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韶关库 > 新闻报道

迈向科学发展新高地——我市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综述

2007-06-06 09:45:15 来源:韶关日报

  编者按 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全会发出“深入贯彻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 为全面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动员令。新起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韶关任重道远。今日本报推出记者撰写的综述,旨在全市上下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增强信心,务求实效,努力实现宽裕型小康社会的目标。接下来,记者还将就全民创业和打造三个基地,进行深度追踪报道。敬请读者垂注。

  “实现宽裕型小康”,成为刚刚结束不久的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最引人瞩目的亮点。滚滚春潮澎湃而来,珠江再起风帆。

  在5月30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韶关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市委书记徐建华提出了“为全面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奋斗目标,将给全市320万人民带来新的希望和福祉。

  发展潮声阵阵催人急

  韶关正处于非常重要的关口。

  进入2007年,韶关人民从城乡面貌的巨大嬗变中,从生活的不断改善中,感受到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红利所带来的实惠,也因此而对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建设经济强市、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山水名城、和谐韶关的战略蓝图和民生为本的执政方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让百姓普遍叫好的“效率年”活动,将贯彻市党代会精神融入实践,在落实中检验工作成果,各地争先创优势头强劲。

  如果只和自己相比,今天的韶关成就辉煌。但是,“地球村”时代,一个地区的发展已不可能“闭门盘点”。当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全球经济共融互利已成定局,“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呼声响彻中国,广东省迈开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特别是在清远、河源等山区市发展速度快人一步之际,如何以宽广眼光观察和审视韶关已获取的成就,确实发人深思。

  无论横比纵看,韶关都不能有丝毫懈怠;在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情况下,更应该不甘示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张德江在省党代会期间参加韶关团讨论时指出:韶关要有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此,徐建华在市委全会报告中从发展态势、环境和实践三个层面,对韶关当前面临的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作了冷静、客观、理性、精辟的分析,既充满警示,又不失信心:坦然应对巨大的经济落差,努力从源头控制污染,冲破阻碍发展的观念、资源、交通、技术、人才、体制六大“瓶颈”,振奋精神,发挥优势,趋利避害,迎难而上,以省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为动力,实现全面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的目标。

  市长郑振涛在市委全会上的一段话,也表达了韶关必须加快发展的紧迫性:今后五年经济总量实现翻番,年均增长必须超过12%,没有这个速度,韶关很难说得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忧患意识和机遇意识并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就能办好韶关的事情。

  常怀忧患之心,就是时刻绷紧加快发展、和谐发展这根“弦”,不能在困境面前丧失奋发有为的斗志,不能忽略和放弃韶关已有的优势,不能轻视韶关发展中的亮点。关键是谋求怎样在办好韶关的事情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改革开放步代,走出一条适合山区发展的路子来。

  常怀忧患之心,就是痛下决心,增强信心,清醒看到并维护来之不易的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局面。无论在前进的征途上遇到什么困难和阻力,都要按照既定方针,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既要及时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又要保护、引导、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

  常怀忧患之心,就是奋起直追,在融入南粤大地掀起的新一轮发展大潮中,找准韶关的定位:全力与珠三角经济板块“对接”,让各种要素在这片热土上冲撞、融合、聚集,为韶关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倾听来自珠江的潮声,韶关追赶的脚步从未像今天这样急迫……

  宽裕型小康民众所盼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市民对宽裕型小康的提出很感兴趣。他们迫切地想知道: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实现宽裕型小康,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有专家称,宽裕型小康是一套社会评价体系,实际上是“小康”的进一步发展的状态。从经济指标上看,是更加宽裕的小康。

  严格来说,小康社会需要一定经济指标支撑,比如一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等达到和增长多少。然而,在构建和谐社会总体目标的引领下,期待GDP的进一步“变轻变绿”,在发展中更多的注入人文关怀,已成为世界性的共识和选择。大势当前,融入省党代会精神主旨的韶关“宽裕型小康”建设,标志着韶关迈出科学发展的新步伐。

  在市委全会报告中,徐建华以经济强市建设新跨越、交通枢纽建设新进展、区域中心建设新举措、山水名城建设新面貌、和谐韶关建设新气象和党的建设新局面“六个新目标”的阐述,成为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的最好诠释。

  “六个新目标”丰富了市党代会确立的“20字” 奋斗目标的内涵,拓宽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层面,新增加了“党的建设新局面”这一目标,这是推动韶关加快宽裕型小康社会建设的必然抉择。

  如果说,“六个新目标”中的前“五个目标”,关注的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关注的是为百姓营造良好居住环境,那么,党的建设无疑是为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了思想、组织和人才上的保障。细数韶关改革开放29年来的历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始终是党的建设的主旋律,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项建设成果,每一项涉及民生利益的举措,都与党的正确、科学、坚强领导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发展的紧要关头,党的旗帜高高飘扬,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成为全市人民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富裕安康是韶关320万人民心中所盼,经济加快发展,需要继续关注GDP数值,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要的物质基础,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前提。但实现宽裕型小康,关键还要看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是否公平、合理,看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成就的程度高低和状态优劣,更要看广大人民群众怎样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在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关注民生的时代,与百姓生活相连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状况如何,都与能否过上宽裕型小康的日子密不可分。实现这一梦想,韶关需要付出更为艰辛而不懈的努力:经济增长速度“钉”在高位,经济增长质量好中求优,公共财政更多的向民生倾斜,生存环境更加适宜人居和创业。

  可以说,宽裕型小康将科学发展理念变成一套可操作、具体实在的标准,对振兴韶关经济和推动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奏响富民优先协奏曲

  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执政者制定决策的最终落脚点是民生为天,民富为本。

  在省党代会上,张德江对韶关寄予厚望:全民创业,打造制造业、农产品加工、旅游休闲“三个基地”。省委书记语重心长,谈的是经济发展,深藏着的是民富之愿,令韶关人民既感动又振奋。

  科学发展的主要精髓是“以人为本”,实惠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对欠发达山区市韶关而言,百姓如何致富?这需要载体,需要引导,需要切实可行的路径。“展开”全民创业行动“和打造“三个基地”,不仅符合韶关实际,也将成为调动民众创业的宝贵契机。

  改革开放29年以来,韶关民营经济迅猛发展,成绩不俗。但是,因规模小、效益较低,尤其是缺少骨干企业,在全市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高。富民从启动创业入手,不仅对做大经济总量至关重要,而且也将为百姓带来新的就业机会和致富希望。

  客观上,韶关各项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并不滞后,主要是落实不力。全民创业涉及面广,其中以个体经营为主的小企业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那么,他们在“入门”初始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集中在资金、厂房等方面,这就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既要送政策上门,又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支持:特别是建立创业基地对小企业进行“孵化”、按照国家、省和市有关政策对其予以信用担保扶持、展开营销及法律知识等培训、咨询服务等。

  打造“三个基地”箭在弦上。徐建华在市委全会所作报告中的阐述十分深刻:作为广东省的老工业基地、农业大市和旅游资源最富集、品位最高的地区,韶关在三个基地建设方面具有在全省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在新一轮山区发展中抢得先机。当前最关键的是务求实效。

  在历史上,制造业一直是韶关的优势产业,钢铁、装备、机械及汽车零配件等产业在南粤声名远播。为充分释放这一优势,使其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徐建华在谈到韶关如何打造制造业基地时,强调要从三个层面破题:挖掘潜力。支持韶钢、韶冶、东阳光、韶能、韶铸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通过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实现从规模数量向品牌效益的转变;拉长产业链条。围绕优势企业和品牌产品,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实现中小企业从分散向集群的转变;增加总量。继续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战略重点,持之以恒地招大项目、招好项目,大力发展玩具、电子、制药等新兴产业。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发展,用工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经营农业,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但是,相对而言,农业生产的“强”和农产品深加工的“弱”,凸显的是低效,是守着资源这个“金饭碗”却将钱让别人赚取。如韶关的竹笋拿到清远加工,而我们因只卖原材料获取“小利”,始终处于产供销链条中的低端,直接影响农民增收。

  因此,以农业招商引资为切入口,引进储藏、加工、包装技术设备,打造品牌,扩大营销,实现优质农产品从田头向餐桌的跳跃,确是广大农民实现致富奔康梦想的有效途径。作为珠三角的生态屏障乃至粤港澳的“菜篮子”,资源丰富的韶关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未来亟待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上,实现新的突破。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市场。在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前,韶关打造旅游休闲基地,必须力促政府主导下的大旅游格局的尽快形成,以优良的资源抢占先机。一方面,以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和千年古刹南华寺为核心,力创旅游品牌产品,融合全市景点景区资源策划旅游精品产业链,旨在留住游客,拉动消费;另一方面,打破区域束缚,加强区域合作,从“各据一方”到“联线成片”,在互为目的地中实现“双赢”。

  在加快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的同时,应引导和支持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全球性的旅游企业参与韶关旅游企业的改组、改造和重组,催生一批韶关旅游品牌,促成一批本土背景的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战略性企业集团,从而以体制改革促全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富民优先,正在成为韶关经济发展交响乐中的最强音。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