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汕头库 > 专题片

《汕头第一》(4):首个双季稻吨谷市

2021-06-14 11:09:54 来源:本网

《特区40年·汕头第一》全国首个双季稻“吨谷市” 开创粮食高产先河



【串词】汕头人多地少,历来有“种田如绣花”的美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汕头通过建设“四级联办”高产示范片、推广良种良法等措施,实现大面积平衡增产。1991年,汕头市水稻播种面积109.04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013公斤,成为全国成建制地级市首个双季稻“吨谷市”。从1991年至2000年,取得了“吨谷市”十连冠的骄人成绩,开创了全国粮食高产的先河。

【配音】金平区跄莲街道赖厝村的这片水稻田,是市农科所选育优良新品种的试验田。黄广平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与农科人员一起,投入研发实验工作。潮汕农民历来精耕细作,业已解决温饱的人们更讲究吃得好,因而,如今水稻良种选育不仅要注重优质与高产并重,还通过选育彩色水稻新品种助力观光休闲农业。

【同期声】汕头市农科所副所长、研究员 黄广平:

搞这个稻田景观来搞稻田旅游 农业旅游 它的叶色从苗到成熟都是紫色或者黑色 还有一种是金黄色 颜色有多种 我们都采集来(培育)

【配音】其实,早在1955年,澄海县就成为全国第一个双季水稻年亩产千斤县。上世纪60年代,汕头已经是全国首个粮食年亩产千斤的地区。1987年,汕头在全省率先开展群众性创粮食高产活动,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完善责任制考评制度;设立市、县、镇、村“四级联办”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

【同期声】高级农艺师 谢岳波

=汕头是全国首个“吨谷市”,在创建“吨谷市”十连冠过程中,当时还获得农业部的“丰收奖”, 在全国影响非常大, 汕头有几个高产示范片 澄海一个 潮阳一个 是关埠 西胪 澄海是溪南 莲上这一片 就有这几个四级联办高产示范片(带动全市 以点带面)以点带面

【配音】通过推广新技术,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栽培,粮食单产逐年提高。1989年,澄海和潮阳实现了“吨谷县”目标。1990年,潮阳关埠农民林龙宜种植的1.2亩晚稻“胜优1号”平均亩产达到857.5公斤,创下全国双季稻单产最高纪录。为了进一步提高稻谷产量,汕头市还先后引进大批杂交水稻新品种,进行改良、示范和推广,通过一系列试验,筛选出一批高产抗病、适合汕头种植的杂交水稻新良种,水稻高产良种率达到95%以上,农业技术专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探索出“五统一”的生产管理方式,水稻高产示范片和种田能手的示范,极大激发广大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同期声】汕头市农科所副所长、研究员 黄广平:

=我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包括90年代,我们所也派出了类似沈济波等老专家,长期蹲点 ,去指导面上的高产创建活动, 在原来我们纯高产的栽培技术研究基础上,后来增加精准施肥 ,还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研究课题)。“五统一”:第一是统一品种 第二是统一育苗 然后统一管水 统一插植规格 统一田间管理 这五个方面的统一对粮食高产栽培这一块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提供了可供各地参考的一个“汕头模式”

【配音】一系列措施的落实,提高了种田效益,农民的“米袋子”满了,钱包也鼓了,积极性大为提高。在潮阳区和平镇,农民马镇顺抓住契机,逐年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并探索出许多种田新技术,并以年种植优质稻约7950亩的成绩,被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大户标兵”。

【同期声】全国种粮大户标兵 马镇顺:

1997年我田比较多,如果按以前生产组的方式,是要浸种 ,冬种时再来落种,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我创新种子不用浸,就直接撒下去,撒下去后再盖上尼龙薄膜 每一粒都能发芽,这是我的创新 大家都来学我,省工又容易种。


【串词】随着早稻薄膜防寒育秧、塑料软盘育苗抛秧、旱育稀植等先进栽培技术的推广,以及机耕深翻改土、增肥等措施的采用,汕头连续多年粮食产量保持较高水平。加上后来国家推行落实粮食生产工作责任制和种粮补贴等惠农强农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的发展。2000年后,汕头的粮食生产开始朝品种优质化和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的方向转变,走出一条以产业园为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集聚的路子,打造了覆盖一二三产业的优质稻全产业链,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

【配音】争创“吨谷市”活动磨炼催生出一批能种善种、具有拼搏创新精神的粮食生产专业大户。至目前,汕头共有5名专业户获得“全国种粮大户”称号。在他们的影响下,新一代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始走上现代农业的舞台。

【配音】2000年,全国种粮大户林宋文投资牵头成立汕头市锦沣农机合作社,成为潮阳区丝苗米产业园实施主体单位之一。除了种植水稻,林宋文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机械设备。儿子林岳锋得知父亲急需技术人才后,离开原本从事的建筑行业,毅然回乡帮助父亲运营合作社。

【同期声】全国种粮大户 锦沣农机合作社社长 林宋文:

年轻人比较有智慧,学习能力比较强,像我年岁比较大了,就没有他们脑力那么好。

【同期声】汕头市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 林岳锋:

我主要想要过来改变我们合作社那种传统的种植方法,引进了超声波洗种子技术来增产,还引进了无人机撒播、插秧机(插秧)等技术,融合到合作社的水稻种植上来。

【配音】除了机械化、智能化耕作,林岳锋引入品牌经营理念,打造优质丝苗米品牌。

【同期声】汕头市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经理 林岳锋:

现在种粮我感觉要保质量,提高效率,减少成本,还要有产量,然后好的东西出来,我们要做电商。做品牌,把这个合作社做成规范化、科技化,才能有出路。

【配音】同样作为有知识、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二代”,广东首位“全国十佳农民”马学杰与父亲马镇顺于2009年成立农机种养专业合作社。经过近10多年的不懈努力,实现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1.2万亩的目标,并为潮阳区和平镇及周边2500多农户5万多亩耕地提供服务,闯出了水稻现代化种植新路子。

【同期声】全国十佳农民 马学杰:

现在改变了,使用插秧机,一台插秧机每天插秧相当于50个劳力的效果。

【配音】近年来,马镇顺父子又投资创建了顺杰智能谷物烘干中心,这是目前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谷物烘干中心。

【同期声】全国十佳农民 马学杰:

到现在发展到日产将近烘干一千吨的稻谷,相当于将近2000亩田的烘干面积,所以来说,现在农业的发展,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差距是非常大的。


【串词】今年早造收割,马学杰还启用了无人驾驶智能收割机进行作业,效果良好。如今,汕头市几家大型种养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生产,通过不断创新,已经大大改变了过去的传统耕作模式,从育种、培苗、插秧、管养、收割,逐步实现了全链条机械化、智能化,摸索出高效益、可推广的宝贵经验,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翅膀,让广袤的田野焕发勃勃生机,孕育出无限的希望。


【记者】林在鹏 张奕斯


作者:汕头广播电视台 电视节目中心

指导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建设单位:南方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