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罗广志:守望家乡稻花香
【开篇画外音】客家山歌:丘雅媚 - 客家山歌号子
【现场声】
罗远夫父亲:阿古 农家乐经营得怎么样?
罗远夫:一步一步来咯,现在来吃饭的,都是汕尾的回头客。
罗远夫父亲:就是啦!本来在深圳超市经营得好好的,又要回来!
罗远夫:慢慢来咯!
罗广志:叔婆啊!远夫呢?
罗远夫母亲:去那边养鸡了!
罗广志:远夫!怎样啦?
罗远夫:养了鸡,养了鸭,一步一步来。昨晚我爸还在唠叨呢。
罗广志:老人都这样,我都回来这么多年,我爸我妈还在唠唠叨叨的。
【画外音】罗广志
2015年回来老家建房子,就回到家乡来看一下,看到四处丢荒得很严重。2016年就有一个机会,去报了县里面的共青团致富带头人,回来了就有(复耕)这个想法。看了村里面,想起小时候,到处那个稻田金黄金黄色的,现在荒了几十年也很心痛。2016年开始,就有这个回乡复耕的这种心思。刚开始回来了,老爸老妈不太赞同。因为老爸老妈在家里种田种多了,说你怎么跑回来种田,种田是没出息的,还是不大赞同我回乡。
【配音】
锄地声伴随着罗广志的步伐,与山间鸟鸣交汇成农忙交响曲,传颂着积淀已久的华夏农耕文明。但在曾经的陆河,崎岖的山地和匮乏的资源,却是难以回避的现实。“在家种田,不如出去赚钱”,已经是大多数农民的朴素认知,弃耕弃农日渐成为常态。
【画外音】罗广志
开荒期田块很小,每一块每一块,基本上都要去锄(草)。碰到有一些村民,还有香蕉树的农作物的,有些村民有些不同意的。后来就慢慢做工作,第一期我搞了几个月才搞一小块出来。
【配音】
为了再现那片金黄的稻谷,罗广志执着于理想,却纯粹于当下。一步一个脚印,将废弃的梯田复耕。
【画外音】罗广志
经过这两年的打造,周边的村民看到这么多游客过来看。包括政府的支持,村民的意识也增强了,就大面积扩耕现在。
【画外音】罗广志
我们这边的大米,每一块田是用锄头那些锄出来的。然后还是一块一块地复耕,把它复出来。机器完全去不了,都要靠人工收割。最原生态的,我们这里。
【画外音】罗广志
我们这个村,种的都是靠大山里面的泉水灌溉出来的大米。
【画外音】罗广志
现在我通过注册品牌包装,还有在县城的各个地方布点,销售得还可以。
【现场声】
主播:欢迎大家到我直播间,现在我给大家介绍洋岭村的大米,这是一款含有硒还有磷的大米,它有独立的包装。
主播:我们这里的洋岭大米它的监测报告,就是含有硒跟磷。
【画外音】罗广志
我们的销售渠道就是网上直播,跟广州的一些团队合作。
其实我们种田,跟父辈种田肯定是不一样。现在不单单是种田,我们可以把很多(产业)结合。比如梯田风光可以吸引游客过来,有游客过来就有第三产业了。
因为有梯田才有旅游,因为有旅游,我们村里面才会旺起来。可以带动农产品,还有养殖业这一块。
2019年游客旺季的时候,一天都有上万个游客过来。我们这边的农产品,能卖的基本都卖光了。后来我们就引进了香猪,我们的香猪是吃草的,就放在山上放养的。
【画外音】罗广志
经过这两年看到的,想起当年自己带头去除草,没有白费。现在政府也很重视我们洋岭梯田,在汕尾这一块,洋岭梯田也是小有名气。后来就有打算做农家乐、民宿,做原生态的,以旧修旧。
【画外音】罗广志
其实我们洋岭的瓦房,就是一个客家文化的特色。以前我刚回来就有几十栋了。后来因为有些真的,塌了有部分,拆了有部分,也觉得很心痛。
【画外音】
以前像我们这个村,常住人口十三个人。经过这两年,都有几个青年,跟我们一起回来创业了,自己来种原生态的果子蔬菜。跟我一起的,就有五六户人家,搬回村里面来了。他们也是主要搞原生态,有一户主要是种植青菜的,有一个是种百香果的,有一户是养鸡养鸭的。
【现场声】
罗远夫:广志叔,告诉你个好消息。
罗广志:怎么啦?
罗远夫:现在政府对我们洋岭很重视,加大力度对道路拓宽,铺了柏油路,(做了)绿化配套设施。
罗广志:这样好啊!起码这么多年回来,好多村民看到道路一通,整个洋岭的面貌都提升了。
罗远夫:萝卜种了有什么销路?
罗广志:汕头有一个菜脯厂,说要合作试种。今年试种成功的话,明年冬收之后,全部都可以种上萝卜。
罗远夫:那就是好事啊。
罗广志:到时候发动全部村民来种。
【同期声】
罗远夫父亲:早几年,我说了他,他说要回村,我是有点担心的。现在看起来这两年搞起农家乐,看起来有好转。现在看到比较放心,不然的话,我是放心不下的。
【画外音】
我就想只要把自己村里面带旺,带大家把这个乡村做好,实实在在做下去。
洋岭五年或者是十年的发展,肯定是一个很漂亮的乡村。到处都会呈现出金灿灿的稻谷。梯田在我们粤东地带是最大面积的,成为汕尾一个新亮点。希望我们继续努力,在政府的支持,我们连片打造更大的梯田。希望更多的人来我洋岭观赏美景,吃上我洋岭大米。
我们就希望到时候,我们洋岭村的青年都回来,自己创业,都守在我们洋岭。
【全片结束】客家山歌:丘雅媚 - 客家山歌号子