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汕头库 > 新闻报道

汕头李立群以匠心出好作品,让世界了解潮汕——

潮语歌曲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2019-12-19 16:14:25 来源:汕头日报
  上世纪80年代末,围绕着潮语歌曲的创作演唱,聚集起了一批有才华的音乐人。30年来,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一首首优美的潮语歌不断问世,李立群便是其中一位。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李立群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潮语歌曲,《潮汕谣》展现潮汕优秀传统文化,典型的潮州音乐元素和乡土童谣的感染力,唱出了乡愁,唱出了回忆;《红头船》反映出潮汕人爱拼敢闯、勇立潮头的精神;《漫画女孩》在网络上颇为流行,歌曲里有潮语,又有国语,还加了说唱,听上去既亲切又好玩……

  近日,李立群接受专访。谈起自己的音乐创作,他激情澎湃,充满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家乡的热爱。

  作为第一批潮语歌曲的创作者,李立群可以说是潮语歌曲兴起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第一届创作大赛开始筹备时,我们作为汕头的作者,第一时间参与讨论”,回忆起第一次参与潮语歌曲创作情景,李立群记忆犹新,他说,那时候我们经过一番研究讨论,给潮语歌曲制定一个标准,叫现代潮语歌曲,比较流行化,适应那个时代的审美。

  “当时粤语、闽南语歌十分流行”,李立群说,听多了流行音乐,潮汕音乐人自然摩拳擦掌,期待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让潮汕歌手唱自己的歌,这也是创作潮语歌曲的初衷。很快,李立群和陈香庭合作,一首《这样的女孩》应运而生。

  作为一名潮汕人,李立群在宣传潮汕文化、潮汕歌曲方面可谓不遗余力。“在表达的时候,最朴素的语言,一切华丽的辞藻都屏弃掉,但又绝不能平庸”,他说,潮汕音乐人摸着石头过河,摸出了潮语歌曲创作的门道。一开始,他们认为应该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经过创作大赛实践后,他们觉得过分的书面语言不太好。一方面是容易和听众产生距离,另一方面因为背离了日常说话的规律,所以歌词会觉得比较难理解,一些词汇太过晦涩。到了第二届创作大赛的时候,李立群开始尝试使用比较方言化、口语化的表达。

  “汕头人像红头船认定方向不回头,汕头人海纳百川在这胸襟里头。汕头人低头也是为了抬起头,汕头人唱潮剧好戏就在后头。汕头人喝功夫茶再苦也不皱眉头,汕头人自强不息所以好运当头……”一曲《汕头人》一发布便受到听众的热烈追捧。该作品曲风大气又不失典雅,唱出了汕头人拼搏、奋进的精神,唱出了汕头的城市之魂,这首歌的作词人,便是李立群。

  “潮语歌曲填词后要修改非常难下手”,李立群坦言,写国语歌词,他一天的时间能有把握完成3首歌的填词,写潮语歌词却十分耗时,花三天的时间经常还不能完成一首歌词,有时候为了一个字,他甚至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尽管如此,李立群认为填词的训练还是必不可少的。

  无论是对作词作曲还是演唱者,潮语歌曲都有特殊的要求。李立群告诉记者,潮汕话共有八音,语言的弹性非常小,音调不对,意义可能就相反了。“在潮汕话里就是同一个韵、相差一个调。创作潮语歌曲难在要兼顾字的音调和意义,要非常注意潮语的特点。”李立群如是说。

  潮语歌曲这种富于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在过去的30年中陪着无数在家的、异乡的潮人走过了许多难忘的岁月,其受众群体也出现细分趋势。从风格上来说,从传统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到摇滚、民谣、说唱等形式,都各有粉丝追捧,年龄层次不同,听众需求也不尽相同。李立群的一首《孔雀河》,曲子和编曲有点像古代的龟兹音乐。典型的西域风格引发了听众的热议甚至是争议,这种曲风能不能作为潮语歌曲?李立群认为是可以的,他觉得从音乐的角度来说,潮语歌曲哪怕是用非洲的曲风都没有问题。“多元化是潮语歌曲走向成熟的标志。”李立群如是说。

  汕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音乐之城,给了音乐人扎实的文化功底,也给了他们许多的艺术灵感。如今,源源不断的90后、00后加入潮语音乐人的行列,越来越多优质的潮语歌曲推出,不断地加深着这座城市的音乐内涵。“原创音乐是一种值得坚守的情怀”,李立群表示,责任感,始终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的使命和修养。

  对于潮语歌曲这样一个有地域特性的文化到底有没有必要追求“本地”的问题,李立群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潮语歌曲什么题材都可以写,我们的目的不是只给潮汕人听。“我们的作品必须面向世界舞台”,李立群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潮语歌曲就是世界了解潮汕的一座桥梁。”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