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党的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化战线上,一批潮汕籍“左联”青年文化人向反动文化发起猛烈进攻。其中的一位“战士”在“左联”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既是“左联”的12名筹备委员之一,也是最后一任“左联”党团书记。他就是革命家、无产阶级文学著名作家、中国工人运动领导人和先驱之一戴平万。
【配音】在潮州市归湖镇溪口村,有一座“下山虎”传统民居,1903年,著名的“左联”作家戴平万就出生在这里。作为南粤“左联”红色之旅的建设项目,戴平万故居刚刚进行了修缮,门框上还保留着当年日军侵略时炮弹炸毁的痕迹。
【同期声】溪口村村委书记 戴建斌:
修缮的思路以修旧如旧,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99平方米。
【配音】戴平万原名戴均,祖上三代都是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戴平万自幼聪慧好学,8岁时就在戴氏家族办的“凤喈私塾”读书,12岁时到潮州城南小学读书。
【同期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陈贤武:
戴平万出身于名门之家、书香之家。他的曾祖父戴维祺是清道光二十八年的举人。他的祖父戴清源在清代曾任翰林院孔目。到民国初年,是驻汕头漳潮会馆的负责人之一。到他的父亲戴贞素,曾经是京师大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的肆业生,当年在潮州是名望非常高的名士,也是著名的教师 戴平万就是在这种氛围中熏陶出来的学子。
【配音】后来,戴平万与“左联”著名作家洪灵菲一同考进广东省立潮州中学,也就是金山中学的前身,开始接受革命思想,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22年,两人又一起考取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即中山大学的前身。由于志同道合,两人成为挚友,洪灵菲父亲的荣春堂中药房和戴平万在潮州城的住家“双柑书屋”成为他们重要的活动场所。
【配音】在广州求学期间,戴平万在潮州庵埠人、共产党员许甦魂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与洪灵菲一起在广州组织领导“潮州旅穗学生革命同志会”,参加了广州省港工人大罢工等革命活动,开展反帝斗争。
【同期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陈贤武:
等到他毕业后 就由许甦魂安排他到海外部驻暹罗(泰国)的机构工作,蒋介石清党的时候,因为戴平万是跨党党员,在海外清党的时候就被清出去。
【串词】此时,戴平万在泰国遇到了流亡的洪灵菲,二人一起经新加坡回到了上海,参加党组织的地下活动。在这期间,戴平万创作了短篇小说《在旅馆中》和《流氓馆》,用手中的笔继续战斗。
【配音】1927年,戴平万和洪灵菲获悉南昌起义军进入潮汕的消息,当即从上海乘船回到潮汕追随起义军。然而,当他们抵达汕头港时,起义军已经离开潮汕。他们只好绕道到潮安红砂村洪灵菲的家里暂避。
【同期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成员 陈伟家:
躲十天的时间 他(戴平万)的母亲为了去看儿子,要扮成一个香客 就是说要去拜神,化妆后坐船,因为在这个地方坐船才能过江东,避开一路的检查,然后见了她的儿子后,自此一生没办法遇到。
【配音】在红砂村藏匿一个月后,戴平万和洪灵菲从汕头乘船辗转到了海陆丰农民运动根据地,投身革命。戴平万早期写的书信体短篇小说《出路》,就是取材于这次的遭遇,作品中深刻地反映出他迫切想要冲出旧中国牢笼的心境,以及母子依依惜别的强烈情感,可以说是一篇自传体小说。
【配音】而此时,上海作为中国革命和左翼文化运动中心的地位已经凸显,戴平万和洪灵菲决定前往上海继续投身革命。1929年10月,上海地下党开始筹备组织“左联”,戴平万成为12名“左联”筹委成员之一。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戴平万在”左联”的机关刊物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代表作《陆阿六》等3篇小说。
【同期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陈贤武:
戴平万的革命文学,主要就是他最擅长的农民运动,农民艰苦的生活 特别是《陆阿六》这篇小说被当年阿英(钱杏邨) 也就是新文学的小说家、评论家赞誉为是新文学的“花蕊”。
【同期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成员 陈伟家:
这个作品主要是写一个青年农民陆阿六。从他的无知到他的觉悟。最后他多次参加农民运动。在农民运动多次遭受打击、解散的情况下,他并没有放弃斗争,还是继续参与,当时是唤醒了广大农村的青年农民,从这一点可见当时戴平万已经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学视觉。
【配音】1929年,戴平万又发表了《都市之夜》《小丰》等11篇作品。
【配音】1931年秋,戴平万被党组织派往东北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任哈尔滨地下总工会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长,与时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罗登贤、省委女工部长赵一曼共同领导东北地区的工人运动和反日罢工,并共同创建了东北抗日联军。
【同期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陈贤武: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他做了非常多的工作,但是后来因为日军的侵略,北满这个党组织无形中被冲散,所以他后来回来也是党派他回来。
【配音】戴平万返回上海时,处境十分困难,前期寄居在柯柏年家中。期间他以自己在满洲时的生活经历,创作了《沈阳之旅》等作品,反映东北同胞在日寇铁蹄下的痛苦生活,表现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精神。
【串词】从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间,史称上海的“孤岛”时期。戴平万从东北撤回上海后,党组织安排他留在“孤岛”继续坚持斗争,在文学战线上冲锋陷阵。成为“孤岛文艺”领导者之一,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他受地下党委派,与“潮州左联六杰”之一的梅益一起,在上海办进步报刊,突破敌伪的文化封锁。他还撰写和翻译了许多揭露汪伪卖国行径的文章,鼓舞抗日士气。
【配音】家恨与国仇,是戴平万投身抗日战场的强大动力。1939年,潮州沦陷,戴平万的父母妻儿从潮州城回溪口老家避难。不久,溪口祖屋被日军轰炸,家里写信到上海告知,他回信说:“弹下余生,亦云幸矣!海上战云弥漫,无一片干净土,行将离开上海了。”
【配音】1940年,戴平万遵照党的指示,从上海到达苏北根据地,到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担任文学系教授,继续用革命文学唤醒国人,团结起来抵御外敌。
【同期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 陈贤武:
之后他就到华中苏区当宣传部副部长,在这里主管,主编了《江淮文学》,在苏中区为后方宣传革命做了大量的工作。之后派他到苏中区当党校副校长和教务主任,结果开展整风运动,他也做了大量工作。
【串词】1945年夏天,戴平万在苏中区党委学校所在地兴化县去世。一生对党赤胆忠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舍生忘死的革命作家戴平万还来不及看一眼共和国的曙光,来不及再见母亲一面,便离开了这片他深爱的土地。而他留下的,除了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还有大量革命文学作品、政论和翻译文章。而这一切,奠定了他在中国革命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记者】林在鹏 孟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