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聚集效应,在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上实现新突破;发挥规模效应,在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上实现新突破;发挥品牌效应,在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今年来,作为汕头特区发祥地的龙湖区,乘势而上,开拓创新,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制定目标,全力推动各项工作,经济发展一路高歌,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2.6亿元,增长2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2亿元,增长26%。值得一提的是,全区特色经济亮点迭出,蓬勃发展,已形成机电设备、纺织服装、电子产品、印刷包装、食品加工、化工塑料等6个特色产业集群,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4%。其中,以万吉工业片区为核心区域的国家火炬计划汕头光机电产业基地及龙湖输配电设备产业基地成为两块“含金量”最高的国级招牌。
得益于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龙湖区一直是外商投资的热土和宝地。近年来,该区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及进出口额在全市各区县中名列前茅。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凸显土地资源紧缺的瓶颈,特别是建设用地供给严重不足,制约了发展空间。如何解决发展存在问题,区委、区政府灵活“变招”,调整思路,棋先一着,先发制人。区委书记张泽华认为,龙湖要当好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关键要在发展特色经济上下实功夫,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集中精力办好工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带动龙湖经济形成快速、科学、健康发展的链条。
以聚集效应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光机电企业和输配电设备企业已成为两个“重量级”特色行业。龙湖区充分发挥国家火炬计划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引导、带动作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基地,促进集群内大企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提高集群自主创新的能力和绩效,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积蓄强劲动能。去年和今年,以万吉工业片区为核心区域的国家火炬计划汕头光机电产业基地及龙湖输配电设备产业基地先后获准建立。其中,光机电基地集聚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印刷包装机械、医用和工业用超声探伤仪、自动控制成套设备等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其中,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9家骨干企业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输配电设备制造产业基础雄厚、产业技术优势明显、相关配套企业不断壮大。
全区的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超百家,骨干企业28家,这些企业产业技术力量雄厚,产业链条完善,70%以上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科研开发或工程技术中心,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以上科技项目17项,初步形成了高低压开关柜产品系列、变电箱、电源变压器及配电设备产品系列、电线电缆系列、电器机箱及金属构件等相关配电产品等四大类产品体系。今年前三季度仅该行业产值达40.85亿元,成为龙湖区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其中,广东省最大型生产电线电缆的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广东南洋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15亿元,前三季度产值7.15亿元,同比增长95%。汕头自动化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组建的“广东省智能电源系统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成为粤东同行业中第一个省级研发中心。
以规模效应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四个清点”堪称龙湖今年经济工作一个最漂亮动作。具体是清点经济户口、清点规模以上企业、清点土地存量、清点拟建在建项目。其中特别加大了对规模上企业的清点力度。通过清点和规范管理,上半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9家,达到306家,新增产值6.14亿元,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5家。区还在用地安排、资金扶持上对规模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给予重点倾斜。如今,规模企业在全区工业舞台上唱主角,占工业总产值7成以上,成为龙湖工业经济一部得意之作。珠津工业片区南扩是龙湖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将承载区的主要工业项目。区委、区政府眼光独到,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把之作为优先发展医药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项目及技术含量较高的传统优势产业的基地,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在前期已垫资3000多万元办理第一批征地手续的基础上,继续投入资金进行填沙、路道、水、电等基础设备配套建设,同时,提出“三项经济指标审核标准”,严格用地出让准入门槛,即申请入园企业注册资金不低于500万元,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120万元,预期工业产值每亩不低于400万元,且项目预期投产年限不超过3年。据悉,该片区将采取挂牌上市方式,筛选符合条件的项目参与竞标。首期200多亩用地即将上市挂牌,落实具体用地项目。
以品牌效应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品牌经济正成为龙湖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被誉为中国珠宝行业中最璀璨的明星企业、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的广东潮宏基公司前不久刚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多年来,注重品牌的投入建设,注重品牌内涵的挖掘,注重品牌文化的提升,其工艺水平已达到国际标准,年产80000件镶嵌及900公斤18K金首饰产品。企业已尝到品牌带来的效应和甜头,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发展实力不断增强,正全力准备上市。据统计,目前龙湖区省级名牌、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已超过30件,其中,“凯撒”皮衣、“南牌”电缆、“潮宏基”贵金属镶嵌饰品为中国名牌产品。得益于品牌的带动效应,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不少民企正在酝酿上市。如,凯撒集团在港上市,广东南洋电缆公司已完成上市前的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