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词】欢迎继续收看《潮汕左翼文化名人》系列专题。我手上拿着的这本书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人物保尔·柯察金的经历和他说的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那段话,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的中国青年,现在这部小说还是我国教育部语文教科书指定阅读书目。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就是这本书中文版最早的翻译者,梅益。
【同期声】(影视资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连续剧 1分钟+字幕)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可以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配音】让广大中国读者第一次认识保尔·柯察金的就是出生在潮州市湘桥区这条小巷子里的一位翻译家,他就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梅益。梅益原名陈少卿,笔名梅雨,年少时他就喜欢读书,在潮州城南小学就读时成绩非常好。1926年,梅益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潮州金山中学。
【同期声】潮州市金山实验学校校长 林跃文
梅益先生是我们金山中学骄傲的学子,他1926年在城南小学以最优秀的成绩考上我们金山中学。 在金山中学读了四年书,三年初中、一年高中,他很勤奋,老师也很有爱心,这些老师除了引导他读好文化课,还引导他读很多课外书。
【配音】1929年,梅益到了上海,考入由胡适和马君武先后担任校长的中国公学,可惜的是,由于无法交学费,梅益又回到了潮州,到母校城南小学教书。一年半后,攒够了经费的梅益又到北平求学。
【同期声】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刘庆和
1932年,他到了北平。他经常自学外文,学习英文等多国文字,为他日后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
【配音】1934年,梅益开始尝试着翻译短篇文章,并在北平的《晨报》、天津的《庸报》、上海的《申报》等刊物上发表散文和译作。1935年初,梅益参加了北方左翼作家联盟。
【配音】1937年8月,梅益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地下党工作时,担任中共上海市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文委书记。11月12日,上海沦陷,处于日军占领区包围中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沦为“孤岛”。日军将上海新闻界的抗日宣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挖空心思的用各种手段来禁止抗日宣传。在日军的淫威下,上海租界内出版的大批中文抗日报刊不得不停刊或外迁。而在租界出版的许多外国报刊由于受到各国的保护而能够继续刊行。为搜集、翻译和刊载外文报刊中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消息,继续坚持抗日宣传,党组织指派梅益和夏衍共同负责筹办报刊。通过拉投资、借贷等途径,梅益筹到了创刊的经费,1937年12月9日《译报》在上海法租界创刊。梅益和夏衍一起负责选稿翻译,他们又译又写,又编又校,每晚一直工作到深夜,所选新闻皆与中国抗战相关,中国共产党有关抗战的主张、中日战场战况及国外对中国抗战的支援等是该报的主要内容,南京大屠杀和八路军胜利的消息就是《译报》首先向国内报道的。当时,《译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发行量从几千扩大到一万多份,但也引起了日伪的注意,最终遭到日伪的破坏而停刊。梅益等请示党组织后,决定借用洋商名义继续办报,《译报》更名《每日译报》于1938年1月21日重新出版。
【同期声】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刘庆和
我们中国共产党党组织要得到消息,只能通过外围的刊物来获取世界的情况和中国的情况,同时还要向党内传达世界的革命形势和中国的革命形势,当时就办了《每日译报》。
【配音】《每日译报》经常登载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件,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发表的《告全国同胞书》等,使日伪惊恐不安。1939年5月18日,由于报刊的英商发行人被日伪收买,《每日译报》被迫停办。
【串词】虽然《每日译报》仅仅存在一年多时间,但它为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动员各界抗日救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在此期间,梅益还按照党组织的要求创办了第一份挂洋商招牌的政治性期刊《华美周刊》,在《华美周刊》上转载了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的报告》《什么是游击战》等文章。这份周刊政治色彩鲜明,是当时最具有战斗力的一个周刊,成为我党进行抗日宣传的重要堡垒。而在创办《每日译报》的同一年前,梅益接到了一个对他具有非凡意义的重要任务。
【配音】梅益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译后记》里写到:【字幕】1938年我在上海地下党工作时,八路军上海办事处的刘少文同志有一天给了我一本纽约国际出版社1937年出版的、由阿列斯·布朗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英译本。他对我说,党组织认为这部作品对我国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很有教育意义,要我作为组织交办的任务把它翻译出来。我当即接受这个任务。但因当时较忙,白天工作,晚上编报,家庭也有困难,一直拖到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进入租界,党组织要我撤到解放区后,才匆忙赶译出来。1942年上海新知书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出版了这本书。
【配音】后来,张家口、江苏淮安、大连等地新华书店翻印出版了这部小说。
【同期声】潮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刘庆和?
这是影响了几代人成长的一部苏联文学作品。特别是重要的人物典型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和“人的一生应该怎么度过”这句名言。
【配音】1947年3月,梅益回到延安,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主管广播工作,此后的20年里,梅益一直从事广播电视事业,成为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二十世纪50年代,梅益带领广播事业局的科研技术人员经过不懈努力,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于1958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电视台。1958年5月1日19时整,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
【串词】1965年5月的一天,时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的梅益在家乡潮州召开了一次农村广播宣传工作座谈会,与基层工作人员交流,今年年近八旬的老播音员蔡锡忠就参加了那天的座谈会。
【同期声】原潮安县广播站播音员 蔡锡忠
梅益同志人很高大,可能有1.9米高,200多斤重,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工作作风非常严谨。 一直在记录,然后说回到中央和有关部门商量来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会后,那天下午,他到府仓内视察县(镇)广播站,从义安路头的服务部到采编室、机务室、录音室、播音室一一察看。在播音室里,我向他汇报,隔音材料是稻草板,里面是填充谷壳,没有凹凸的吸音设备,效果比较差,梅益风趣地说:“已经不错了,比越南河内的播音室还好”。(笑声)
【配音】1986年初,梅益以70岁高龄调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副主任,兼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1993年8月,历经7年,多达74卷、内容包括66个学科和领域,7万多个条目、约合1.27亿字,凝结着两万余名专家学者心血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全部出版。这一年,梅益80岁。2003年9月13日18时45分,梅益在北京逝世,他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同期声】潮州市湘桥区史志办主任 谢丽丽?
梅益同志是我们湘桥区的优秀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党在新闻广播、社会科学、百科出版战线上的杰出战士和组织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潮州人民将永远铭记他的功绩。
【串词】战火纷飞的年代已然过去很久,作为第一个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介绍给中国人的翻译者,梅益在再版的书中留下了这样一段献辞:“我永远坚信,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段朴实无华而又精彩的人生寄语,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相反它会更加坚定我们的信仰与追求,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克服在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无怨无悔地努力拼搏,矢志不渝地去追求人类更高的理想。”
【记者】陈业军 林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