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电视台《民生档案》节目曾经介绍过澄海千年古村程洋冈修复的一座民国凉亭,牵出一段关于蔡元培先生游历程洋冈的往事。实际上这座人文底蕴深厚的古村,还流传着很多传奇故事。不久前记者再次走访,又发现了几块清代圣旨匾和名人题匾,隐约揭开了程洋冈人乘红头船开拓创业的一些历史线索。
在程洋冈一座古宅“儒林第”里,当地一位蔡氏乡亲抬出一块蒙着灰尘的木匾。用湿布擦拭之后,木匾上显现出密密麻麻几行字,开头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显然这是一块圣旨牌匾。不过,在牌匾左侧落款处刚好缺了一角,落款的年号缺失。而右上角刻有一方大印,印鉴中的篆刻字非常模糊,有人猜测是“乾隆之宝”。听当地老前辈蔡传忠介绍,这块匾原先悬挂于“儒林第”中,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被改作当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办公址,牌匾也被当做废品拆下来,一直堆放在杂物间,为田料、化肥垫底。改革开放之初,原生产大队搬出“儒林第”,这块看似破烂的木匾被人运走准备当柴烧。当时木匾和其它杂物堆放在大堤上,刚好一场雨淋下来,原本蒙尘的匾额上显出了文字。乡亲们仔细查看才知道是蔡氏家族的遗物——皇家奉赠某一辈祖宗的圣旨牌匾。
这块圣旨木匾长183厘米,宽77厘米,之前文博人员曾经拓片后解读,圣旨总共450字,主要内容是朝廷对程洋冈人按察司经历蔡名达的父母和公嫲的封赠。族人翻查程洋冈蔡氏老族谱,查不到蔡名达的名字。但圣旨匾上提到的蔡名达之父蔡奕加、祖父蔡德岳都在族谱上找到了家族传承脉络。澄海区文博研究会创会会长蔡英豪是当地人,他解释说,其实程洋冈蔡氏历代祖先,大都没任过实职的大官,能发家还是靠糖业。清代的时候,程洋冈以两户大户人家“成记”“加合”为代表。其中“加合”家族中,蔡奕加的儿孙,卖红糖卖出了名,发家致富建大宅,然后就送孩子读书,读书有成上京城考试,结识了一些大人物,从而打通了上层的人脉,受到朝廷封赠并不奇怪。
史料显示,清中期之后,潮汕地区蔗糖业逐渐兴盛。潮人借助红头船,将红糖运往京津一带,获得丰厚利润。圣旨匾上提到的蔡奕加,在程洋冈创立“加合”这个字号,依靠红糖贸易起家之后,创建了一座蔡氏岳祖祠,以缅怀父亲蔡德岳。又因为家族商号名气很大,乡人又将这座祠堂俗称为“加合祠”。“加合祠”这一支系的蔡氏后人还收藏有另外一块清代木匾,上刻:“题襟馆”三字,落款是“刘墉”,也就是影视剧里大名鼎鼎的宰相刘罗锅[注:实际上清代不设宰相,刘墉最高官职为体仁阁大学士]。不难看出当时这个蔡氏家族之显赫。澄海区文博研究会副主席蔡立周也是程洋冈当地人,他曾经听长辈讲过,老祖宗蔡名达当年经营红糖和红头船生意时,来往京津一带,听闻黄河决口,于是慷慨捐资赈灾,受到朝廷的褒奖。前面那块圣旨牌匾,很可能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很可能是这个渊源,他结识了朝廷大员刘墉,刘墉应邀为蔡名达的书斋题下“题襟馆”三字。古人云,“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意思就是:读书的时候看到有意思、有价值的知识,可以抄录在衣襟上便于记忆。
另据程洋冈蔡氏老辈人回忆,早年在“加合祠”还收藏有来自京城的几件宝。其中一件是八条幅的屏风,每幅屏风都采用了镶螺工艺,非常精美。另有一把玉如意,还有一幅国画《百鸟朝凰》。据说这幅名画,只有在家族祭祖或者接待贵宾时,才会取出来供人观赏。可惜,这些清代宝物不知何时都已经散失了。
在程洋冈一座古宅“儒林第”里,当地一位蔡氏乡亲抬出一块蒙着灰尘的木匾。用湿布擦拭之后,木匾上显现出密密麻麻几行字,开头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显然这是一块圣旨牌匾。不过,在牌匾左侧落款处刚好缺了一角,落款的年号缺失。而右上角刻有一方大印,印鉴中的篆刻字非常模糊,有人猜测是“乾隆之宝”。听当地老前辈蔡传忠介绍,这块匾原先悬挂于“儒林第”中,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被改作当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的办公址,牌匾也被当做废品拆下来,一直堆放在杂物间,为田料、化肥垫底。改革开放之初,原生产大队搬出“儒林第”,这块看似破烂的木匾被人运走准备当柴烧。当时木匾和其它杂物堆放在大堤上,刚好一场雨淋下来,原本蒙尘的匾额上显出了文字。乡亲们仔细查看才知道是蔡氏家族的遗物——皇家奉赠某一辈祖宗的圣旨牌匾。
这块圣旨木匾长183厘米,宽77厘米,之前文博人员曾经拓片后解读,圣旨总共450字,主要内容是朝廷对程洋冈人按察司经历蔡名达的父母和公嫲的封赠。族人翻查程洋冈蔡氏老族谱,查不到蔡名达的名字。但圣旨匾上提到的蔡名达之父蔡奕加、祖父蔡德岳都在族谱上找到了家族传承脉络。澄海区文博研究会创会会长蔡英豪是当地人,他解释说,其实程洋冈蔡氏历代祖先,大都没任过实职的大官,能发家还是靠糖业。清代的时候,程洋冈以两户大户人家“成记”“加合”为代表。其中“加合”家族中,蔡奕加的儿孙,卖红糖卖出了名,发家致富建大宅,然后就送孩子读书,读书有成上京城考试,结识了一些大人物,从而打通了上层的人脉,受到朝廷封赠并不奇怪。
史料显示,清中期之后,潮汕地区蔗糖业逐渐兴盛。潮人借助红头船,将红糖运往京津一带,获得丰厚利润。圣旨匾上提到的蔡奕加,在程洋冈创立“加合”这个字号,依靠红糖贸易起家之后,创建了一座蔡氏岳祖祠,以缅怀父亲蔡德岳。又因为家族商号名气很大,乡人又将这座祠堂俗称为“加合祠”。“加合祠”这一支系的蔡氏后人还收藏有另外一块清代木匾,上刻:“题襟馆”三字,落款是“刘墉”,也就是影视剧里大名鼎鼎的宰相刘罗锅[注:实际上清代不设宰相,刘墉最高官职为体仁阁大学士]。不难看出当时这个蔡氏家族之显赫。澄海区文博研究会副主席蔡立周也是程洋冈当地人,他曾经听长辈讲过,老祖宗蔡名达当年经营红糖和红头船生意时,来往京津一带,听闻黄河决口,于是慷慨捐资赈灾,受到朝廷的褒奖。前面那块圣旨牌匾,很可能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很可能是这个渊源,他结识了朝廷大员刘墉,刘墉应邀为蔡名达的书斋题下“题襟馆”三字。古人云,“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意思就是:读书的时候看到有意思、有价值的知识,可以抄录在衣襟上便于记忆。
另据程洋冈蔡氏老辈人回忆,早年在“加合祠”还收藏有来自京城的几件宝。其中一件是八条幅的屏风,每幅屏风都采用了镶螺工艺,非常精美。另有一把玉如意,还有一幅国画《百鸟朝凰》。据说这幅名画,只有在家族祭祖或者接待贵宾时,才会取出来供人观赏。可惜,这些清代宝物不知何时都已经散失了。
蔡英豪还向记者提供了他正在编撰的一本书稿,里面又收录了一幅清光绪皇帝诏书的相片,这幅诏书也收藏于程洋冈蔡氏族人手中,诏书内容则是朝廷对程洋冈人蔡燮一家的封赠。
蔡氏族人认为,程洋冈过去留下这么多与朝廷有关的文物,无疑还是与清代程洋冈出现大批具有影响力的潮商有关。自唐宋以来,程洋冈作为潮州通洋主要口岸之一,被饶宗颐誉为“粤东襟喉,潮州门户”。程洋冈人勇于开拓,善于商贸,在红头船海上贸易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而且致富不忘回馈社会,因而大家族传承悠久。现在在程洋冈和樟林,仍保留着清代知名红头船主蔡彦的故居和货栈,并流传下一些商业传奇。蔡彦,正是程洋冈另一大家族“成记”的代表性人物。
蔡立周介绍说,蔡彦当年曾在樟林古港经营红头船砻,他名下有众多船只,专门用于租借,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汽车按揭。船户租用他的船只后,三年内要是没有台风等天灾,租金就必须按时纳还。要是刚好遇到台风出事故,蔡彦则允许他们适当放缓还债。这一商业模式,大大促进了红头船航运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程洋冈先贤在红头船贸易发家之后,非常重视兴学育才。早在清中期就建成了一定规模的书院——绿波书院。自清代到民国,大户人家创建书斋庭园更是蔚然成风,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书斋多达31个,从而使程洋冈逐渐变成一座书画艺术之乡,增厚了这座古村的文化底蕴。
蔡氏族人认为,程洋冈过去留下这么多与朝廷有关的文物,无疑还是与清代程洋冈出现大批具有影响力的潮商有关。自唐宋以来,程洋冈作为潮州通洋主要口岸之一,被饶宗颐誉为“粤东襟喉,潮州门户”。程洋冈人勇于开拓,善于商贸,在红头船海上贸易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而且致富不忘回馈社会,因而大家族传承悠久。现在在程洋冈和樟林,仍保留着清代知名红头船主蔡彦的故居和货栈,并流传下一些商业传奇。蔡彦,正是程洋冈另一大家族“成记”的代表性人物。
蔡立周介绍说,蔡彦当年曾在樟林古港经营红头船砻,他名下有众多船只,专门用于租借,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汽车按揭。船户租用他的船只后,三年内要是没有台风等天灾,租金就必须按时纳还。要是刚好遇到台风出事故,蔡彦则允许他们适当放缓还债。这一商业模式,大大促进了红头船航运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程洋冈先贤在红头船贸易发家之后,非常重视兴学育才。早在清中期就建成了一定规模的书院——绿波书院。自清代到民国,大户人家创建书斋庭园更是蔚然成风,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书斋多达31个,从而使程洋冈逐渐变成一座书画艺术之乡,增厚了这座古村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