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现振兴发展,关键要深化改革开放,释放发展活力。汕头是粤东西北各市中唯一的经济特区,我市充分利用特区先行先试和地方立法权等优势,大胆改革创新,加快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引领区域振兴发展。
将“侨”和“特”紧密结合
汕头开发建设海湾新区的构想,发端于两年前的特区“扩围”。2011年5月,国家批准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至全市,对汕头而言是实现跨越发展的又一个重大历史机遇。今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汕头要建设创新型经济特区。
“在新形势下要增创特区新优势,更好发挥‘窗口’和‘试验田’作用,必须把‘侨’字和‘特’字更紧密结合起来。”市委书记陈茂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2年8月下旬,汕头市委、市政府正式向省委、省政府上报《汕头海湾新区建设工作方案》,请求批准规划建设汕头海湾新区。仅仅2个月后,省政府便批准了《方案》。今年我市将在海湾新区的核心区完成填海24平方公里,并以此为基础,高水平规划建设36平方公里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争取列入国家区域工作计划。“一旦获得国家的支持,这个试验区将和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一样,成为汕头加快发展的新战略平台,汕头这个特区也就更‘特’了。”
目前,我市正抓紧海湾新区的规划编制工作。注重借鉴国内外相关城市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实际,把海湾新区总体规划与我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成果,与“一湾两岸”、珠港新城、南滨片区和东海岸新城各层次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提升规划的整体性。汕头海湾新区东海岸新城城市设计国际竞赛评审会本月18日在我市举行,这是国际规划业界一次高水平的竞技,各设计团队以国际的理念,全新的思维和广阔的视野,从不同角度为东海岸新城——未来汕头的城市中心提供了许多规划、设计建议,提交的方案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打造现代区域金融服务中心
据了解,汕头海湾新区总规划面积约480平方公里,包括核心区和拓展区,形成“六城一区”七大功能组成的空间布局。其中的核心区包括了东海岸新城、珠港新城、濠江滨海新城南滨片区,整体纳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规划范围。
海湾新区的核心区东海岸新城今年已完成填海24平方公里,完成产业发展、区域建设用海、基础设施建设等3个专项规划。今年11月将以承办粤东侨博会为契机,全面推进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努力建成华侨华人文化深度融合先行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华侨资产管理中心。汕头将先行先试,在推动华侨经济与文化发展、海峡两岸与港澳合作、营商环境与商事规划,以及通关制度、财税、土地、海域使用、投资管理、金融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力争建成全国改革创新的先行区。
对于汕头这一创举,许多港澳潮籍乡亲认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或将成为汕头乃至粤东今后的“地标”性的试验区。出台更优惠的金融政策,创建更优化的发展环境,无疑将使汕头成为吸引世界各地潮商资本和潮人企业,形成潮商资本集聚区、金融产业发展集聚区的新“洼地”。
为此,我市提出了加大政策创新力度。依托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开展华侨产业投融资探索试验,申报建设自由贸易园区,争取实现各种优惠政策的叠加,将其打造成为粤东乃至东南沿海的政策高地、创新集群和对外窗口。以承办第五届粤东侨博会为契机,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规划建设汕头海湾新区的重要意义和优惠政策,进一步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引导潮商抱团回家乡发展,推动粤东大发展的热潮。
“四大中心”提升中心城市地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好省《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我市将加快发展空间和功能布局的战略性优化,打造区域现代服务中心、交通航运中心、文化科教中心、旅游休闲中心,在服务和辐射周边中提升汕头中心城市的地位,做到“北优”、“南拓”、“东扩”、“西联”。
“北优”即实现主城区“腾笼换鸟”,重点建设珠港新城和粤东物流新城。珠港新城计划投资500亿元,盘活黄金地段4000多亩土地,打造粤东地区金融商贸和潮商总部基地。目前已认定两批共54家总部企业获得入驻珠港新城总部经济区资格,其中3家企业已竞得总部用地,即将于第五届粤东侨博会期间启动建设。与中国五矿集团合作建设的粤东物流新城,已和阿里巴巴、苏宁电器等签订投资意向项目31个。
“南拓”,与中信集团合作建设濠江新城,近期将启动南滨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启动苏埃过海隧道建设。
“东扩”,与中交建集团合作建设东海岸新城,现累计完成投资超55亿元,约25公里抛石海堤全部合龙,围内土地吹填完成95%,投资20亿元的滨海大道及新津河大桥、外砂河大桥将于粤东侨博会期间开工建设。
“西联”向西主动联接潮州、揭阳,与国开行和深圳潮商投资集团合作,建设48平方公里集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国际湿地保护区为一体的西部生态智慧新城。
同时,我市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澄海、潮阳、潮南、南澳等城市副中心组团,推动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强化汕潮揭同城化机制,在三市车辆年票互认、公交线路互通基础上,推进广电、通信、医疗等民生合作和交通、产业对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