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汕头库 > 专题片

《红色交通线》(1):历史回声

2021-06-02 09:28:27 来源:本网

【串词】陈勇:有一位建筑大师曾经说过:“城市是一部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她的抱负。”作为中国开埠较早的沿海城市——汕头,早在二十世纪30年代已经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那时,以小公园为中心、四周呈放射状“四永一升平”骑楼街区车水马龙、商号林立,一派南中国“十里洋场”的景象。今天,我们的故事,要从一间不起眼的商号讲起。

【同期声】主持人 陈勇:这里是小公园街区的海平路,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外围的西堤路还未铺筑完成时,这里是最靠海边的商业街。在这条路上曾经开设了一间“华富电料行”,当时并不怎么引人注意。直到80多年后的今天,它被开辟为红色交通站旧址陈列馆,那段地下革命斗争的历史,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配音】自开馆以来,几乎每个工作日都有络绎不绝的参观者走进这座历史陈列馆,重新认知一段光辉的革命史。在三层楼的展厅里,除了陈列革命历史文物和档案、照片的复制品等之外,还利用先进的声光电技术,向人们展现上世纪30年代中共中央开辟的一条纵贯数千里的秘密交通线的来龙去脉。而海平路97号,正是当年这条线上的一个重要站点。
【同期声】主持人 陈勇:
馆长,可能有很多观众对“交通站”这个词产生误解,会以为和现在的客运站是一样的。那么实际上当时的“交通站”是什么样一个单位呢?
【同期声】汕头红色交通站旧址陈列馆馆长 张如强:
“交通站”跟现在客运站它不是一个概念。它其实就是当年我们党地下的一个秘密联络点。这个站它当年有三大任务,第一个就是护送党的高级干部。第二个就是传送当年苏区需要的一些重要的物资,比如药品、无线电器材。还有一个就是资金。当年在苏区斗争中缴获的一些黄金白银,通过我们这条线护送到上海,作为我们党活动经费。
【配音】根据现有史料和回忆录,海平路97号这处当年的秘密交通站,是周恩来同志亲自部署建立的,并在1931年至1934年期间担负起极其重要的革命任务。不过也正是由于秘密交通站存在时间短,后来又历经战乱和风雨洗礼,这栋楼的主人也不断变更,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一度被尘封。
【同期声】主持人 陈勇:
那怎么样证明交通站就设在海平路97号这个地方?
【同期声】汕头红色交通站旧址陈列馆馆长 张如强:
1984年的时候,在这个站里面当过交通员的顾玉良同志,他来到汕头,经过反复地辨认,确定这个地方就是他当年工作过的。修缮之前,就是这个样子,97号这个“华富电料行”。
【配音】如今,在修缮加固基础上开辟出来的红色交通站旧址陈列馆,实际上是将海平路97、99、101三个铺面合并而成。在97号楼内,馆方尽可能地按照上世纪30年代的风格,并参考老同志回忆录,还原了当年华富电料行的布设。穿梭在三层楼的店铺里,仿佛时光倒流。
【同期声】讲解员 黄少彦:
这里是当时一楼商铺柜台,这位就是会计顾玉良,也是我们的地下党骨干。那他在门口可以起到望风的作用,一有风吹草动可以向楼上发出警示。那这个场景呢就是我们根据当时交通员的回忆录,进行的再现。当时呢(地下交通站)站长陈彭年就与客人在这里洽谈生意。表面上他们可能是在打麻将,但其实可能是借着华富电料行的名头在交换情报,开展一些秘密性工作。因为这个华富电料行,是经营一些电器材料产品的,那可能通过生意的方式,然后(将物资)运往中央苏区。
【配音】而陈列馆三楼这个“汕头交通站历史贡献展厅”,则采用巨大的电子显示屏组成了一幅相片墙,集合了150多位历史人物的头像,参观者只需站在大厅中间,举起一只手掌即可与相片墙互动,获取人物生平介绍。原来,这些人物中,除了有当年汕头交通站的交通员骨干之外,更多的是人们熟悉的早年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们都曾是红色交通线的亲历者。
【同期声】讲解员 刘宜琳:
事实上,当年我们这条红色交通线先后是护送过三批、超过200位共产党的高级干部,经汕头长途跋涉到达中央苏区,其中像周恩来、邓小平、杨尚昆等人,后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成为了国家领导人。而汕头交通站在当年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配音】如今,海平路97号汕头红色交通站旧址陈列馆,已经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我市的红色名片。而这张红色名片的打造,也离不开文史研究人员多年的默默耕耘。和主持人陈勇一起参观陈列馆的这位八旬老人,名叫秦梓高。退休前,秦老先生一直在汕头市委党史办任职副研究员,早在30多年前就实地考察过整条交通线的重要遗址,并访问了多位当时仍然健在的交通站骨干,记录下若干第一手材料。
【同期声】中共汕头市委党史办原副研究员 秦梓高:
这位就是当年来汕头创建秘密交通站的骨干之一顾玉良。//主持人 陈勇:您访问过他?
秦梓高:是的,我在上世纪80年代一次去上海出差,无意中获悉他的住址,当时刚好是一个雨夜,辗转找到他家时淋成落汤鸡,记得很清楚。那次访问,他就给我回忆了早年怎么来汕头建站,这个交通站如何运作,很难得。
【配音】在参观交流中,秦梓高老师为我们娓娓道出了这条红色交通线的历史渊源。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国共合作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不料蒋介石于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随后共产党组织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可惜起义部队在潮汕被反动派打散,包括周恩来等一部分高级领导干部,秘密转移到香港,辗转到达上海,并将中共中央秘密设立在上海。而朱德则领导部分南昌起义部队,转战闽粤赣抵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军会师,相继开辟了赣南、闽西等革命根据地。在上海的中共中央为了加强与革命根据地的联系,从此开始了地下交通线的建设。
【同期声】中共汕头市委党史办原副研究员 秦梓高:1930年6月,毛泽东就派了红四军四支队政治部主任卢肇西从福建来到汕头,又坐船到上海去向党中央汇报。毛泽东特别交待要成立一条交通线,既可以沟通信息,又可护送物资,又可干部来往。所以在卢肇西向中央汇报的时候,中央感觉的确是一个大问题。所以1930年的11月份,中央专门开会成立了直属中央的交通局。
【配音】中共中央交通局成立后,组建了以周恩来为首的交通委员会,提出要在三个月内建成一条由上海经香港转汕头,沿韩江北上大埔,再穿越闽西山区,到达江西瑞金红色根据地的地下交通线。由周恩来亲自选点、布点,在沿途设立大、中、小若干秘密交通站。
【同期声】主持人 陈勇:
那为什么会选择香港、汕头、大埔、永定设这几个站,在这几个地方呢?
【同期声】中共汕头市委党史办原副研究员 秦梓高:
应该说这个是跟周恩来同志有关。周恩来同志两次东征就来过汕头,而且亲自率军到兴宁一带去。以后又在香港休息一段时间再又回到党中央,在上海。所以他对这个交通线比较熟悉。另外这个交通线呢,最好选能快速达到的。交通站最怕交织太多。新中国成立前顺畅的第一是水路;第二呢,到山区那边呢,我们已经有武装了,有根据地了。例如永定站,永定是闽西大站。它不单有人员、有部队来护送这些同志,还有高山密林。所以这样对安全保障更有把握。

【配音】同样长期关注着那段红色交通线历史的,还有一位中学女教师——刘瑞瑾。刘瑞瑾的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参与过地下革命工作。从小刘瑞瑾就爱听父辈讲他们过去的革命斗争故事。多年前,她参与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的志愿工作,协助整理开埠史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对红色交通线的历史有了深入了解,为此还创作了一部纪实小说《秘密交通站》。
【同期声】主持人 陈勇:
那您撰写的这部纪实小说《秘密交通站》,是不是有很大部分受您父亲的启发?
【同期声】金砂中学教师  纪实小说《秘密交通站》作者 刘瑞瑾:
我的初衷呢就是说,要完成我父亲的一个遗愿。因为我父亲1948年底就是做秘密交通这一方面的工作。他跟我说这个题材非常有意义。另一个缘由,还是要说到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朱佳木同志。他曾经是陈云同志的秘书。2010年他在做陈云年鉴的时候,查到陈云曾经经过汕头去中央苏区。所以他就专门来汕头找交通站的遗址。而且两次给广东省委写信,说这段非常重大的革命历史应该多宣传。
【配音】在上级领导的鼓励下,刘瑞瑾耗时四年翻阅大量史料,访问了若干革命老同志,终于将上世纪30年代隐蔽战线的史实,糅合不同时期革命老同志的斗争经历,创作成小说《秘密交通站》。也正因为有了搜集整理史料的经验,当汕头红色交通站旧址布展时,她就受邀参与了展览文字资料的撰写工作,如今每次回访陈列馆,她仍心生感动。
【同期声】金砂中学教师  纪实小说《秘密交通站》作者 刘瑞瑾:
资料的搜集当中呢,我第一个感动就是说,这些革命者他们的那一种为革命奉献一切的精神。特别是这些普通的交通员,有些根本就没有留下姓名的。。。他们就是这样默默地奉献。所以我就觉得说这些无名英雄,他们是我们应该歌颂纪念的。
【配音】从华洋杂处的香港到山高林密的永定,这是一条跨越千山万水的荆棘之路。那些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老交通员将如何披荆斩棘、运筹帷幄,把关乎革命前途的秘密交通站,像钉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敌人的身躯上。请继续收看第二集《山高水长》。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