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汕头》之:老埠中医药
【同期声】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委会委员 许壁锋
之所以调查汕头的这个中医药的历史
是因为我在日常购买旧书籍的过程中
发现有很多汕头人都会留一些手抄的药书
这些手抄的医药书我觉得是一种文献
因为它记录了 用潮汕本地的一些方法
结合传统的中医理论
对一些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
其实这里面就是潮汕本地人发展出来的一种具有特色的文化
而汕头在1860年开埠后
本身在中医药的文化上
主要呈现出就是医药共处
还有中西结合这样的特点
(中医师)他们既是作为医生 又是作为制作药物的人
汕头的中医不同于潮汕其他地方的中医
……他们对西方的医学理论吸收相对比较多
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的一些特色
当时的汕头市政厅(于1927年)就开始执业中医师的考试
这种考试可以是说是开全国风气之先
包括系统的培训以及严格的考试
包括考试的内容、考试的方式等等
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种方式是让汕头的中医师在二十世纪30年代的时候
就逐渐走向正规化的一个重要的历程
当时的汕头市政厅
在制定这些相关的考试要求和策略的时候
也明显带有对汕头原有的这种中医药文化的认同
原来开设在外马路的汕头中医药讲习社
就是一所根据汕头这种考取执业中医师资格证的需求
应运而生的培训机构
这种培训机构是由比较成熟的
在汕头有一定名望的中医医生联合开办
【字幕】汕头中医药讲习社创办人:黄季武、林葆生、吴羲民
汕头中医药讲习所和汕头中医师公会
他们是在一起的
他们当时出版了这些相关的月刊杂志
主要就是介绍他们在日常的课堂讲学
以及他们在治疗方面的一些经验和观点
当时倡议建立一个汕头中医师公会的就是这三个人物
分别是黄季武、林葆生、吴羲民
这些都是黄季武这些医生写的文章
他们都表达了中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必须参与到公共的卫生行政当中
必须发挥它应有的社会责任、社会作用
从而提高中医在汕头的地位和影响力
那时候其实也是有一批重要的中医师 大家认可的
集结在汕头埠这块地方
比如说在我们汕头老妈宫对面的这位黄雨岩医生
他是福建永定人
他在汕头主要从事妇科
还有儿科等方面。
黄雨岩医生他本身在汕头埠中医药发展有一定的代表性
他既是给人开堂坐诊,又制作一些药物
他有一种习惯
就是把一些觉得治疗上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一些医案
他会一一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里面
所以他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积累了比较多的知识
并且把这些知识转化成为著书立说的基础
【字幕】黄雨岩医生的著作(《汉和处方学歌诀》)、手写的病历和学术证明书
另外一个比较有名的医生就是杨军远
像他的这个玉竹枇杷膏、玉竹咳嗽膏
这些都是属于根据中国传统中医的这种制药炼药的理论
发展出来的产品
【字幕】杨军远医生用过的药罐
还有这种祖传师承关系的这种汕头中医师的代表性的派系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像蔡百星、蔡仰高,他们都是一个种族的一个姓氏的
他们在程洋岗的时候就已经
通过销售药物、开堂坐诊等方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然后有一定的资本之后,他们来到汕头
他们在当时的汕头有一定的影响力
像我们永泰路原来的安平医院
以前也叫红旗医院 以前是程洋岗的一个医馆
还有像同平路的蔡仰高医务所
这些都是当时程洋岗这一个祖传派系
【字幕】安平医院旧影
当时蔡百星医生在永泰一横街那里坐诊
晚上的时候他会跟自己程洋岗的孩子、还有侄子
去讲授一些中医理论
当时很多年轻的中医生
他们都会搬把椅子
晚上去永泰一横街那里听蔡百星医生讲课
但是觉得学无止境
所以当时(大家)就强烈要求蔡百星医生开一个新国医讲习所
然后当时很多他的弟子
包括这些旁听的学生都纷纷拿出钱财去支持他
所以后来在原来永泰路的老门牌64号那里就办了一所新国医讲习所
【字幕】来自程洋岗(也叫大粮根)的中药仿单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汕头的中医师
他们组成一个新的社团(汕头中医师公会)
那个社团基本上涵盖了我们当时汕头很多中医生
这里面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都是当时汕头比较有名的
林惟庸、蔡仰高、刘品三、黄传克、钟汉明他们这些医生
然后他们共同团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汕头中医学会
他们慢慢都汇聚到各个不同的中医联合诊所里面(联合诊所名片、印章,罗志宾医生照片)
然后他们就在中医联合诊所那里帮人家开堂坐诊
后来很多就合并到各个医院、各个基层的这种卫生诊所等等
他们就归入到国家管理的序列里面
【字幕】1952年汕头中医师公会会员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