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潮汕》第二期 先民足迹——陈桥人的时代
【创建人】林剑铭
【串词】回望历史,解读潮汕。欢迎继续收看《历史潮汕》,我是奕扬。上期开篇,我们讲了位于南澳的象山遗址。它显示,早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潮汕大地已经有先民活动的迹象。而根据考古界划分,继象山遗址之后,潮汕远古文明的另一个新阶段是“陈桥人生活的时代”。
【串词】上世纪50年代,在现在的潮州市潮安区陈桥村,考古专家挖掘了新石器时代的一处“贝丘遗址”。在堆积厚达1.4米的地层中,出土了数万斤海洋软体动物的硬壳,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石器、骨器、陶片以及牛、猪、鹿、鱼等动物骨头。考古人员还发现一批已经轻微石化的人骨,这些人骨属于墓葬遗存。考古学界把它称为“陈桥人”。
【串词】经过考古分析,陈桥人使用的石器,主要是打制的,磨制的石器很少,只有用细砂岩打制后再磨制的几件石锛。而骨器则是这处遗址中最重要最进步的工具。这些骨器全部是磨制的,骨料主要来自猪、牛、鹿等,还有鱼骨制成的骨针。而“陈桥遗址”出土的陶器,全部是粗砂陶,器型以罐和钵为主。陶器表面磨光,部分施红彩,纹饰多为贝纹。
【串词】当时的考古报告认为,陈桥遗址的陶器,它们的质料、形制和装饰,都和广东及邻近省区一般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有所不同。在后来,在潮安区的石尾山、池湖、梅林湖等地又有另外几处“贝丘遗址”相继发现。经比对,这些遗址与“陈桥遗址”文化面貌接近,应属于同一类型的文化。
【串词】2012年,考古人员又在位于汕头市濠江区达濠街道的小望山,挖掘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获得多件陶片和石器等文物。根据已出土的陶片和石器分析,考古专家认为:小望山遗址的形成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即距今6000—8000年,与陈桥遗址的年代属同一时期。
【串词】“小望山遗址”的发现,是近十年来潮汕地区重要的考古成果,它让我们对潮汕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古人类的进化有了新的认识,同时把达濠岛的人文史推到6000—8000年前。
【串词】好,感谢您收看《历史潮汕》,下期节目,我们将讲述潮汕远古文明的下一个阶段——浮滨文化。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