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是新时代汕头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特区再出发,再创汕头新辉煌关键节点上所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全面研究和部署了汕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提出了要补齐三大短板、突出四个重点、打造四大平台,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努力把汕头经济特区办得更好、办出水平。作为四大平台之一的江湾新区是承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载体,是树起特区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标杆,是未来汕头新的发展极,对促进汕头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江湾新区建设发展讲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新区与产业齐飞
江湾新区是汕头着眼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新区以潮阳榕江片区4个镇为规划,这里地处榕江出海口,对接金平的牛田洋片区,拥有75公里长的未经开发岸线,是汕头难得的发展新腹地。
江湾新区的建设,要紧紧抓住“科技与创新”这一发展主线,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江湾新区所处的河溪、西胪等镇都是有名的渔米之乡,河溪湿地和鸟类市级自然保护区更是难得的生态财富,是发展水乡特色经济区保障。因此未来江湾新区的发展不仅要依靠现代科技与先进制造业,还要因地制宜,挖掘自身优势,打造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水乡特色经济区,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统一,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优势,实现新区与产业齐飞。
都市农业发展。实现生态产业化,发展都市农业是未来的潮流,这并不是传统的农业耕作,而是一种将第二、三产业特色功能与现代化新型农业相融合的创新型农业。尤其是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都市农业发展更有利于舒缓环境压力和人口压力,释放农业的生态和文化功能。江湾新区具有良好的先天条件,拥有金玉三捻橄榄、西胪乌酥杨梅和潮阳姜薯等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科技型都市休闲农业将助推新区的产业新格局。未来江湾新区可以立足新城建设,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迎合现代都市生活对农产品食品安全、种植生活体验和精神享受等追求,突出安全、绿色、生态和体验,发展农业观光园、农业产业园、农业科学园、农业体验园、农业博览园、农业加工园等,提升第一产业的科技值和休闲度,培养集环保、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新业态。
现代服务业发展。随着牛田洋快速通道的建设,江湾新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度将大大增强,汕湛、潮惠、潮汕环线等多条高速在此交汇,交通便利。而且潮阳作为千年古县,文化历史底蕴深厚,这为江湾新区打造汕头湾区经济圈后花园提供必要条件。新区结合自身环境优势,布局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创意、生物医药、健康养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尤其要做大旅游和健康两大产业链,挖掘民俗文化、饮食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建设公立健康养老机构,引进社会力量投建高端养老综合体,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进而带动生物、医疗、制药等产业布局,做大做强大健康产业链,打造独具江湾特色的水乡生态产业发展区。
科技共山水一色
江湾新区是未来承接中心城区发展辐射和产业转移的重要腹地,而原有的牛田洋片区更是风光秀丽,与桑浦山形成独具一格的山水特色。同时还坐拥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国家高新区等创新平台,通过牛田洋快速通道实现与江湾新区的无缝对接,就将在汕头西部谱写一曲“新区与产业齐飞,科技共山水一色”的发展新态势。
科技教育发展链。江湾新区未来可以承接汕头大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汕头卫生健康学院的发展转移,可借助原有的高等、中等院校力量在江湾新区建立新校区或者独立学院,以自身良好的生态条件引进高校落户。同时还要为金平片区的国家高新区等提供科研腹地,做大科技教育发展链,成为教科研发展孵化基地,形成全面开放发展新格局。
现代制造业体系。江湾新区腹地广阔,人口众多,岸线长,且有可供大型船舶出入的江湾港口,建立现代制造业条件成熟。新区要主动对接汕头国家高新区,接受产业辐射带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眼高新科技产业、临港临江工业发展。以服务业体系发展为抓手,提升新区生活舒适度,以新区的生活舒适度来作为加大引进现代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筹码,谋划建立省级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人才、产业、城市良性互动发展,做好“制造”“智造”两篇文章,走出独具江湾特色的现代产业发展道路。
江湾新区的建设将是汕头加快城市化进程、推动主城区扩容提质、拓展新发展空间的战略谋划,也是新时代再创汕头新辉煌的重要平台。蓝图已绘就,我们要以新担当新作为抢抓机遇,把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的决策部署真正贯彻落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进一步认识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贡献汕头力量,提供汕头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