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安监系统,提起项德启的名字,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称赞。这位当了21年兵的转业军人,脱下戎装成为安监新兵后,凭借满腔热情和一股干劲,从对安全生产一知半解的“门外汉”,成为安监系统公认的行家里手。
令人钦佩的是,在他得了胃癌切除三分之二的胃,经过治疗后仍坚持重返工作岗位,忠诚地履行安监卫士的神圣使命,一次次地保护了企业生产的安全。
6年来,项德启开出了近500份限期整改指令书,吊销了3家从事危化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责令5家企业进行改建,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龙湖区40多家危化品生产经营企业实现零事故。
近日,记者走近项德启,走进了这位平凡安监卫士的内心世界。
刻苦学习敬业精业:
“我做的是消灾积德的事情!”
一般人眼里,安监工作无非就是到处走走看看,搞一些走马观花式的安全检查而已。
但项德启并不这么想。在他看来,安监工作是为企业、为社会消灾除难、行善积德的崇高事业,是建设幸福汕头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干好了,应该的,这是分内事儿。” “安全两字重如泰山。没有企业的安全,哪来的幸福?安监工作专业性强,学问深着呢,马虎不得。”
项德启言语不多,但很实在。
相比21年的部队生涯,转业到龙湖区安监部门工作,对项德启来说,确实是一个新的转折。
“一个转业军人,能适应吗?能做好吗?”刚开始,一些人对这位新兵有点“不感冒”,但一贯善于学习的项德启,以在部队里练就坚毅和刻苦,全神投入到安监工作上,很快进入了角色,而且“痴迷安全”,敢抓敢管,管出效益。
安全监管工作涉及面广、法律法规多,摊子大、专业性强,没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很难胜任。半路出家的项德启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非常刻苦,对行业法规的积累特别执着,对常用的法律法规,项德启反复钻研、运用自如,有的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对不常见的法规制度,也认真研究探讨。对一些事故调查,涉及很多领域和各种法规,需要安监人员认真地学习琢磨,他便不厌其烦地查阅各种资料,直到准确无误为止。每当到企业检查,看到好的规章制度和法规标准,都如获至宝,带回来细细揣摩。
“安全生产监管知识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掌握监管技能,履行好消灾除难的职责。”“以前在部队,我是一名捍卫国家主权的卫士,现在,我是一名保卫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卫士。岗位不同,但卫士的职责是一样神圣的。”
项德启刚转业那会儿,安监局是刚从经贸部门新独立出来的职能部门,很多企业对安监局不了解,对安全生产也不重视,有时发现安全隐患要求企业整改,还有抵触情绪。作为安全生产一线监管人员,项德启没少走脚皮,磨嘴皮,一有时间就跑企业,和企业负责人促膝长谈,讲法律,讲政策,讲事故案例,目的是引起企业对安全生产的足够重视。
项德启的工作是负责辖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的日常监管,他把40多家企业的安全监管当做头等大事,严格监管,精细监管,丝毫不放过任何安全细节。他总说:“我们跑企业,就想让企业明白一个道理,安全生产无小事,平安是福。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就要从每一个安全细节做起,确保万无一失。”
时间长了,企业对这位“铁面”的安监卫士十分佩服。一见到他,就好像见到“护身符”,十分亲切。
严格监管淡泊名利:
给企业“找茬”,企业却愿意把他当朋友
“‘用心用力工作,依法依规办事,严格精细监管,团结友爱互助’是汕头市安监局的局训,项德启身体力行着这一安监工作准则。”龙湖区安监局局长林文耀介绍起项德启的先进事迹,脸上充满自豪。
去年,项德启和同事巡查一家油墨企业时,发现该企业甲类仓库的安全距离不够。为准确起见,项德启找来一卷大皮尺,冒着烈日测量,证实了其判断,但该企业由于其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落实整改,项德启经汇报区局和市局同意,最后吊销了该企业的生产许可证。这期间,企业想尽办法,通过各种关系,想让项德启放一马,但项德启“很铁”,坚持原则,企业没辙,最后在远离居民住宅区的万吉工业区异地重建。
“拿人家的东西手短,如果你拿了人家的东西,那整改指令书还能发得出去吗?”项德启“铁包公”的性格,让不少企业吃了闭门羹。依法依规,理直气壮。久而久之,企业对挑刺的项德启也就服了。
有一次,项德启在检查我市一家生产粘合剂的大型外资企业时发现,按新规范要求规定的16米安全距离,该企业储存危化品的临时仓库与甲类生产车间的距离差了0.5米,并且在其生产车间里划分了一个中间仓储存危险化学品,与新规范的规定打了“擦边球”。项德启认真对照新规范要求,找出问题所在,认为一定要改,否则迟早是个隐患。他向德国派来的企业管理人员耐心解释,要求其向公司高层反映情况,及时整改。一开始,企业也想不通,认为要是改建,势必影响生产,造成损失,这笔资金谁来买单?但项德启依法依规,不依不饶,以理服人。
在法规准绳面前,在项德启细致耐心地说服下,作为世界500强企业,该德国公司高层权衡利弊,终于意识到“平安是福,平安是大赚”的深刻道理,最终投入500多万元,修建了一个符合规范要求的危险化学品大型仓库和埋地罐。
花了钱,企业还很开心。这家企业的德国老板对项德启的这种坚持原则、铁面无私十分佩服,不由得竖起大拇指,对老项的挑刺表示“很满意”。
这件事情对其他企业很大促动。区内其他5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相继行动起来,有2家完成了配用危化专用仓库;2家正在改造,1家在调整场地。
“我们都把老项当朋友,企业碰到一些问题,他巡查发现后总会替我们想办法出点子,帮助我们解决。”汉高公司汕头负责人潘雪英告诉记者,项德启每次都是抱着服务的态度到企业巡查的,对于他巡查发现的问题,企业都十分愿意配合整改。
2006年,台风“珍珠”袭击汕头,龙湖区外砂镇内有一个企业厂区进水,里面堆放着几十吨保险粉,若是遇水会发生强烈反应并燃烧,释放出有毒气体,后果不堪设想。当天晚上9时多获悉险情后,项德启不顾个人安危,顶风冒雨趟着齐腰深的水走了一个多小时的路赶到单位。但暴雨一直下个不停,由于积水太深,到了单位后,车和人都没办法出去。项德启与同事心里焦急万分,他拿起了电话打给企业,在电话中指导他们先行将低处的保险粉转移,风势渐小后,项德启和同事逮住时机驱车到了外砂镇,一起协助企业把危化品转移到安全的位置,终于避免了一宗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对企业来说,很怕遇上光会“找茬”、“挑刺”的监管人员,但一旦把企业安危放心上,处处为企业发展着想,即使是铁面无私,毫无情面,也都能与企业结为朋友。
项德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勇抗病魔笑看人生:
“只要不去想它,癌症就拿我没招”
项德启是个很实在的人。有人问他:“天天做这些安全监管的事儿,不觉得枯燥吗?”
老项轻轻一笑:“做什么事情,只要有乐趣,就不枯燥;用心对待,也不枯燥。”
项德启说,安监工作说到底就是为人消灾积德的事,挺光荣的啊。还有,这些是动态发展的,今天解决了一个问题,说不定,明天又出了新问题。“我觉得新鲜着呢。”
一年365天,总在帮助企业防范各类灾难性事故发生,老项乐此不疲。但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为人消灾的好人,“灾难”却不幸降临到自己的头上。2009年8月,项德启被医院查出患有胃癌。
“之前在一些执法行动中,胃部会出现反酸、绞痛,但一直觉得自己当兵出身,身体素质好,没太重视。”项德启说。
查出胃癌后,医生不敢直接告诉项德启,只对其爱人说了病情。爱人思前想后,还是把情况告诉了丈夫。她了解老项,知道他是一个坚强的人。
“说不怕那是假的。”获悉病情后,项德启脑子里浮现了各种想法:在家里,老项排行老小,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多年前,项德启的哥哥在风华正茂的时候突然去世,给父母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他无法想象,如果年迈的父母再一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更何况,家里还有一位年近百岁的奶奶。
“上有老下有小,这个家离不开我。”项德启说:“我不能死,一定要治疗,好好活下去!”他决定积极配合治疗,接受手术。“就当作再一次在海上搏击风浪吧。”
经过一场大型手术,项德启的胃部被切除三分之二。之后,他又先后做了9次化疗,比一般癌症患者多做了3次。化疗时,全身反应剧烈,异常痛苦,这种剧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项德启咬咬牙,硬是坚持下来,顽强的意志,使他又一次战胜病魔。
“很多人谈癌色变,但你只要不去想它,它就拿你没招。有病就要医治,人生漫长,只要心态好,没有过不去的坎。”项德启说,工作是一个人的需求,也是精神寄托,没有工作,人就会觉得空虚,身体更容易垮掉,安监工作是为社会消灾除难、行善积德,我也乐在其中。“况且我们股室就只有两人,少了一个人,执法检查工作很难开展。”
两年多来,项德启参与打击非法生产、非法经营活动200余次,参加事故调查、行政处罚20余起,并加班加点修订许可审批办事指南20余份。
这份坚韧、这份执着,让好多人都深为感动。
为人耿直忠孝朴素:
铁汉子心中也有万般柔情
“6年来,他参与了不计其数的执法行动,没有一宗投诉。”项德启所任职的龙湖区安监局副局长郑武林说,项德启为人朴实,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从没伸手向企业要过什么。
论家庭条件,项德启普通得很,甚至有点清苦。“家庭有困难,他也从未向组织提过一点要求,他是个很知足、很感恩的人。”市安监局局长吴先宏告诉记者,项德启的爱人下岗后,他从未找组织要求安排工作,也没有因家庭情况在工作上有了一点怠慢情绪。
原来,项德启2005年转业到了地方后,组织上把他爱人安排到了龙湖区一家集体企业,可是该企业当时已因经营不善,处于半停产状态,项德启爱人也没真正上过一天班,2年后,企业倒闭了,项德启的爱人正式下岗。可是,项德启从未就此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的爱人也从未因此埋怨他。她从熟人朋友处拿来一些手工活到家里做,补贴家用。项德启的女儿如今已是一名大学生,可每个寒暑假,她没有像同学一样,访亲问友,找地方旅游,她坚持寒暑假打工,为父母减轻一点压力。
“组织上已经很关心我了,不好意思再给组织添麻烦。”虽是一名普通党员,但项德启的思想觉悟并不低。
项德启说,2003年,部队安排房子,像他正营职的本来是安排不到的,但照顾他是一名扎根海岛17年的“老海岛”,给他安排了一套130多平方的房子。转业时,组织上又给了一笔安置费,他用安置费把房子的按揭款一次付清,负担轻了不少。“这已经很好了呀,我知足了。”
项德启现在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把爸妈接到汕头一起住。“现在家里就剩我一个独子了,爸妈年近八旬了,还有一位100岁的奶奶,我不在他们身边,没办法尽孝。”
对于家人,项德启不愿多谈。这,也许就是这位当了21年兵的铁骨汉子心中最脆弱的柔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项德启继续着他那份普通的安监工作,身体也渐渐恢复。他说:“身体好,才能更好工作,更好地为人消灾,这也为人为己积德啊。”这正是项德启朴素的人生哲学。(2011年9月26日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