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高度关注社会养老这一问题。在今年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多位委员就养老问题提出“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案。市委和市政协高度重视该提案的办理,将其列为2019年市委领导牵头督办的重点提案。市委领导深入到金平区金厦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龙湖区养老服务平台等处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提案办理情况汇报,分析存在问题,推动提案办理落实。市民政局会同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及各区县政府,把提案办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办理工作力度,力保提案成效惠及更多群众。
传统家庭式养老弱化,政协委员关注“老有所养”问题
随着人口流动化加剧,部分汕头市民选择到大城市甚至国外工作。例如,家住金平区的陈先生,兄弟俩在美国留学后留在那里工作,父母也曾到美国居住,但因不习惯那里的气候饮食,语言也不通,去了一趟就回汕头,再也不肯过去。如今父母年纪都已过七十,母亲还患有老年痴呆症,只能雇请保姆帮忙照看。陈先生兄弟俩一年回国一次,相隔东西半球,一直牵挂忧心着父母。陈先生这种家庭情况在汕头并不是个例。而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简单枯燥、精神上的孤独寂寞也应得到关注。郑女士夫妻都在北京工作,家公前几年去世,他们把家婆接到北京一起生活。然而夫妻工作繁忙还常出差,婆婆腿脚不好,北京地方大,也没认识的朋友,只能整日一人待在家,老人家形容日子过得就像“坐牢一样”,天天吵着要回汕头,可回汕头后她的日常生活又有谁能照料?
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俨然成为一个群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引起政协委员的关注,并提出相关提案。市政协委员蔡银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2年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而我市已经进入了人口老年化城市行列,一系列养老服务问题将交织叠加、集中凸显,而与之对应的是我市养老服务仍然薄弱,形势不容乐观。随着社会发展,由于家庭结构变迁和人口流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因此,弘扬和传承‘孝道文化’,建立以居家养老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政府为引导,非政府组织协调运作,以养老法规与制度为保障,以老年人居家生活与社区综合照料为内容,并以多元主体参与服务网络为支撑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模式符合我市养老事业的发展趋势。”
政协委员李洁芝接受采访时则提出关注老年人精神养老问题,她说:“我们需要提升对养老服务的理解。一说起养老,大家会认为就是医疗、护理、生活起居的照料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60岁到75岁之间的这部分老人群体,其实需要的养老服务远远不止这些,例如文化养老、创业养老、志愿养老显得尤为迫切。60岁退休的老人大半会开车,生活能自理,衣食无忧,但缺乏精神慰藉,缺乏彰显生命价值的平台,因此会有一种严重的失落感,觉得被社会抛弃。因此,解决好这个年龄段老人的精神养老问题,是重中之重。”
探索新路子,打造社会养老“汕头模式”
作为提案主办单位,市民政局高度重视,把提案办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通过实地调研,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加快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切实有效地推动我市养老事业健康发展并取得明显进展:
在资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完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老年人群体能够享受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养老服务水平。一是探索推进创新养老服务新模式,重点在龙湖区试点推进。龙湖区计划投入1000万元进行资助。二是市财政加大投入力度。下半年争取存量资金投入社区养老建设。2020年把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列入十件民生实事内容,争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三是市、区(县)本级提留福彩公益金分别确保不低于50%的比例集中用于养老服务,并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到2022年要将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市、区(县)本级提留福彩公益金分别确保不低于10%以上的比例用于居家养老。四是加强涉老资金监督管理,坚决杜绝违法违规使用涉老资金的现象。
在全市推广龙湖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经验,打造一批社区养老服务机构
目前,各区县均按提案办理方案要求,着手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进度,力争尽快投入一批养老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服务。金平区计划在现有4个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基础上,一方面继续完善设施、优化服务,另一方面向全区13个街道推广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龙湖区以出台《龙湖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管理暂行办法》为契机,推动龙湖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长者饭堂、嵌入社区式养老机构、社区护理站、社区老年大学等养老设施建设。濠江区计划投入资金加快推进马滘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设。潮阳区计划每年由区级福彩公益金资助村(居)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和“星光老年之家”的后续管理补助。潮南区计划进一步完成居家养老服务站、邻里互助试点的软件设施配套。南澳县计划在原有7个农村养老服务幸福计划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硬件建设、服务水平等,并新建后宅镇南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个。
提供个性化、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增强老年人幸福感
目前,提案办理成效初步显现,但提案办理不是一朝一夕,不是到此为止,是一个阶段性小结,是工作向前推进的新开始。接下来,如何鼓足后劲,继续推进社区养老是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力的考量。
蔡银华对记者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持之以恒地关心、支持我市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利用多种资源打造个性化养老。”他建议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做到因人而异,供求相符,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全方位、多层次、便捷而又满意的服务,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
李洁芝认为,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更深入更完善,可探索更多元化的“汕头模式”,她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引导老年人树立自力更生、老有所为的理念,增强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树立“少年强则中国强,老年强则中国更强”的积极向上理念;政策层面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创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重点帮助有意愿且身体状况允许的贫困老年人和其他老年人接受岗位技能和农业、手工业、艺术类实用技术培训,在劳动人事局技能培训政策上有所倾斜,重点扶持老年人的技能培训,提供相应资金支持;把社区老年人参加老年组织的人数作为基层政府业绩的考核指标,促进街道居委等基层组织加大力度引导老年人参加基层老年协会、老年志愿者组织等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让他们在社区治理创新中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服务社区;民政部门以文件形式发函通知所有民间组织,例如学会、协会、联合会等,在组织人员配置上适当安排老年人担任相应工作,由政府对该职位给予相应补贴,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位。
老年人养老,不只囿于“养”的层面,不只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蔡银华呼吁,不管政府相关部门如何努力在居家养老事业上下功夫,精神层面上老人更加需要子女的陪伴,这比任何形式的养老更实在。建议子女多抽时间陪伴在老人身边,做到“你养我大,我陪你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