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弹指一挥间,汕头已一改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农业生产为重点,第二、三产业基础薄弱、层次低的面貌,实现了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由53:21:26调整到2008年的5.4:54.3:40.3。产业层次的明显提升,极大地支撑了城市综合实力,使汕头这座“百载商埠”焕发出勃勃生机。
1955年,汕头地区的澄海县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水稻年亩产千斤县;上个世纪60年代,汕头成为全国首个粮食年亩产千斤地区;1991年,汕头又成为全国成建制地级市首个“吨谷市”。近年来,汕头农业产业化经营更是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大洋集团、金平铭丰、潮南侨丰、潮阳粮丰等60多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涵盖种植、畜牧、水产及加工、流通等行业,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的生力军。特色高效农业初具规模,已形成粮食、蔬菜、禽畜、水产、果茶业及花卉六大支柱产业,包括狮头鹅、潮汕蕉柑、三捻橄榄、蝴蝶兰等优势农产品。2008年,我市的粮食产量、水产品产量、水果产量和生猪出栏量分别是1949年的1.6倍、16.6倍、15.6倍和4.4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比例严重失调。然而,随着我市工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汕头重工业得到了发展和壮大,2007年,我市轻重工业的比例已由1949年的97.28:2.72调整为72.72:27.28。基础工业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能源、原材料的制约,能源行业尤其电力等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能源供应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2008年我市发电量达到81.4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近198倍。
汕头历来是粤东、赣南和闽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外贸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享有“百载商埠”盛誉。改革开放以来,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行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392.3亿元,比1949年增长353.8倍,年均增长10.5%。200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9.16亿元,比1952年增长447倍,年均增长11.5%。与此同时,新兴第三产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迅速崛起。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8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68亿元。房地产业近几年异军突起,2008年商品房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分别达到130.7万和135.1万平方米。金融体系日益完善,现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约900个,200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365.9亿元和426.7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1010.7倍和48.1倍。与此同时,现代物流业、科技服务业、商务会展业、文化创意业、信息咨询与计算机服务业等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应运而生,且得到了长足进步,成为城市发展的“活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