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汕头库 > 专题片

《红色交通线》(7):红心永葆

2021-06-02 17:08:09 来源:本网

【串词】在过去几个月中,我们摄制组沿着中央红色交通线北上,从汕头到潮州、大埔、永定,一路追寻着红色历史印记,在搜集记录当年地下斗争事迹的同时,也亲身感受着“红色土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配音】梅州市的大埔县地处闽粤交界,境内三江交汇,过去水运发达,其中韩江在境内长约140公里,是红色交通线上相当重要的一环。比邻韩江支流汀江的青溪镇,几乎村村都有红色故事。近年来,该镇以红色资源和交通线为抓手,维护修缮革命旧址,配套基础设施,串珠成链发展红色旅游。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客家土楼——棣萼楼,作为当年交通站的秘密物资仓库,已被当地修缮保护起来,成为热门的“打卡”景点。而棣萼楼所在的蕉坑村,也被逐步打造成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独具韵味的红色古村。当年大埔境内的交通线上,曾涌现出若干位出色的英雄人物,其中多宝坑交通站站长邹日祥一门忠烈。他的故居,也就是交通站旧址,如今在有关部门扶持下已完成修缮改造,还对道路、停车场和绿化进行了配套建设。
【同期声】主持人 陈勇:这个老屋是经过改造了是吧?

邹日祥的侄孙 邹铁平:在2012年广州市公安局来这里扶贫,把它修了一下。现在是革命展览馆了,时常有人来参观学习。
【配音】而当年大埔交通中站所在的青溪村,变化也一年比一年明显。老村址前,坡地变缓、水塘填平,一座按照省级纪念园标准建设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纪念园,已正式对外开放。而这一切,既得益于改革开放,也得益于大埔县2009年成功申报“中央苏区”县。十年来,大埔县在获得中央相关优惠和扶贫政策的同时,也实施着自己的红色开发规划。
【同期声】中共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甘海洋:一个就是活化我们的红色历史,另一个就是使红色旅游成为一个拳头产品,就是把一些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建立纪念馆、纪念园,作为文化交流的平台。还有就是将我们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我们自然的生态资源以及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我们就是说“红、历、古”结合起来,提供一个新的引擎。
【配音】近年来,青溪镇还按照上级部署,主动融入“梅江韩江文化生态健康旅游特色产业带”建设,将红色旅游资源与当地的绿色生态有机结合,在汀江边开辟了这座“江畔人家”休闲度假村。自对外开放以来,备受各地游客青睐,去年游客量就达76.2万人次。
【同期声】主持人 陈勇:咱们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前面就是汀江。

“江畔人家”休闲度假村负责人?江生财:对。

陈勇:这山叫什么山?

江生财:这座山叫长寿山。因为我们当地居民都比较长寿,8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

陈勇:我们在打造生态旅游这方面有什么考量吗?

江生财:我们主要是考虑可持续。像我们景区是保持它的原生态,没有大面积的开发,保持原样。就是依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配音】事实上,“江畔人家”度假村所处的位置,与当年大埔交通中站属于同一片山地。1987年因建设广东省青溪电站需要,交通中站旧址余氏宗祠被淹没于水电站库区水下。而这片没有被淹没的高地,如今建成了“江畔人家”度假村,又按照1:1的比例打造了一个红色交通中站纪念馆。
【同期声】“江畔人家”休闲度假村负责人 江生财:根据历史记载,当时一些(共产党的)党政军领导人经过这边的时候,恢复了一些历史场景。

陈勇:主要是让大家来到这里,感受红色交通线上发生的故事,对吧?

江生财:对对对。我感觉还是挺受游客欢迎的,个人也有,团体也有。
【配音】另据度假村介绍,红色旅游的发展,还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出路,让青溪当地老百姓的腰包也逐渐鼓起来。而在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另一条副线上,当年叶剑英同志曾经在埔东地区的和村作短暂停留。如今隶属枫朗镇的和村,也正发生着润物细无声的变化。当地群众依靠扶贫和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地发展起了种植业,逐步走上了小康之路。
【同期声】陈勇:这几年的老房子都变成新房子了,现在进村的道路也修得很好了?

大埔县和村村民:对呀,路通财通。

陈勇:我看现在大山到处都是果子。

村民:响应党的号召开山种果,(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以种植青梅为主,青梅现在就比较少了,这几年都是种蜜柚比较多,因为它的产量比较高。

陈勇:柚子成熟的时候是不是都销售到全国各地?

村民:是啊。这几年都是福建那边的商贩来收购。一般都是中秋节之前,我们就已经全部卖出去了。
【配音】大埔人爱唱山歌,山歌是他们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当年成功护送周恩来进入苏区时,他们唱起了山歌:“青溪山高又高,汀江河水波连波,披星戴月急转移,爬山涉水送伍豪”。而今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他们又唱起了新创作的山歌:
【同期声】客家山歌非遗传承人 余乃立:[唱]今日苏区大变样,苏区人民情最真,红色交通红色路,红色基因永传承……
【配音】大埔县再往北,就是福建永定。永定被誉为“土地革命摇篮”。早在1928年,由张鼎丞等共产党人领导的永定暴动,开创了闽西革命根据地,不久又建立了永定县苏维埃政府。1929年,毛泽东、朱德又领导红军挺进闽西,深入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直到1931年将赣南、闽西两大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苏区。永定因此也留下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并先后涌现出14位开国少将。
【同期声】主持人 陈勇: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永定金丰大山的一个小山村——牛牯扑。1929年8月毛泽东身患疟疾,在这里养病。有一次他的行踪被国民党民团发现。在敌人围剿的紧急时刻,该村村民陈添裕背着他狂奔十余华里,到达安全地段,躲过了一劫。现在,这里经过修缮和改造,已经成了一个红色研学教育基地。
【配音】而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中央红色交通线开辟后,永定境内曾秘密建立交通大站、中站、小站共10多处。近年来,随着永定撤县设区,经济逐步走上快车道,当地正致力于实施中央红色交通线资源保护传承工程。位于永定金砂乡上金村的永昌楼,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在内陆的唯一交通大站。该楼不幸在1964年洪水中倒塌。如今当地不仅在原址上按原貌重建永昌楼,还对该村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进行了整体规划。鉴于当地既是福建省第一支红军部队和中共闽西特委成立之地,又是开国少将范阳春的故里,相关革命旧址的修缮和纪念展馆的配套工程已陆续动工。位于合溪乡溪南村的孟良公祠,是当年合溪交通中站的旧址。周恩来经中央交通线进入苏区时,曾应邀在此出席共青团永定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如今这里也已布置成纪念馆,成为福建当地的团建研学基地。
【同期声】龙岩市永定区史志办原主任 赖立钦:很多革命遗址,要进行维护,要进行重建,需要大量的资金,但财政资金也比较困难,那怎么办呢?我们采取公司化运作的一个办法,就成立了一个红色文化旅游开发公司,那我们向上面争取一些项目资金,还有利用社会上的一些闲散资金,集中由红色文化公司来统一进行开发利用,甚至经营。

主持人 陈勇:带旺了我们的旅游经济?

赖立钦:这个旅游经济,慢慢地饭店也是越来越红火了。村容村貌也是一个重要的改观。
【配音】红色研学游,是永定红色文化产业的新业态。仅2019年一季度,永定区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培训班学员414班次共二万一千多人次。地处永定城郊的伯公凹,是当年中央红色交通线伯公凹小站所在地。不过,这座只有14户人口的小山村,过去交通闭塞,鲜为人知。七年前,身为交通站烈士后人的邹广敦,毅然充当起红色文化义务宣传员的角色,在他的努力下,伯公凹红色历史遗址的保护工作获得各级党政的重视,陆续完成基础设施改造,如今已开辟为永定颇有名气的红色研学基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各地的党员干部团队,来这里聆听伯公凹七烈士的故事,重走红色交通线,寻访革命先驱足迹。
【同期声】山东省直机关工委副书记 卫春明:红色交通线这么多领导从这走,一点问题没出,这是确实不容易。为我们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大功劳,确实是感受很深。我们是从事机关党务工作的。那么在新形势下,要认真地抓好从严治党,不忘我们先烈当年的遗志,为我们的老百姓谋福利。
【配音】永定,又被称作“一座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境内有大大小小土楼两万多座,已经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它一度面临着“风景旧曾谙,打完卡就走”的尴尬。不过,最近两年,永定瞄准新业态,将土楼文化游进行了重新整合、包装。在永定海拔最高土楼群的陈东乡岩太村,国企旅游公司出资租下闲置土楼,在保护基础上进行精细化装修改造,并逐步打造土楼梯田大景观,策划农民丰收节等文化活动,让这张世界名片焕发出新活力。
【同期声】龙岩市永定区陈东乡干部 连张维:土楼它一定要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它才能够保下来。我们现在,除了把土楼改造成民宿以外,也做了一些像土楼摄影艺术馆,也把土楼改造成体验客家传统手工的公共空间来使用。希望游客来了之后能够更深度地去了解土楼的客家文化,了解土楼建筑的艺术魅力。
【配音】汕头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从海路转入大陆的重要枢纽,当年秘密设立的两处交通站——中法药房、华富电料行旧址,如今已被列入广东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位于海平路的华富电料行旧址修复后,于2019年元旦开辟为陈列馆并对外开放,成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热门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红色交通线的故事感染着每位参观者,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弘扬先烈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字幕:2019年10月中央红色交通线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串词】陈勇: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史中,中央红色交通线虽然只是存在短短四年多的时间,但它的安全运作,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一条由诸多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并肩作战,用智慧、汗水和鲜血开辟出来的通向光明的路线。进入新时代,红色交通线沿途的群众继续弘扬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阔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追逐着更加美好的中国梦。


作者:汕头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中心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