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汕头库 > 典型人物

熊德龙的“中国心”和“汕头情”

2021-06-24 09:42:21 来源:《潮商》杂志

  采访熊德龙先生,正值暮秋。当记者赶往梅州德龙大厦时,他早已在会客大厅等候。熊老身体硬朗、精神矍铄、耳聪目明,见到汕头融媒的记者,更是笑盈盈起身相迎。谈起与《汕头日报》结缘的往事,熊老打趣道:“上世纪90年代我与汕头结缘,并光荣地成为汕头荣誉市民,这缘一结就是20多年割不断的情谊。”

  与记者交谈中,熊老话锋运转自如,谈吐从容淡定,他像一位久别重逢的老大哥,与我们说着掏心话。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海外华侨在不同时期对祖国和家乡的贡献,让海内外华侨华人备受鼓舞。“太感动了,那一瞬间把全球华人华侨的心跟14亿中国人民的心联系在一起”,熊德龙说,看到中国日渐强大无比自豪,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是他要践行一生的事业。深沉浓厚的家国情怀、传播中国声音的强烈使命感始终贯穿在他的言谈中,让人深受感动。

  续写“春天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充分肯定了海外华侨在不同时期对祖国和家乡的贡献,引起了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的强烈共鸣。“听完非常感动、激动”,熊德龙说,不少侨胞纷纷表示将发挥华人华侨融通中外的优势,打好新时代“侨”牌,共建“一带一路”,一如既往支持家国发展,共同实现中国梦。

  作为常年奔波在海外的华人华侨,熊德龙表示,将一如既往办好《国际日报》,更多地关注中国发展、更好地传递中国声音。他告诉记者,《国际日报》率先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汕头等地视察的消息,引起了多家海外华文媒体的极大关注,纷纷转发报道。

  这段时间来,熊老一有时间就通过网络媒体,反复观看了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汕头等地视察的视频。在熊老看来,汕头经济特区将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他说,他将充分利用国际日报报业集团所属的华文、英文、印尼文媒体,讲好汕头故事、潮人故事。他希望全世界的华文媒体,手牵手、心连心,共同为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而努力。

  20余年汕头情缘

  国际日报集团总裁、熊氏集团总裁、印尼中华总商会主席……熊德龙有许多头衔,不过跟记者聊天时,他反复提起的,却是他跟汕头联系紧密的身份——“汕头市荣誉市民”。

  这些年,《国际日报》的美国版和印尼版均对汕头做过多次报道,而熊老与汕头媒体的合作是始于20多年前。

  1997年,熊德龙到汕头参加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从此,他便与汕头结下了缘分,开启合作篇章。从1999年以来,汕头经济特区报社每年向美国《国际日报》传送《中国新闻》《广东新闻》和《潮汕乡情》中文版面300多个,多角度展现了中国发展、南粤风采和特区形象,成为美国与汕头新闻文化交流合作的一项重要成果。

  “这些介绍汕头的专版,特别是《潮汕乡情》版面,专门报道潮汕的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熊德龙说,《国际日报》的许多华人读者都通过这些报道,对汕头、潮汕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2020年8月,汕头融媒集团与美国《国际日报》合作进一步深化,在美国《国际日报》上每月推出英文专版《魅力汕头·活力特区》,用英语向世界讲述汕头故事,让汕头随《国际日报》进入美国主流社会。

  与汕头结缘20余年,熊德龙对汕头的发展变化感同身受,“以前提到汕头,人们常会想到那个‘省尾国角’的说法,可是现在,城市里起了多少高楼啊,明年汕头将举办亚青会,所以我们不能够以老眼光来看汕头了”,熊德龙说,汕头是知名侨乡,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侨资侨力资源,海内外潮人的新机遇和新起点已经到来,期待汕头的新腾飞。

  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

  采访之前,记者稍有顾虑,担心语言交流有障碍。一见面,熊老那一口清晰纯正的华语和爱中华的坦诚襟怀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打消了顾虑。

  “虽然我没有华人血统,但我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这是熊德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采访中,记者偶遇了“绿丹兰”的创始人李贵辉。今年71岁的李贵辉祖籍梅州,是熊德龙的老朋友,近40年的交往让两人情同手足。李贵辉向记者谈起熊老的身世和他的爱中国情愫。

  “正如熊先生所言,他并无中国血缘”,李贵辉告诉记者,熊德龙是一名混血孤儿,出生后被遗弃于孤儿院,后被旅居印尼的广东梅县籍华人熊如淡、黄凤娇收养。在华人的家庭中成长,熊德龙不仅获得了温暖和关爱,从小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培养。为减轻家里经济压力,熊德龙17岁起在一家亲友开的海绵厂打工,20岁便开始创业。从烟酒制造、金融、房地产、国际贸易、酒店、旅游到新闻媒体等领域,熊氏集团的企业如今已拓展到北美、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李贵辉的记忆里,熊德龙的养父母朴实善良、乐善好施,乡亲们有困难都找他们帮忙。养父母的言传身教对熊德龙影响至深,也让他拥有一颗中国心、家乡情。熊德龙身边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熊先生虽身居海外却不忘故土,频频彰显其百分之百的爱国爱乡情结。据统计,自1979年以来,熊德龙为嘉应大桥、剑英纪念大桥、梅州市华侨博物馆、梅州市梅县人民医院凤庚楼、发明桥、贤母桥、德龙大桥、如淡长廊等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捐资逾二千万元人民币。2020年初,中国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印尼华人华侨的心。当熊德龙得知国内医疗机构对口罩、防护服、医疗设备等物资需求量较大时,他立即采取行动,通过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抗击疫情绿色通道,运送了一批抗疫的急需物资。2020年10月,熊德龙再捐出500万元作为奖教金用于推动梅州教育事业发展。

  中华文化传播者

  “海外华文媒体是一座桥梁,肩负着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的任务”,作为海外华文传媒协会名誉主席,熊德龙说,华文媒体遍及全球各个角落,在宣介“中国梦”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面向海外华侨华人读者方面。

  熊德龙坦言,自己办报纸也是希望回报养父母恩情,客观报道中国的一些消息。1993年,熊德龙斥巨资收购了美国《国际日报》。2001年,他回印尼创办印尼《国际日报》。同时,香港《文汇报》美洲版、东南亚版等也随该报组合在世界各地发行。

  采访中记者获悉,在纸媒下滑的今天,熊德龙还收购了6家印刷厂和多家主流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是华文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熊德龙说,担负“新使命”,前提是实现自身的更好发展,才能更加自信的牵线搭桥。中国的发展,为华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不仅是信心的增强,更有实实在在的机遇。他表示,欢迎世界华媒和汕头、汕头融媒集团有更深入的合作和协作,进一步把今日汕头快速发展的形象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人民的幸福生活,以及独特的历史文化展现给世界!


作者:陈文兰 曾旺强 文吉舟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