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4年1月16日更新的彭博亿万富翁指数(BloombergBillionaires Index),受益于腾讯股价创新高,马化腾资产净值达到130亿美元,成中国新首富。
受旗下微信成功推广刺激,腾讯股价过去12个月上涨92%。据悉,腾讯公司自 2004 年上市以来,股价从第一个交易日的 4.38 港元,涨到 529 港元(1 月 17 日收盘价),涨幅为 12000%,总市值也达到了 9850.56 亿港元(折合人民币 7684.19 亿)。而且,随着微信地位的稳固及腾讯在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拓展,腾讯的市值可能还有数以倍计的增长空间。
7684亿人民币是什么概念呢?是李嘉诚和记黄埔(3541.54 亿人民币)市值的 2.17 倍。是潮汕三市 2013 年 GDP 总和(约 3909 亿元)的两倍!马化腾只占有腾讯公司 10% 左右的股份,即能问鼎大陆首富,不能不说是潮汕人的骄傲!
良好的家教
“QQ之父”马化腾是腾讯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公司首席执行官(CEO),1971年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家美社区家一村,父亲马陈术,母亲黄惠卿,均为潮汕人。
很多人认为腾讯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传奇。但马化腾和其父母知道,“传奇”光环的背后,是许多不为人知的艰难与困惑的日子。
马化腾童年时,父母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主动要求到当时条件艰苦的东方市(原属广东省,海南建省后划归海南省)工作,1984年读初二时马化腾又随家人从海南迁至深圳。
马化腾的父亲马陈术,生于1940年,中共党员,中专学历,经济师,曾担任交通部海南八所港务局会计、统计员、计划科科长、副局长,深圳市航运总公司计财部经理、总经理,深圳市盐田港建设指挥部副总指挥,深圳市盐田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1997年被选为盐田港上市公司的董事,现已退休。
马陈术是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家美村人,是李嘉诚的乡党,所服务的盐田港又是李嘉诚最喜欢的业务形态之一,加上第一次给腾讯做风险投资者中出现过香港盈科的身影,因此很多人都在猜测马化腾的父亲与李嘉诚之间是不是有很多交往,而这种交往给马化腾以很多帮助。
不过,这些都只是猜测,马陈术对儿子最直接的帮助主要是在腾讯公司早期运作时,曾开着奔驰车到公司来给儿子做账,而间接的帮助则是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运营方面的经验传承。马化腾的家庭给马化腾的另一个帮助是:马化腾的母亲曾在腾讯公司里担任了很长时间的法人代表。根据腾讯上市的相关公开文件显示,腾讯的发起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正是马化腾的母亲黄惠卿。对于母亲很长时间担任公司法人代表的问题,马化腾的解释是:当时要求创办公司的法人代表必须是待业或退休身份,所以只好让退休的母亲来担任法人代表。
马陈术夫妻对马化腾姐弟的教育特别严格,要求他们不仅要为人正直,而且要“夹着尾巴做人”,关心弱势群体。马陈术说,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成长,也使马化腾养成了非常低调的习惯,直到 2004 年腾讯集团的股票成功上市,媒体对马化腾的报道多了起来,他还提醒儿子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来对待一切。
专注前行的少年
“在我的生命中,除了工作之外,现实生活中其他事情很少能使我产生兴趣。我对任何事情都很专注,专注使我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在上大学之前,马化腾非常喜欢天文和地理,家中到处都是有关天文和地理的杂志。关于这一点,父亲马陈术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在海南的时候,不仅生活条件艰苦,文化设施和书籍更是缺乏,但儿子却十分好学。那时,我一个月只有40多元的工资,却要固定订几种报刊,特别是儿子喜欢的《天文爱好者》,一订就是20多年。”他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只有10岁的马化腾在邻居家看到一本书,就自己一个人在邻居家的厨房里看了起来,直到吃中午饭还不见人,让全家人四处寻找,着急了许久。
上中学后,马化腾对天文越来越着迷。上世纪80年代,马陈术一家刚刚到深圳,马化腾看中了一款天文望远镜,一问价格,要900多元,而当时马陈术夫妻每个月的工资也就是100多元。900多元,毕竟不是个小数目,马陈术夫妻没有同意儿子的要求。后来,黄惠卿偶然看到马化腾的日记,只见儿子在日记中写道:“我想买个天文望远镜,但老爸老妈却不让,未来一代科学家就这样被老爸老妈扼杀了”。黄惠卿把儿子日记的内容告诉丈夫后,夫妻俩赶紧凑钱给他买了一架900多元的天文望远镜。自那以后,马化腾就对这台天文望远镜爱不释手,经常用它探索天空的奥秘。
随着高考日益临近,马化腾对天文的兴趣也日渐浓厚,向父母表示要报考天文专业,但父母却劝他说“天文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还是报个脚踏实地、毕业后能找个好工作的专业吧。1989年,马化腾的高考成绩虽然高出重点线100分,但在家人的劝告说下,最终还是报考了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从此,马化腾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开始从编写软件和研究计算机网络中体会到乐趣。我发现自己面对网络是如此兴奋,并且网络使我结交了更多的朋友,这些朋友甚至现在还是我重要的合作者。”马化腾说。
马化腾的“第一桶金”就来自大学的毕业设计。1993年毕业前夕,马化腾设计了一个“股票分析系统”。不久,有家公司看中了这款软件,就问马化腾多少钱才肯卖,但当时马化腾和家人都不知道这软件该值多少钱,就让对方出价。后来,对方给了马化腾5万元,把马化腾乐坏了。尝到甜头的马化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随后他又与同学合作开发了“股票接收系统”,他负责设计软件,同学负责硬件。由于使用这个装置,用户可以利用电视实时查看股票行情,市场销路十分好,最高的时候一台卖到2000多元,这又让马化腾赚了几万元。后来,与马化腾合作的同学出国,他们才停止制售“股票接收机”。
1994年,马化腾将开发软件赚的10万元投入到股市中,并在深发展每股只有6元多的时候买进。随着股价的大涨,马化腾的10万变成了70万,这使他很快拥有百万资金,为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
风雨“腾讯”路
毕业后,马化腾在润讯公司申请了软件工程师的职位。在90年代时,润讯是中国寻呼市场中名列前茅的公司,拥有几百名软件工程师。在大多数工程师看来,开发出更高深的软件或许可以证明自己的智力,但马化腾认为写软件并不是自娱自乐的事情,必须使更多人应用才有价值,即使自己只扮演将技术推向市场的小角色。
1998年,马化腾看到基于Windows系统的ICQ演示,由此引发了灵感,开始思考是否可以在中国推一种类似ICQ的寻呼、聊天、电子邮件于一身的软件,于是与同学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之后又吸纳了三位股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
作为一家没有风险资金介入就成立的软件公司,初期的每一笔支出都让马化腾和他的同伴心惊。创业之初,马化腾率领自己的团队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但由于不懂市场和市场运作,腾讯的产品拿出去向运营商推销,却经常被拒之门外。
1999年2月,腾讯开发出第一个“中国风味”的ICQ,即OICQ。马化腾谈到,OICQ系统上市之后,受到用户欢迎,注册人数疯长,很短时间内就增加到几万人。人数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而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对公司而言都不堪重负。在面临资金困难时,几个合伙人还曾考虑以60万元将OICQ出售,但终因价格原因告吹。“不过,幸亏我们将它留下来,因为我渐渐发现做互联网并不是纯粹掘金。”
OICQ令大多数用户和投资商爱不释手,腾讯公司成立不久便获得来自美国IDG和香港盈科数码的220万美金风险投资,此后更名为QQ。马化腾意识到,必须有一种不断优化的商业模式和持久的经营理念,才可能使公司走得长远。
2001年时,国内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络公司已经做成规模,通过上市获得了新的资本支持,并且这些网站通过推出收费业务加快赢利。可当年的腾讯是一家只有18人组成的公司,又缺乏现成的收费渠道,并不具备扩充资本和推行收费业务的条件。尽管当时QQ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亿,但公司出现资金紧张,市场曾一时盛传QQ将收费或者停止服务的消息。
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改变了腾讯的生存状态。腾讯通过与运营商“二八分账”的协议实现业务增长(运营商20%,腾讯80%),移动QQ也由此诞生。2002年,移动QQ占到腾讯公司整体业务收入的70%,公司又抢抓机遇推出了非常QQ男女、彩铃、图片等服务形式,用户反映很好。与此同时,马化腾致力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断优化商业模式,曾6次修改商业计划书,就是为了使腾讯获得更多的资本支持。
马化腾及其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于2004年6月16日,带领腾讯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获得了稳定的资本支持。现在,腾讯已经成为一家世界级的企业,是排名仅次于Google(谷歌)、Amazon(亚马逊)、Facebook的全球第四大互联网企业。
对于下一步的发展计划,马化腾提出将继续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新业务,并且在新业务和功能方面通过即时通讯增加客户粘性,而不是分散精力,“这是我们和其他国外工具竞争的筹码。对于腾讯而言,3亿的注册用户发展业务的基础,我们甚至可以发展电子商务,在客户端推出C2C多种功能,不断地满足网民们更多的需求,这大概可以算得上我的梦想吧。”
做事理念
马化腾很忌讳一上来就烧钱圈地的方式。他认为,慢慢摸索逐步见效,可以控制好成本;而如果支出太大却在短期见不到成绩,“资本市场上会有压力,内部会不好交代”。长远而言,逻辑也一样。马化腾坚持先做容易见到效果的事情,在企业发展上“希望是稳,长期健康的成长,不一定冲得太高,慢慢走。”
马化腾认为:任何一个新业务的开展,并不是请个高人来就可以搞定的。“你自己一定要有了解”,需要“不断充电”。在拍板行动之前,马化腾要想清楚几个事情:比如是否做搜索,哪些是技术的问题,哪些非技术的问题;有哪些是可以用合作解决的;还是哪些是必须自己投入的;商业模型是否成型,收费还是不收费。而一旦决定做了,大到框架怎么搭、小到具体如何实施都放手给选定的人。
用人理念
马化腾在开拓新业务的领军人基本都用自己人,从技术人才里挑选,他需要的是极高忠诚度。然而,做研发出身,业务和推广并不在行,逼迫他提高也不现实。因此,马化腾认为:只能是先把产品做好,让业务自身滚动成长,市场推广暂时搁置。到了进入到需要强力市场推广的阶段,要让他去找很强的副手,内部找不到,就去外面挖。每个中层干部都一定要培养副手,这是硬性的“备份机制”。
创业理念
马化腾凭着对网络市场一种朦胧却又相当有预见性的理解:搭起腾讯的架子,牢固坚持以技术为核心的公司理念,极端专注于技术开发和提升质量;做软件工程师的经历使马化腾认为: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
QQ最早只是作为公司的一个副产品存在的,马化腾对QQ所蕴含的巨大市场价值并没有足够的认识。而且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他对自己究竟能保持多大的竞争优势并没有把握。初期腾讯所采取的策略是“三管齐下”:一方面继续巩固传统网络寻呼系统带来的大量利润;一方面将精力更多集中在改进QQ功能和开发新版本上;一方面寻找风险投资的支持。事实证明,这样的策略是正确的。
马化腾认为,作为领导者,需要胆魄、胸怀、眼光,其中眼光最重要。专注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在前进的过程中,发现机会就要立刻去把握它,要有敏锐的市场感觉,这予人以压力,却也是成功的契机。
马化腾语录:
1、有时候不辛苦但是压力大,有时候是辛苦但是压力不大。
2、对我来说,现在 QQ 不是工作,是兴趣。
3、做公司要对股东、投资者负责任。所以现在看新兴公司大量烧钱看不惯。
4、我和老婆就是通过 QQ 认识的,不过当时她也不知道我是谁。我就说我是工程师。
5、我们都是普通家庭,没有什么特殊的,顶多是房子大一点,也不是说什么太大变化。潮州人习惯喝粥,还是这样。
6、工作 5、6 年的时候,我花的钱不是买书就是买电脑。
7、现在成家了,有小孩了,要照顾家里,会占用一些时间,跟单身汉不一样了。工作方面呢?没有太大的分别。我始终是产品经理的角色。
8、2000 年网络泡沫破之前,融资是一轮一轮的,大都想着赶紧花完再去融资,我不是这样想。
9、我很多年没有写代码了,但做一些主要决策的时候,你要是写过代码,你就知道,主要是系统分析、决策、要做什么,但是你要有技术底,否则不能做判断。
10、我认为腾讯的成功,首先就是技术、产品和用户感这个要非常强。第二,团队稳健、股东架构稳健很重要。
11、平面媒体这样聊比较好,我对镜头不太舒服。社交这种交流就不太喜欢,不太喜欢应酬。
12、我们原来也没想过要成什么样。我们只是想觉得有机会去做,发挥所长。也有点回报。
13、初期运气占得比较重,至少70%。但是01年之后主要还是靠自己。我也没有什么特别幸运的事,不幸的东西也挺多的,就是自己要去扛、自己想办法,后期要靠自己。
14、投资者对我们看得比较透,分析的很细,他也许会降低其他SP的评级,不会降低我们的。包括我们现在网游,还有其他,他给我们市盈率也是高过纯网游公司,因为他认为你是平台化、有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