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通过加强森林城市规划建设、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和加快建设湿地生态系统,打造粤东生态屏障、陆地绿色长廊和海上绿色长城,为汕头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注入新的生态活力。2019年11月15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广东汕头等28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汕头市成为广东省第10个、粤东西北第1个国家森林城市。
加强森林城市规划建设,打造“粤东生态屏障”。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以造林绿化为主体的林业生态建设,打造汕头成为粤东生态屏障。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先后出台《关于开展“绿满家园”全民行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汕头市实施“绿色家园”三年行动方案》《汕头森林进城森林围城规划》等规划方案,将绿化上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汕头市确立绿色发展指明方向。着力抓好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通过改善优化林分结构和树种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森林景观功能。自2013年汕头市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至2019年底,全市共投入各类造林绿化资金超过50亿元,林地面积达6.48万公顷,市域森林覆盖率超过35%、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5.2平方米、村庄林木绿化率32.89%、道路绿化率83.48%、水岸绿化率82.25%、城市重要水源地绿化率82.1%,40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全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陆地绿色长廊”。实施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建设城市到乡村,山体到海岛的绿色生态长廊。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加快人工造林、林分改造和森林抚育步伐,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全市共完成造林工程面积23.52万亩、森林抚育面积31.30万亩。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创文强管”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落,至2019年底共建设完成乡村绿化美化村居691个。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工程,增加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空间,全市共新建、改造提升绿化文体公园(广场)超过400个,建设主题景观、赏花点、赏花线路10余处,新增绿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实施“道路绿化”工程,加大道路景观绿化力度。加强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结合实地多树种配置,营造多样化的森林景观,进一步提升森林景观水平,全市共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447公里。
加快建设湿地生态系统,构筑“海上绿色长城”。启动实施湿地国际示范区建设工程,加强湿地红树林和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建设湿地生态系统。大力推进森林进城围城项目建设,至2019年底已建成湿地和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1.2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6.1%。实施“向大海要森林”计划,进一步加大牛田洋湿地红树林种植力度,先后引进无瓣海桑、海桑、木榄、红海榄等20多个树种,共种植桐花、秋茄、无瓣海桑、老鼠簕等红树林树苗约17.8万株,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加强红树林规划保护,将龙湖区外砂河口已种植的500亩红树林规划为红树林公园,将濠江区苏埃湾的天然红树林规划为国内首个GEF国际湿地示范区——汕头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区域,建设成为城市红树林湿地公园,并逐步建设类型齐全、功能稳定、效益显著、布局合理、管护到位的湿地保护体系。
汕头市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通过加强森林城市规划建设、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和加快建设湿地生态系统,打造粤东生态屏障、陆地绿色长廊和海上绿色长城,为汕头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注入新的生态活力。2019年11月15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广东汕头等28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汕头市成为广东省第10个、粤东西北第1个国家森林城市。
加强森林城市规划建设,打造“粤东生态屏障”。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以造林绿化为主体的林业生态建设,打造汕头成为粤东生态屏障。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先后出台《关于开展“绿满家园”全民行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汕头市实施“绿色家园”三年行动方案》《汕头森林进城森林围城规划》等规划方案,将绿化上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汕头市确立绿色发展指明方向。着力抓好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通过改善优化林分结构和树种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森林景观功能。自2013年汕头市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至2019年底,全市共投入各类造林绿化资金超过50亿元,林地面积达6.48万公顷,市域森林覆盖率超过35%、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5.2平方米、村庄林木绿化率32.89%、道路绿化率83.48%、水岸绿化率82.25%、城市重要水源地绿化率82.1%,40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全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陆地绿色长廊”。实施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建设城市到乡村,山体到海岛的绿色生态长廊。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加快人工造林、林分改造和森林抚育步伐,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全市共完成造林工程面积23.52万亩、森林抚育面积31.30万亩。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创文强管”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落,至2019年底共建设完成乡村绿化美化村居691个。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工程,增加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空间,全市共新建、改造提升绿化文体公园(广场)超过400个,建设主题景观、赏花点、赏花线路10余处,新增绿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实施“道路绿化”工程,加大道路景观绿化力度。加强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结合实地多树种配置,营造多样化的森林景观,进一步提升森林景观水平,全市共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447公里。
加快建设湿地生态系统,构筑“海上绿色长城”。启动实施湿地国际示范区建设工程,加强湿地红树林和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建设湿地生态系统。大力推进森林进城围城项目建设,至2019年底已建成湿地和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1.2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6.1%。实施“向大海要森林”计划,进一步加大牛田洋湿地红树林种植力度,先后引进无瓣海桑、海桑、木榄、红海榄等20多个树种,共种植桐花、秋茄、无瓣海桑、老鼠簕等红树林树苗约17.8万株,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加强红树林规划保护,将龙湖区外砂河口已种植的500亩红树林规划为红树林公园,将濠江区苏埃湾的天然红树林规划为国内首个GEF国际湿地示范区——汕头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区域,建设成为城市红树林湿地公园,并逐步建设类型齐全、功能稳定、效益显著、布局合理、管护到位的湿地保护体系。
汕头市重视林业生态建设,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抓手,通过加强森林城市规划建设、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和加快建设湿地生态系统,打造粤东生态屏障、陆地绿色长廊和海上绿色长城,为汕头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注入新的生态活力。2019年11月15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广东汕头等28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汕头市成为广东省第10个、粤东西北第1个国家森林城市。
加强森林城市规划建设,打造“粤东生态屏障”。全面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以造林绿化为主体的林业生态建设,打造汕头成为粤东生态屏障。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先后出台《关于开展“绿满家园”全民行动,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汕头市实施“绿色家园”三年行动方案》《汕头森林进城森林围城规划》等规划方案,将绿化上升到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为汕头市确立绿色发展指明方向。着力抓好森林资源的培育和保护,通过改善优化林分结构和树种结构,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和森林景观功能。自2013年汕头市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至2019年底,全市共投入各类造林绿化资金超过50亿元,林地面积达6.48万公顷,市域森林覆盖率超过35%、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5.2平方米、村庄林木绿化率32.89%、道路绿化率83.48%、水岸绿化率82.25%、城市重要水源地绿化率82.1%,40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
全力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陆地绿色长廊”。实施四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建设城市到乡村,山体到海岛的绿色生态长廊。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加快人工造林、林分改造和森林抚育步伐,提升森林生态功能,全市共完成造林工程面积23.52万亩、森林抚育面积31.30万亩。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创文强管”和“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落,至2019年底共建设完成乡村绿化美化村居691个。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工程,增加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空间,全市共新建、改造提升绿化文体公园(广场)超过400个,建设主题景观、赏花点、赏花线路10余处,新增绿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实施“道路绿化”工程,加大道路景观绿化力度。加强生态景观林带建设,结合实地多树种配置,营造多样化的森林景观,进一步提升森林景观水平,全市共完成生态景观林带建设447公里。
加快建设湿地生态系统,构筑“海上绿色长城”。启动实施湿地国际示范区建设工程,加强湿地红树林和鸟类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建设湿地生态系统。大力推进森林进城围城项目建设,至2019年底已建成湿地和自然保护区4个,面积1.2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6.1%。实施“向大海要森林”计划,进一步加大牛田洋湿地红树林种植力度,先后引进无瓣海桑、海桑、木榄、红海榄等20多个树种,共种植桐花、秋茄、无瓣海桑、老鼠簕等红树林树苗约17.8万株,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加强红树林规划保护,将龙湖区外砂河口已种植的500亩红树林规划为红树林公园,将濠江区苏埃湾的天然红树林规划为国内首个GEF国际湿地示范区——汕头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区域,建设成为城市红树林湿地公园,并逐步建设类型齐全、功能稳定、效益显著、布局合理、管护到位的湿地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