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革命老区潮南区红场镇,连片的茶园点缀在山间,满眼苍翠,茶香弥漫,茶园中不时可见茶农忙碌的身影。红场镇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较为薄弱,但近几年来,该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实施精准扶贫,大力发展特色茶叶产业。目前,茶叶生产已具备一定规模,成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不仅促进红场镇经济发展,也推动当地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现年35岁的罗俊钦是红场镇审者村茶厂的负责人,也是该村的致富带头人,在初中毕业时,他跟大多数农村青年一样,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在经历了10年的打工生活后,我得知当地政府对山区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于是在2010年,回到家乡跟随父亲学习茶叶种植和制作工艺,并于2011年开始接手自家的茶叶加工厂的生产、管理事务。”罗俊钦告诉记者,为了改变原本红场土山茶给人口味苦涩的印象,他通过不断的学习尝试,对其进行改良升级,使土山茶的茶香浓郁、口感甘醇,茶叶年产量也逐年增长,年产量约3万斤,直接产生经济效益20万元左右。
看到种茶能获取不错的收益,引起了村里人的兴趣。在罗俊钦的带动下,审者村的茶叶生产又重新焕发生机,原本弃田外出务工的10名茶农纷纷回家种起了茶叶,全村周边茶叶种植总面积增加到168亩,茶叶产值也比往年翻了几番。“红场茶‘复活’了,农民们收入增加了,我感到很高兴。”罗俊钦表示,接下来他打算为茶厂打造一个品牌,注册一个商标,把红场茶推广出去。
据了解,近年来红场镇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发挥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发展无公害茶叶产业,示范带动茶叶标准化生产,推动产业的升级。引进扩种“鸭屎香”、“单枞”、“锯朵仔”等优质茶叶茶苗,提高茶叶经济效益,打造汕头市优质单枞茶生产基地,成立了红场镇青绿、红苏香等专业合作社,成功申请了“红场青绿”商标,红场茶知名度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明显提升。目前,红场镇年度已改造3000亩老茶园,新种茶园面积超2000亩,现有种植农户1500户,自制作坊33个,茶叶加工厂4个,年产量可达50万斤,年创产值7500万元,占据全镇农业生产总值一半以上。
据红场镇农业办主任汤锡桂介绍,该镇将于2017年底新建示范茶园620亩,改造老茶园300亩,加大推动产业技能培训,提高茶农的生产水平和加工制作能力,计划引导辖区内有劳动力的精准贫困户,以劳力入股的形式参与优质茶产业,从而走出一条产业脱贫之路,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