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汕头库 > 典型人物

蓉子:一位潮籍新加坡女儒商

2021-06-19 15:59:52 来源:《潮商》杂志

  新加坡,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

  在新加坡,有这样一位潮籍女性,她是一位出版过20多部专著的华文作家,也是一位有社会威望的成功商人;她开过饭店,也当过护理院院长,她就是潮籍新加坡女作家、女企业家蓉子,一个根在潮汕,居于新加坡,为两地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牵线搭桥的潮汕女性。

  蓉子,本名李赛蓉,1969年开始写作,80年代开始从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初见彩虹》、《蜜月》、《又是雨季》、《伴侣》,散文集《星期六的世界》、《蓉子随笔》、《白啤酒》、《情未了》(一、二)、《中国情》、《百万之爱》、《谁道风情老无份》、《老潮州》、《上海七年》、《城心城意》、《鱼尾狮之歌》等,曾任新加坡作家协会副会长,现为苏州工业园区新宁诊所有限公司董事长。

  苦难童年磨练了意志

  1949年,蓉子出生在中国广东潮州金石镇,4岁便被过继到姨母家做养女,8岁时移民到马来西亚,后定居新加坡。到了16、17岁时,蓉子的生活仍然清贫,身上的钱只够买一碗叻沙(马来西亚的一种面食),因此她早上吃一半,留一半作为晚饭,买一袋面包要一片片数,计算着够吃几天,去报馆应聘,却被嫌弃文凭低而三度落榜,去应聘女佣,主人嫌她戴眼镜,看起来什么都不会做。对于自己早年的人生经历,蓉子曾风趣的调侃为“三国演义”,与新中国同龄的她,出生9个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便成立了;随家人移居马来西亚7个月后,马来西亚就宣布独立;迁往新加坡半年后,新加坡也宣布独立。她曾在一本书里这样介绍自己:“四岁离家,八岁去国,幼失扶持,长无所依。年十五,飘泊四方。”

  蓉子今天所取得的成就全靠自己奋斗,她曾说过:“20岁以前,如有苦难,不是我的错。20岁以后,再有苦难,一定是我之过。”因此她顽强挑战命运,白手创业,终于成为商海女强人。此外,蓉子一边做生意赚钱,另一边还撰文出版小说、散文和社会纪实类作品,她的生命中,从来都是充满了努力和要强。

  俗话说,少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童年的这些苦难经历,炼就了蓉子一生自强不息、“不愿输”的拼搏精神,这也正暗合了《孟子》中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精神。

  归国创业的人生别样精彩

  蓉子于1984年开始踏足中国经商,在潮汕与人合作做石材生意出口到文莱,后因为家里有两个医生,自己又曾在新加坡一家护理院当过近10年的院长,她又顺理成章转战到医疗行业。作为中新合作的一项医疗成果,蓉子在苏州的新宁诊所于2007年正式诞生。一开始诊所主要服务外籍和高端人士,这几年随着社会认可度提高,前来就诊的普通百姓也越来越多。蓉子说,这种私人诊所在新加坡相当普遍,人们只有生了很严重的病,需要做手术或者住院时才会去大医院,普通的感冒发烧的一些小毛病完全可以在诊所解决。据了解,诊所的医生几乎都是全科医生,分别来自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澳洲等地,同时新宁诊所除本部外,还有两家分部。2016年,蓉子的新宁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新三板挂牌。她表示,接下来她还计划把的医疗诊所落户到上海和广东。

  钟爱着华文成就一代女儒商

  每个成功人士身上都一段不为常人所知的艰辛奋斗史,既是作家又是商人的蓉子也不例外。这位感情细腻、文笔优美、涉猎广泛,已出版过20多部著作的知名作家,其实只读过几年书。早年移居国后,她边学英文的同时,心中却深深地钟爱着华文,她20岁第一次向国外华文报社投稿,处女作发表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从1970年代起,蓉子分别在《星洲日报》《南洋商报》《新明日报》《联合早报》等报纸上写小说、开专栏。其中,以“秋芙”为笔名开设的社会服务信箱时间最久,成为她的一个品牌专栏,并由此建立了广泛的人脉,成为新加坡潮人族群中家喻户晓的作家,她曾在自己的书《文化钟点工》里总结了她的三大爱好“做饭、写作、赚钱”。可以说,蓉子没有在新加坡读过一天书,却在那里写作了40年。

  如果说,潮汕人吃苦耐劳、艰苦拼搏,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经商头脑给予了蓉子从商的智慧,那么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却滋养了蓉子的文学天分,使她成为一名成功的作家。文人与商人,看似是两个水火不相融的概念。然而,蓉子却把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而这些都离不开一个“勤”字,无论从文还是从商,她都要比常人付出得更多。蓉子有过夜深人静时,为了不开灯影响到家人睡眠,而躲进厕所坐在马桶上写文章的经历,也有过为了儿子,为了养家,去经商赚钱的无奈,令人不由叹服的是,蓉子在当作家的感性和做商人的理性两种角色间能够切换自如。

  潮汕女性应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爱护

  在蓉子眼里,潮汕人是了不起的族群,不论到世界哪个角落,都有辉煌的成就,甚至是执当地经济之牛耳。潮汕人的成功,源于勤奋节俭、刻苦耐劳的精神,潮汕人赚钱之外,也非常重视乡情,国内外各地都有乡亲联谊会,但是在对女性的尊重和爱护方面就做得不够。潮汕地区素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到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今天,女性不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上,依然处于附属的地位。

  蓉子认为,虽然今天的潮汕女性在各方面权利享有了更多的保障,但现实中仍存在着许多实际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她自言,自己是从旧式家庭中走过来的女性,深知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对一个女性的不公平。过去是农业社会,下田耕地需要劳力,对男性的依赖可能会多一点。而现在,女性跟男性一样有受教育的机会,也一样能够进入机构做事,能够和男性一样从政、经商,男主外女主内的界线已被打破,女性对家庭的奉献依然重要,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也日渐增多。因此,我们要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女性、鼓励女性,拉动女性在商界的参与,这样潮商发展的力量也能加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清贫的潮汕童年、多难的南洋漂泊、无情的商战浮沉,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锻造了蓉子不悲不喜的性格,种种社会的疾苦与时代烙印在她的笔下浓缩成乐观的文字,蓉子真正做到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作者:罗堃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