶党员创业示范户122名,银行提供贷款500多万元,政府贴息40多万元,拉动民间投资创业资金2000多万元。该县联益村青年李达明养鸡致富后,积极带动村民致富,在鸡场旁边建起了“养鸡小区”,带动10多户群众发展养鸡业,每户年收入都超过5万元。

  翁源县通过实施农村党员创业示范工程,提高了农村党员致富能力,推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和富民兴村,探索出一条以党员创业示范促进农村基层党建、以党员创业帮扶促进党内互助的好路子。

  百姓冷暖我先知

  送去党的温暖 凝聚党心民心

  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浈江区委深刻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城乡基层,要逐步解决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作用。为此,该区结合实际,在犁市镇和东河街道先后开展了以“牢记第一要务,引领群众致富;每周访贫问苦,矛盾主动调处”为主题的“百姓冷暖我先知”行动。

  镇(街)、村(居)干部将“百姓冷暖表”发放到所联系的群众手中,村(居)民直接将困难和要求填在“冷暖表”上。干部随时把百姓“冷暖”事项记入《百姓冷暖工作手册》,对收集到的“冷暖表”进行整理建档,将问题分别反馈给镇(街)、村(居)领导批办,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目前,该区共办结百姓“冷暖”事项1800件,在群众中引起了积极反响。

  红心结

  春风化雨润心田 党群连心百业兴

  武江区自今年3月份开展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以来,紧紧围绕转变干部作风、关注改善民生、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精心策划了以“党群连心,服务百姓,促进和谐”为主题的“红心结”活动。

  该区组成15支红心结服务队,200多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主动上门为困难群众发放“红心结”服务卡,认真收集整理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对可以协助立即解决的问题,立即协助解决;对不能马上解决的,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并承诺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武江区开展的“红心结”活动,为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似春风化雨滋润着群众心田,深受广大群众拥护支持。

  这些具有粤北山区特色的党建工作载体,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体现了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心系百姓冷暖的公仆情怀,展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丰硕成果,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固本强基党旗红。党建,这个永恒的高音谱号,奏响了韶关各项建设的最强音!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