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汕头库 > 专题片

《潮汕左翼文化名人》(1)杜国庠:革命先驱 文化巨匠

2021-06-07 18:40:06 来源:本网


【串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一群胸怀崇高理想的进步青年走出潮汕平原,远赴当时中国革命文化运动中心的上海,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大潮。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用青春和热血书写非凡的历史,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今年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90周年,在新中国成立71周年之际,本台推出《潮汕左翼文化名人》系列专题,追寻他们的足迹,讲述他们的故事,传承伟大的革命精神。今天的节目首先要介绍的,是潮汕籍左联文化名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历史学家杜国庠。

【配音】为了追寻杜国庠的革命足迹,近日记者怀着敬仰的心情,来到澄海区兰苑村瞻仰杜国庠故居。这是一处仅有30多平方米的老屋,厅中悬挂着杜国庠夫妇的肖像。老屋朴实无华的风格,正和杜国庠厚重淳朴的一生相呼应。

【配音】时间回到1889年,杜国庠就出生在这间老屋。父亲杜建珪是晚清的秀才,在乡间以教书为业。

【配音】澄海区委党史办党史股负责人 王维锋:

(杜国庠)5岁的时候就丧父,所以家里很艰难,他母亲就坚持让他上私塾 。我们澄海有一位名人叫吴贯因,在他家乡那里教私塾,觉得这个孩子很聪明。

【配音】1904年,15岁的杜国庠写了一篇策论,痛斥当时日俄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东北的狼子野心,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后来成为著名史学家的吴贯因看到了这篇文章,大为赞赏。

【同期声】澄海区博物馆馆长 蔡文胜:

(吴贯因)看到他这篇文章后对他很赏识,就让他(杜国庠)的老师把杜国庠带到他(吴贯因)自己这边来学习,后来他(杜国庠)到日本也是吴贯因推荐他过去的。

【同期声】杜国庠的侄孙 杜楚豪:

他(杜国庠)这一批留学的人我们村里去了三人,三人留学日本。以前祠堂有田地 是用祠堂的钱供他们留学的

【配音】1907年起,杜国庠先后就读于早稻田大学、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和京都帝国大学。在同时留学日本的李大钊的引荐下,结识了日本早期著名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河上肇。

【同期声】澄海区博物馆馆长 蔡文胜:

杜国庠在那边听一个社会主义学者河上肇有关马列主义的课程,开始受到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配音】1919年,杜国庠学成回国,经李大钊推荐,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他与李春涛在北京共同租住一处四合院,与共产党人谭平山、彭湃、柯柏年等往来密切。因共同向往“红色”,大家给这处四合院取名“赭庐”,成为进步青年共铸革命理想的场所。

【同期声】澄海区委党史办党史股负责人 王维锋:

后来由于东北的军阀对学校进行控制,排斥进步人士。 1925年他(杜国庠)的母亲去世,就以这个理由他回家奔丧。

【配音】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杜国庠被公推为澄海中学校长,他着手的第一件事,便是破除封建礼教的陋规,开创了男女同校的新风。

【同期声】澄海区委党史办党史股负责人 王维锋:

他就招了6位女学生,像早期革命家吴文兰、蔡楚银这些同学,对潮汕革命贡献非常大。

【配音】杜国庠还聘请柯柏年来澄中任职,播撒革命种子。受他们影响,进步学生林灿、吴文兰等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配音】1925年底,经时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指派,杜国庠出任金山中学校长。

【同期声】澄海区博物馆馆长 蔡文胜:

金中当时一些校产被人霸占了,他就开始清理校产,还有在那边带动学生进行一些革命活动。

【配音】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汕头、潮州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幸得工友报讯,杜国庠避匿乡间才逃过一劫。


【串词】1928年1月,杜国庠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参加了革命文学团体“太阳社”,又和潮汕籍左翼作家洪灵菲、戴平万等组织“我们社”,创办《我们》月刊,用文学的武器向黑暗势力发起挑战。

【配音】艰苦的环境和危险的斗争检验着共产党人的忠诚。在艰苦的条件下,杜国庠仍致力于革命文艺理论的研究和外国进步文学作品的翻译。他翻译的《废人》《艺术论》《到新写实主义之路》《普罗列塔利亚艺术底内容与形式》等小说和论文,对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展都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配音】而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方面,杜国庠用林伯修、吴念慈等笔名翻译了大量的学术作品,包括德波林的《辩证法的唯物论入门》,普列汉诺夫的《史的一元论》等。他还和柯柏年合译了乌连诺夫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和柯柏年等人合编了《经济学辞典》和《新术语辞典》,为当时民众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起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配音】1929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杜国庠是委员之一。“文委”成立以后,立即筹建“左联”,后来又成立了“社联”“剧联”“美联”“教联”等左翼组织,在此基础上,党又成立了一个公开领导这些群众团体的机构一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杜国庠是领导成员之一,担任了组织领导工作,团结了一大批社会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配音】不过,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国民党反动派不断加强清洗和围剿,中共机关屡遭破坏。1935年2月,杜国庠、田汉,阳翰笙、黄文杰、许涤新等中央文委的负责同志被反动当局逮捕。

【同期声】澄海区委党史办党史股负责人 王维锋:

(杜国庠)在苏州反省院坐了两年监狱,后来释放出来 因为他是学者,很多社会名流都来营救他。

【配音】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杜国庠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充分显现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和坚强的革命意志。

【配音】西安事变后,经过我党斗争,国民党同意释放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实行共同抗日。杜国庠结束了两年多狱中生活,获得了自由。

【配音】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国转入全面抗战。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背景下,杜国庠豪情满怀奔赴抗日第一线,转战上海、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区,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和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

【配音】同时,在郭沫若的直接领导下,杜国庠夜以继日开展对日宣传等工作,还要与国民党周旋与斗争,可谓殚精竭虑。

【串词】1940年,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郭沫若出任主任委员。文工委名义上虽属国民党政权的一个机构,而实际工作仍继续在我党南方局和周恩来的领导之下开展工作。杜国庠是10名专任专员之一。文工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大量的文化学术研究活动。

【配音】这一时期,杜国庠集中精力从事中国思想史、先秦诸子的研究,体现其坚持马列主义立场的学术精神和深邃的学术思想。

【配音】1946年6月,杜国庠在上海与侯外庐等人合著的《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出版;在生活相当艰苦的条件下,写出了《先秦诸子思想概要》一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者的思想,作了精湛的研究和论述。

【配音】1946年春,杜国庠以文化人身份到黄炎培开办的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任教授,继续从事学术研究以及团结、争取民主人士的工作。同时,和侯外庐一起负责《文汇报》副刊《新思潮》的主编。对于在敌伪统治下窒息了8年之久的沦陷区人民群众来说,《新思潮》所宣传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配音】1949年,杜国庠和侯外庐等人合著的《中国思想通史》第二、三卷也出版了,他们用默默的劳动,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增添了无尽的财富。


【串词】新中国成立后国后,杜国庠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文教厅长等职,他以年逾花甲的高龄,为开创和发展广东的社会主义文教事业,为广东省的院校设置,教师培养和教育制度的建设付出辛勤的劳动,作出突出贡献。晚年,他将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了学术著作《便桥集》。

【同期声】澄海区博物馆馆长 蔡文胜:

他(杜国庠)后来当到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的院长,还有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的副院长,对整个广东的哲学研究影响很大,他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历史跟哲学 学术成就还是集中在哲学方面,他在哲学方面在中国算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古代哲学的,比较有成就的哲学家。

【配音】杜国庠几十年勤学苦研,学识渊博。他探涉的学术领域十分广阔,包含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古文献、佛学、逻辑学、因明学等,在这些方面杜国庠都具有高深的造诣。

【配音】1961年1月12日,杜国庠因积劳成疾,患胃癌医治无效在广州溘然长逝,享年72岁。

【配音】在他的家乡汕头市澄海区,修建了杜国庠墓和杜国庠塑像,供人们缅怀和瞻仰。

【配音】杜国庠逝世后,人们以各种形式寄托哀思。在缅怀杜国庠的人中,包括他留学日本时的同窗好友郭沫若。

【同期声】澄海搏物馆馆长:

原来有一种说法叫“北郭南杜”, 他(杜国庠)跟郭沫若是齐名的,他跟郭沫若原来在日本的时候就认识了,而且在第一次东征郭沫若来到潮汕的时候,郭沫若跟杜国庠的接触也是比较密切,经常在一起 后来郭沫若写过一首诗 回忆他在潮汕的经历。

【配音】【字幕】“生死交游五十年,老兄风格胜前贤。墨名绝学劳针指,马列真诠赖火传”,这是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事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痛失一位德高望重的战友而赋诗缅怀,对杜国庠光辉的革命生涯给予高度的评价。

【同期声】广东省社科院 研究员 曾牧野:

杜国庠同志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老前辈,又是令人尊敬的、德高望重的、有创见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这位来自潮汕地区的文化巨匠,确实令人怀念、令人敬仰。


【串词】杜国庠“显影”记录在中国革命史“底片”上的,是一位革命先驱的光辉形象,也是一位文化巨匠的高大形象。他把一生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党的文化事业,充分彰显一位革命者的高风亮节。他毕生不遗余力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阐扬唯物主义,揭露和批判唯心主义的错误。他治学严谨,作风扎实,虚怀若谷,胸怀坦荡。他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和治学态度,将永远为人们所景仰。



【记者】林在鹏 孟磊

作者:汕头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中心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