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韶关库 > 新闻报道

经济增长13%的背后

2007-08-15 10:50:18 来源:韶关日报

  韶城八月流火。而日前全市上半年经济分析会议披露的一组数据,却让人们在盛夏炎热中感觉到丝丝清凉之意。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208.2亿元,比增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升1.8%,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呈现出“高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良好局面。

  在谈到今年上半年经济发展成绩时,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的表述是:“这是在去年生产总值增幅超全省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取得的历史性佳绩,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改革开放以来同期新高,充分说明我市经济已经步入加快发展的快车道”。

  “13%”来之不易。这是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韶关经济首次在上半年达到这一增速,并为力争全年经济增速超过广东省平均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

  这一数字的背后,有着值得关注的焦点话题。

  话题之一:

  经济增长在合理空间

  运行凸显“稳、好、快”

  市长郑振涛在经济分析会上以“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升、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外向型经济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阐述,概括了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的六大特点。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韶关经济延续上年走高的惯性,在运行中更注重协调与适度,突出了“在稳中求好,在好中求快”的主旨。

  为防止出现大起大落,政府今年将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锁定“稳”字上。坚持以“稳”夯实韶关发展的基础。对于韶关来说,只要投资结构合理,投资增长越快越好,尤其是韶关冶炼厂扩建、旭日玩具城等一批重点项目的迅速启动与建设,以及韶赣铁路已获国家立项并力争年底施工,基本建设、新农村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都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强调“稳”,旨在尽可能保持和延长韶关经济繁荣期,保持当前发展的良好势头。

  谋求经济运行“好在快前”,是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将环境保护纳入“和谐韶关”的话语体系中采取的得力举措。“好”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上,而且在节能降耗方面有了长足改观:工业生产能耗水平继续走低,1至6月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6.45%;财政增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攀升。“好字当头”是结构调整既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升工业产业层次和水平,又盯死节能降耗,倒逼结构改善“双向着力”的结果。“好字当头”的两个鲜明标志还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新增就业岗位和就业再就业人数不断攀升。

  保持经济快速前行,是韶关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跟上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的迫切要求。全市上下深刻认识到各种问题都要靠加快经济发展来解决,经济增长后续有力与构建和谐社会也需要一定的速度作为动力。因此,各地抓住机遇,创造和积累财富的效应初现。在此轮经济增中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齐齐“看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发力奔跑。尤其是,连续多年在适度经济增长区间平稳运行、实现两位数增速后,今年上半年GDP增速13%,是韶关经济发展史上少见的。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实现高增长,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却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这充分说明,韶关经济发展日趋理性,说明百姓真正从经济增长中得到了实惠。

  话题之二:

  第三产业增速首超第二

  产业预示增长方式渐变

  翻开最新出炉的《韶关统计月报》,发现“第三产业增长15.8%”,比第二产业增长12.4%高出3.4个百分点。

  这一数字可谓也是多年鲜见。它最吸人眼球的意义在于,韶关将“发展”与“和谐”融入经济的不懈努力初见成效,在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

  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表明工业经济频呈亮色,吸纳更多的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与人流等在城市集聚,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工业是韶关的中坚,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没有强大的工业经济,建设和谐韶关目标就难以实现”的共识下,在经济外向度提高,招商引资展现大项目渐多、资金到位率逐升、外资企业纷纷增资扩产的态势下,在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园区经济正在主动对接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中日显生机之际,韶关工业从年初走低转而向快速上升通道反弹。以数字为证:1至6月,全部工业增加值86亿元,比增13.1%,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3%,拉动GDP增长5.1个百分点。

  不可否认,韶关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这是大的时代背景。但是,从另一角度审视,发展工业从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受到环境与资源的多重制约。

  寻求解决瓶颈问题的切入口,就是千方百计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真正做到发展和节能减排“两手抓”,让工业“变绿”,改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而最佳途径之一,就是催生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崛起。

  按照经济规律,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力量。服务业的显要特点就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占用,分析全市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得益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建设和谐韶关总体目标的落实到位,得益于传统商贸流通业、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的全面繁荣,得益于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将“便民超市”开到农民家门口,实现农村消费市场从“寒极”向“温热”的转变,得益于大交通的建立,带来百姓出行更加便捷及货如轮转物流集聚的提速,得益于彰显大丹霞、大南华寺和大南岭为主打品牌的旅游业的快速跟进。

  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劲增18.6%,显示韶关经济结构渐趋合理,尤以增长方式的初步转变令人鼓舞。

  话题之三:

  四组数字表明

  公共财政阳光普照更多民众

  韶关连续多年的经济繁荣,以较快速度增加国民财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市财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来源于全市的财政总收入39.34亿元,比增23.1%。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秉承这一核心思路,在韶关经济实现多年两位数增长之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经济增长提出的预期目标,仍然设定在12%。从中传递的是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的意图:强调“稳、好、快”,削弱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为民众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上来。

  在经济总量突破400亿元时,表明韶关将有能力将财政增收开支向“三农”、社保、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倾斜,让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可以说,从今年上半年公共财政支出的四组数字中,真实折射出韶关迈向和谐社会的进程: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的支出,分别增长15.9%、45.1%、55.0%和65.7%。

  上述数字虽然枯燥,但个中蕴含的“民生脉络”十分清晰。在大幅度增长的投放后面,是对涉及百姓生活和切身利益的深度关怀。它所带来的思考和现实意义是多方面的:

  以社会效益作为财政进退的重要原则,正在深刻影响韶关城乡的和谐进程。基于这样的考虑,将群众所盼视为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将有限资金集中用于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努力实现从生产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

  在保障事关全局的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的同时,教育、社会、就业、“三农”等民生问题都在财政规划中有了具体指标和安排,通过财政投入重点倾斜来缩小城乡差距,既有助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

  关注民生,是社会和谐的一个支点。种种信息表明,在确保韶关经济这艘航船平稳较快前行的同时,让经济发展成果普惠全市320万人民,已经成为经济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话题之四:

  竞争加剧不进则退

  必须强化加快发展责任

  回望今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走势,成绩固然可喜,但是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率仍比全省14.3%慢1.3个百分点,也明显比清远和河源市慢;工业支柱产业仍需“强筋壮骨”;不同居民家庭收入之间差距仍然很大等。

  显然,从整体准确把握和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是做好今年全市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这次经济分析会上,徐建华和郑振涛都反复强调:各地各部门应当把问题和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相应的政策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妥善应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要着重解决好节能降耗、工业经济运行监控、提升工业企业效益等问题。

  当前,如何正确看待韶关经济发展形势?对此,徐建华说:“我市经济发展已经陷入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少,甚至后无追兵的境地,形势非常严峻,稍有松懈,我市在全省的排名还将往后推移,必须引起我们警醒和重视”。

  显然,关注经济总量扩张和财政增收幅度,关注民生,仍然是全市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做大经济总量“堆头”,可为构建和谐韶关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支撑;财政“真金白银”的“入袋”,意味着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特别是解决百姓所盼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等焦点问题有了强力保证。

  能否完成全年经济发展预期目标和任务,关键在于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提升工作效率,在纵横比较中,增加紧迫感和危机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集中一切精力,继续唱响经济战线“工业加速发展”的主旋律。今年1至6月,翁源、浈江、南雄、新丰、武江五县(市、区)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事例充分证明,牵住“工业”牛鼻子,是振兴和做强一方经济的“引擎”。

  相信在国内消费升级、世界产业转移和韶关重点项目建设提速、重点企业多作贡献、第三产业持续升温、外来投资加剧扩张、民营经济迎头赶上等多种因素叠加效应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韶关经济在今年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