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汕头库 > 典型人物

讲好中国故事 服务海外华人

访马来西亚《海内外》杂志总编辑王菁野

2021-06-25 10:23:49 来源:《潮商》杂志

  日前在汕头举行的创业中华·“十四五”中国发展与华侨华人投资创业峰会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地区的华文媒体的持续关注报道,他们聚焦峰会盛况,关注祖国、侨乡的经济社会发展,用镜头或文字及时将所见所闻传递给海外的华侨华人。

  现担任马来西亚《海内外》杂志总编辑的资深华文媒体人王菁野,是本次峰会的海外华文媒体团成员之一。百载商埠和经济特区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给首次来汕的王菁野留下了深刻印象,“汕头的区位优势明显,也是著名的侨乡。近年来,海内外对汕头的关注度都在提升,我认为汕头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机遇”,王菁野对记者说。

  坚守海外甘当桥梁

  坐在记者面前的王菁野,谈吐得体,美丽知性,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温柔的女子,其实已经“扎根”海外华文媒体圈近二十年。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她先后走过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多份华人报刊中担任要职。在积极的人生之旅中,她凭借着一颗初心、一份情怀,克服异国他乡的种种困难与不便,在海外华媒领域默默耕耘,讲好中国故事,服务华人社会。

  上世纪90年代,读中文出身的王菁野供职于大连的一家报社。90年代末,该报社要在俄罗斯设立一家海外华文媒体,需选派记者前往俄罗斯当地任职,业务综合能力出色的王菁野被单位选中,于是在千禧年元旦前后,她正式踏上了海外华媒从业之路。

  在俄罗斯工作近六年的时间里,王菁野除了深度关注当地华人的生活、工作动向,做好本职新闻报道之外,还利用工作闲暇走访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契诃夫等文学巨匠的故居,以新一代中国人的思考和感情深挚的笔触,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

  2005年,王菁野赴美国《拉斯维加斯时报》任职,担任该份报纸的总编辑,并在当地奋斗长达14年之久。2018年至今,王菁野担任马来西亚《海内外》杂志总编辑。多年来,她为海外华人撰写报道、编辑版面、输送文化精神养料的工作从未间断过,她的信念很明确、很纯粹:“能在这个中国走向世界,世界理解中国的伟大时代中,做一点文化传播的工作,是一项很愉快很有意义的事业。”

  深耕海外华文媒体圈多年,王菁野先后当选为海外华文传媒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际华文媒体联盟秘书长,为助力海外华文媒体的工作拓展,促进海内外华文媒体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更好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的宣传优势,讲好中国故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海外华文媒体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唇齿相依,与中国人民的自强不息紧密相连。作为连结海外华侨华人和祖(籍)国以及当地社区的桥梁,海外华文媒体始终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在海外办报办刊,是向世界发出中国、华人的声音”,王菁野说,“每当国家有重要事件、重大举措,需要华媒发声的时候,比如申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包括谴责香港极端暴力事件,华媒都会坚定不移地与祖国站在同一阵线。一直以来,只要是一个媒体人能做的事情,大家都会不计成本地去做,完全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就想为祖国、为家乡发一点声。”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世界公认的事实。中国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不断升温的“中国热”席卷世界各一个角落。认识中国现状,研究中国文化,把握中国商机,也成为各国政商界巨子们热门的世界话题。在崭新的历史时期中,海外华文媒体又将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作用,向五洲四海的人们讲好中国故事呢?

  王菁野认为,华文媒体立足海外讲述中国故事,不仅要将故事讲给华侨华人听,更重要的是讲给外国人听。尽管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然而由于没有直接接触,不少西方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对中国的认识只能借助于媒体,从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上来了解。因此,广大海外华文传媒不仅是维系全球华侨华人的纽带,也是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互了解的桥梁,以及增进中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传播正确的“中国概念”,把中国追求和平共赢的理念,真实客观地报道出来,营造利于全球华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已成为海外华文媒体的共识。

  王菁野提到,海外华文媒体在促进中西文化融合方面,也一直在不断努力。如美国的《中美邮报》,在成立20周年、25周年的时候都举行了庆祝活动,他们会把当地的官员也邀请过来参加活动,在其乐融融的交流联谊活动中,增进西方人士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积极融入全媒体时代

  在王菁野看来,“那些十几年二十几年如一日坚守海外办华媒的人,都有着一份情怀。他们的付出实在太多,这是呕心沥血的付出。”

  王菁野谈到,在海外,要靠做媒体来盈利是很艰难的,但这么多年来,很多华媒人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办报办刊,他们中的不少人都有自己的实业,靠着其它实业的收入来“补贴”报刊的经营,“他们都是凭着自己对祖国文化、对‘根’的一种眷恋,为了满足华侨华人对‘方块字’的痴迷,秉承着初心在办报办刊,非常值得尊敬。”

  现如今,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以传统业务为主的海外华媒遭受了极大冲击。王菁野谈到,在大环境影响之下,能维持正常出版的华文纸媒越来越少,而疫情的侵袭无疑让华媒的生存雪上加霜,一些原来坚持了30多年的媒体,到2019年也开始停刊。“但值得欣慰的是,多数华媒的停刊只是暂停了纸媒的出版,他们的网络报刊、电子报刊还在继续运营。”

  尽管生存艰难,华文媒体仍在不断探索发展新路,积极融入全媒体时代。“正当业界担忧新媒体崛起是压垮传统华媒的最后一根稻草时,不少老牌华媒仍在生存发展,并未出现大面积断崖式跌落。究其原因,是这些华媒向死而生,有着矢志不渝的坚守精神。更重要的是,这些华媒不再与迅速崛起的新媒体水火不容,而是积极转型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传统华媒建成了集纸媒、网媒、手机终端于一体的全媒体格局。这些华媒与华侨华人的生活无缝连接,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华媒的定位越来越精准,从婚丧嫁娶到促销、求职等信息都会出现在媒体上,这些实用信息对读者的生活构成了很大便利,拉近了华媒与读者的距离,培养了一批忠实读者,这也是海外华媒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王菁野说。

  探寻侨批文化精神

  此次参加在汕头举行的创业中华·“十四五”中国发展与华侨华人投资创业峰会,是王菁野第一次来汕头。她与其他参会嘉宾一起,先后走访了开埠历史文化陈列馆、侨批文物馆以及小公园开埠区等地,近距离感受汕头开埠文化、侨批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王菁野说,之前她对侨批的了解不是很深刻,这次有机会参观侨批文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深入细致地了解侨批文化蕴藏的精神内涵,切实感受到当年漂洋过海的华侨华人身上厚重的家国情怀及担当。

  王菁野认为,侨批是潮籍华侨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心系桑梓等精神内涵的重要载体,侨批精神应该成为汕头人大力弘扬的一种传统优良品德。“汕头有这么优秀的历史文化,未来一定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王菁野表示,此行她会及时对峰会及各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让海外的侨胞了解祖国、家乡的情况,进一步凝聚他们参与到中国建设发展中来。

  王菁野除了是资深的华媒人,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才女,著有诗集《焚泪》,散文集《面对流泻的阳光》、《行走的家园》,散文诗集《芳洲小径》等作品。此次汕头之行给王菁野留下深刻印象,她对记者表示,回去之后,希望能更好地梳理有关“侨批”的故事,书写出更多好的作品以飨读者。


作者:张丽纯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