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新中国,时代的大潮奔腾不息
在波澜壮阔的70年奋斗历程里,汕头从百年小商埠蝶变为南粤新明珠,筚路蓝缕,风云激荡。特别是1981年成立经济特区、被赋予“窗口”和“试验田”的历史重任后,汕头以“杀出一条血路”的勇气,创造了多个“全国率先”的经验,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市建设上开启了“汕头篇章”。
今天的汕头,是粤东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已成为广东发展版图的重要发展极。走在今日的鮀城,绿树成荫,水清岸美,惠风和畅,处处涌动生机,文明创建、亚青新城、环境治理、交通攻坚等一项项经济、社会、民生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一幅“活力特区、和美侨乡、粤东明珠”的发展蓝图徐徐展开。
新时代,新使命,新出发。在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一核一带一区”战略部署的实践中,汕头将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为引领,下好“湾”“带”联动先手棋,主动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特别是成功申办2021年亚青会,为汕头提供了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难得机遇,开启了经济特区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新篇章。
融“湾”联“带” 推动开放再扩大
9月15日,随着最后一片箱梁的架设完成,汕湛高速棉城河特大桥全桥施工顺利完成。加上五联山隧道、虎头龙隧道、国道G324跨线桥、省道S234跨线桥等关键节点全部贯通,汕湛高速汕头至揭阳段有望在今年内实现通车。
事实上,统筹铁路、公路、港航发展带动交通升级,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是汕头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导力量。近日召开的中共汕头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汕头明确提出,要以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先导,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在这一构想里,汕头将构建起汕潮揭一体化、通达粤港澳大湾区、连接海西经济区的铁路大通道,加速形成汕潮揭城市群、粤东地区通往珠三角核心区的高速公路网,积极提升汕头港在沿海25个国家级主要港口、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15个沿海港口以及广东五大枢纽港中的综合竞争力。
在产业联“带”方面,汕头将重点引领沿海经济带的东翼发展,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粤东明珠”,推动实施《汕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紧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批产值超500亿元、1000亿元的高水平产业集群和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此外,在融“湾”联“带”构想里着重推动开放再扩大,把保税区、高新区、华侨试验区等平台做实做强,加快港城融合、区港联动,加快建设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优化重大产业布局,在海上风电、智能装备制造、高端现代服务业等培育发展新动能,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打造技术领先、配套完备、链条完整的现代航运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临港商务服务业等五大产业集群。
政策赋能 焕发经济特区新活力
8月27日,汕头市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用“5G+政务服务”体验区,成为粤东地区首个实现5G网络覆盖的政务中心,前来办事的市民可以率先体验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这是汕头市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的具体举措,也是汕头市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的实际成效。在这背后,是汕头努力激活作为经济特区的政策赋能。
实际上,在中共汕头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上,汕头着重提出要以解放思想为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加快汕头经济特区发展、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道路上笃定前行、行稳致远。
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汕头瞄准创造型引领型重大改革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商环境优化、平台载体开放、金融创新、人才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开放再扩大、创新再提速,持续焕发经济特区新活力。
在诸多改革当中,汕头市把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作为深化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15方面230项具体改革任务,系统集成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根据第三方评估,汕头市2018年营商环境排名全球190个经济体中的第62位,较上年上升了23位。今年5月,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和第一财经研究院对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100城市的营商环境评价,汕头排名第55位。
站在新的起点上,汕头将对标国内最优最好最先进水平,推动《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落实,致力提升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制度环境“软实力”。力争到2020年,顺利完成省营商环境改革试点任务,营商环境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绿色崛起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得益于练江干支流水质的明显改善,今年端午节期间,往日练江流域的“扒龙船”盛况再次回归,龙舟竞渡成了练江流域汕头段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部署,也是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汕头的目标里,不仅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更要打几场漂亮的重大战役,下苦功夫、笨功夫,不取巧、不走捷径,强化源头减污截污,大力开展洗楼、洗管、洗井、洗河“四洗”行动,加快练江流域污染综合整治,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7月底,练江流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就实现“保质保量”。目前,练江沿岸的10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其中潮阳区谷饶二期污水处理厂通水试运行,其他9座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并通水设备调试,全部配套管网已基本建成,“2+2+10”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将确保在年底前建成投入运营。
印染园区建设方面,潮南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主体工程完成总工程量超过86%,50家企业入园建设,首家自建厂房可望最早于9月底完成设备安装并开始试产;潮阳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园区道路、园区外供水管网、通用厂房等基础配套设施全面启动建设,近半通用厂房已经封顶。
此外,潮南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使用后,日均处理生活垃圾量达到了1200吨,目前正全力推进二期项目;潮阳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投入使用后,日均处理生活垃圾量达到了1500吨,二期项目也有望在今年11月底完成建设。
在中心城区,黑臭水体的整治也进入攻坚期。在龙湖,12宗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已全面推进,鸥汀片区7个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已进行通水调试。在金平,纳入整治的污染、黑臭水体工程20处也取得关键突破,玉港河等14处污染水体整治项目也有望在年底完成截污主体工程。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只是汕头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缩影。当前,汕头正以深入开展练江综合整治为契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建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构建“海绵城市”,建设节水型城市,整治“散乱污”企业,加强海岸带和海岛生态治理,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努力使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成为汕头的城市名片。
办好亚青会 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今年3月初,汕头成功获得2021年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的举办权,成为国内继北京、广州、南京、杭州之后第五个获得洲际综合性运动会举办权的城市。
作为亚洲五大体育赛事之一,亚青会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青年综合性运动会,是全亚洲的体育盛事。按照比赛项目的有关规定,举办城市可以在奥运会的26个大项中选择至少9个大项进行设置。据悉,2021年,将有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汇聚鮀城、竞逐梦想。
这是汕头的新荣耀,也是汕头的新机遇。自获得亚青会举办权以来,汕头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启动场馆建设和升级改造,扎实推进各项筹备工作。
目前,“一场两馆”已启动建设,计划在2021年6月底前和8月底前建成项目一、二期建设,满足2021年亚青会举办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成功申办亚青会以来,汕头城市环境、城乡文明日渐改善,市政道路、交通环境不断优化,绿化景观、灯光夜景变得干净整洁,全市逐步形成了“迎亚青、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氛围。
事实上,在汕头的构想中,举全市之力办好第三届亚青会,不仅着眼改善城乡面貌,展示中国气派、广东风采、汕头魅力,更将着力把高水平赛事的“举办权”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先权”。在这其中,汕头将在筹办亚青会的过程中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创文强管、乡村振兴、练江整治、营商环境等各项重点工作,使办赛事、促发展、建城市、惠民生相得益彰,努力实现“办好一次会,提升一座城”,使亚青会真正成为汕头经济特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敲门砖”,真正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