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汕头库 > 专题片

《汕头第一》(3):全国首家侨批档案馆

2021-06-14 10:59:42 来源:本网

《特区40年·汕头第一》全国首家侨批档案馆:潮汕侨批档案馆


【串词】侨批是研究社会史、邮政史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献资料,2009年2月,为让世人对“侨批档案”有更深的认识,汕头正式成立潮汕侨批档案馆。这是全国首家侨批档案馆。该馆成立后,致力推动侨批档案申请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成功,让海外华人艰苦奋斗、爱国爱乡的宝贵精神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


【配音】根据史料记载,批信出现于明代,清代中期成型,清末国家邮政称为“侨批”。明代至清代中叶,侨批靠个体的水客携带,十九世纪初,侨批业收汇开始分工,并作为一个行业问世。至1979年归口中国银行止,侨批历时150多年,它是闽粤两省侨乡特有的华侨文化现象,尤其以潮汕侨批最为著名,有“侨史敦煌”的美誉。

【同期声】侨批研究学者 曾旭波:

1626侨批,咱们从民间的概念,以前叫“番批”,民间不叫“侨批”,等到了上世纪30年代才有这样的一个名字。1654比较科学、通俗化地概括,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海外的民间信局寄回家乡的银或者银信。

【配音】一封封侨批,报一句平安,把赚到的银钱寄回家,赡长辈、养妻儿,老一辈的潮汕人听到“批到”,就意味着“钱到了”。

【同期声】侨批研究学者 曾旭波:

他通过民间信局寄回来2005不需要收件人的姓名,就能够寄到乡里,寄到亲人的手里。那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这些寄的人本身都是乡里的人,都认识,所以这些人其实都是同一个族群,同一个乡里的人,就凭着口头上的契约,就可以送到(家里人手里)。

【配音】特殊的批信也是家书,而作为早年漂洋过海出外打拼的潮汕人来说,寄来钱物赡养家眷是最有价值的惦念,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情感的纽带,也是“生命线”。

【同期声】侨批档案馆馆长助理 杨冬梅:

1843其实这些侨批上面可以看出一些历史年代,除了从这个邮戳上面去分辨以外,还有另外一个方式,就是可以看这个货币的币种,例如⋯⋯类似这种就是叫龙银,是比较早的,比较早期的侨批。这个大概是什么年代的呢?这是光绪年代的。那类似这个就是国币,国币是一九三几年的,所以相对会比较普遍.。1949年之后大部分用的就是港币,因为那个时候金元券,通胀比较不稳定,所以海外很多华侨为了避免汇率的风险,就寄港币,避免汇兑的损失。

【配音】一封侨批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有鲜活的故事,涉及家族、情感和契约等等,这些客观而详实的记录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是珍贵的历史档案。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就着手搜集、整理、研究侨批。

【同期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原理事长 王炜中:

我们搞了一个资料征集委员会,而且还聘请征集员,这就一支队伍了,第二支队伍就是研究的队伍,就是特约研究员队伍,第三个队伍,就是我们的传播的联络员队伍,那么这三个队伍,形成了一个核心。到了2006年,是中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想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我就向市文化局联系。2007年,省人大会议召开(侨批档案)作为一个议案到人代会去提出来,能不能把它作为一个文化遗产来提出来申报?最后人大代表觉得不错,六七月份就派了省档案局两个处长带了一个工作组来谈这个事情0511他们说你这个东西可以申请,先申请“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目录”,第二步再来“申遗”,这样分两步走。

【配音】自此,广东省正式开展侨批档案申遗工作,侨批档案正式纳入国家档案资源体系。2009年2月,潮汕侨批档案馆正式成立;2010年2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1年12月8日,广东省政府专门成立“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工作领导小组;2012年5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2013年6月19日,侨批档案终于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同期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原理事长 王炜中:

他们认为我们留下了人类的记忆,一个历史时期当中的记忆。1240我们要放开视野来看待我们的侨批,放在时代的整个背景下,放在世界的背景下,看我们的侨批。


【串词】潮汕地区华侨数量众多,据统计,目前中国侨批档案数量约有17万件,来自广东三大侨乡的约16万件,其中,汕头侨批档案数量最多,约12万件。潮汕侨批档案馆的建立,展出了人类特定历史时期最真实的记忆,一封封批信及其背后的生动故事,传递着潮汕人奋斗拼搏、爱国爱乡的精神。

【备注】曾先生带记者进去

【同期声】振盛兴批局后人 曾益奋:

这是我父亲。他在1899年在泰国,在汕头(市区)和我的家乡澄海渡头村,三个地方同时开办了一个“振盛兴批局”,这个批局创办用了三代人的心血,一共办了80年,久盛不衰。

【配音】汕头大学退休教师曾益奋是“振盛兴批局”的后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汕头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正在搜集侨批的资料。

【同期声】振盛兴批局后人 曾益奋:

我刚好是在老年大学里面发挥余热,我的一个校长偶然的机会,他跟我说有侨批吗 可以捐赠到这里来,我说我家就是干这行的,所以他带我到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去,他们聘请我当了研究员,所以我把家里保留的侨批有关的东西都拿出来了。

【配音】“振盛兴”自家经营侨批局超过三代人,这在潮汕地区屈指可数,如今他们仍保留着当年一些递送侨批的用品。

【同期声】振盛兴批局后人曾宗勇:

这是批袋,批工在批来了要送给客户时,要一件一件送去,就拿这个袋子装着钱,相当于邮包。送到每一家,就用这个包。这也是你们捐赠的。这是他捐赠的。还有其他的东西。

【配音】侨批业附属于运输和贸易行业而生,主要服务在外游子与家人的联络,并不是稳稳赚钱的行业,然而,许多人却为其全力以赴,不愿放弃。

【同期声】振盛兴批局后人 曾益奋:

我父亲在全盛的时候,在泰国、香港、汕头创办了很多产业,但一辈子心血都放在批局。大家都知道侨批的行业,利润很低,而且有些还亏本,风险很大,但是他愿意办这个,就是因为他的出身.....他懂得这个侨批的钱得来不容易,家乡的侨眷依靠这个来生活的,所以他认为我能够充当这个使者,我觉得心满意足,他愿意把其他产业所赚的钱都来投放到这里来,完成他一个爱国爱家乡的一个情怀。

【配音】上世纪30年代末,太平洋战争爆发,侨汇完全陷于停顿,潮汕侨乡饱受兵燹、生灵涂炭,南洋华侨也因海上邮路断绝,侨汇无法寄回家乡心急如焚。此时,有侨批从业者勇敢探索新的汇路,他就是陈植芳。

【同期声】陈植芳的儿子 陈胜生:

日本攻占了香港之后,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就被破坏了,侨批就没办法联络了。海路也被日本人砍断了!整条东南亚的线路到潮汕的、到香港的线路全部都被日本控制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侨批路不通,海路不通,就只能考虑陆路的问题。那时候我爸爸还在越南的海防市。以前我们华侨要到东南亚都是要步行通过东兴,到达越南。(从越南到东兴)从东兴再来设法如何到达潮汕?我父亲一共是经过了三次尝试。

【配音】陈植芳以巨大的毅力和勇气,在中越边境苦觅奔波,屡屡突破日本侵略者严密控制的重镇、要冲,于严酷的封锁中成功探辟出“东兴汇路”,并在抗战后期近四年里,与批业同仁一道,冒着生命危险,一次次将侨汇带过边境,安全送抵潮汕,拯救在灾难中挣扎的潮汕侨眷。过去的风云变幻和颠沛流离都记录在这些相关的事物中。

【同期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原理事长 王炜中:

它是我们上百万、上千万华侨在海外艰苦奋斗的一个历程的记录,是一个血泪的纪录。所以我们要奋斗,我们要让国家更强大,我们要建设新的时代,必须要有这种精神。所以它是一个动力,所以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的教材。


【串词】通过搜集、整理和展出,潮汕侨批档案馆再现了当时这段特殊的历史,展现了海外侨胞爱国爱乡、支援家乡的情怀,留下了社会变迁的真实记录。文化大师饶宗颐精辟地将潮汕侨批誉为“海邦剩馥”。如今,他亲笔题写的这四个大字,被镌刻在西堤公园内当年潮汕人告别故土、漂泊南洋的出发地的一块大石上面。世界记忆名录“侨批档案”就如这大石般厚重,激励着人们涵养、砥砺家国情怀,不懈奋斗。



【记者】李君 林晓军

作者:汕头广播电视台 电视节目中心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